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延川杨家圪坮镇: 筑牢堡垒 做强产业打造“和美党建”品牌

华商报 2017-06-29 04:06 大字

杨家圪坮镇位于延川县西南23公里处,隔河与延长县交口镇相邻,渭清线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民风淳朴,是远近闻名的“苹果之乡”。全镇辖17个行政村39个自然村,总土地面积170平方公里;总人口3804户12739人。共有党支部18个,党员731名,其中农村党员689名。清朝女诗人李娓娓在这里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近年来,杨家圪坮镇党委以“和润万家、大美家园”为奋斗目标,以“筑牢一个堡垒、发挥两个作用、做强四大产业、助推精准脱贫”为总体思路,立足实际抓谋划,以上率下抓落实,着力打造具有杨家圪坮特色的“和美党建”品牌,实现了基层党建与中心工作的深度融合、互促双赢。

筑牢一个堡垒

坚持把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作为头等大事,常抓不懈、常抓常严。具体抓了“三个一”:一是配强一个班子。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结合村组撤并,把一批党性原则强、群众威信高、致富能力强、长期在村居住的优秀年轻党员选进村支部班子,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6岁,高中及以上学历11名,其中大专1名;支部书记平均年龄42岁,全部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二是用好一个平台。2016年投资300多万元,新建党员活动场所7个,升级改造10个,实现了农村党员活动阵地“清零”。建是基础,用是关键。我们结合村情实际,把党员活动场所建成了集党员活动、群众议事、便民服务、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活动中心。有的村还建起了红白理事会,最大限度发挥了村级活动场所的作用。

三是落实一套制度。健全完善了班子成员“三张清单”制度、党委书记和第一书记“两个一”工作制度、农村党支部书记列席镇政府例会制度、村干部轮流值班制度、村干部考核管理细则和支部、党员“双诺双评双公开”制度、党支部和党员评星定级制度以及月督查考核、季观摩讲评等11项制度,进一步细化了“三项机制”,用严格的制度保障推进落实。对2016年度涌现出的3个基层站所、3个村党支部、4名村干部、8名优秀干部予以表彰奖励。先后对5名工作不力的村“两委会”负责人进行了届中调整,对14名党员干部进行了通报问责和纪律处分。

发挥两个作用

坚持把深化拓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联系服务群众的强大“引擎”,充分发挥村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两力两率”。在发挥支部作用上,采取村企联建党支部、自然村单设党小组和在产业链条上建立党组织等灵活形式,把党的触角延伸到了角角落落;采取“支部+企业+农户”“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等形式,实现了优势互补、党群互动;采取支部公开承诺践诺和“问题墙+回音壁”等形式逐项跟踪落实,让每个支部都成为一个坚强堡垒。

在发挥党员作用上,在加强教育培训的同时,采取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三亮双诺”“党员1+1”“党员中心户”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党员星级管理等灵活形式,激发共产党员的生机活力,让每名党员都成为一面光彩旗帜。

做强四大产业

充分利用本镇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按照“台塬苹果、山地红枣、川道大棚、沟道养殖”的发展思路,重点抓了“四大富民产业”,以枣果带棚畜、以棚畜促枣果,为精准脱贫致富提供了强大的产业保障。2016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1.47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1500元。

一是做强苹果产业。全镇果园面积达到5.25万亩,户均4亩;常年精细化管理果园5万亩,搭建苹果防雹网2500亩,修建苹果储存库500个。2016年,省、市果园管理现场会先后在杨家圪坮镇召开。

二是做实红枣产业。对阁连等5个村1000亩低效枣园进行了嫁接换头,改良品种;在新舍科、槐树坪2个村搭建红枣防雨棚150座,确保枣农持续增收致富。

三是做优大棚产业。立足村情实际,先后在拓家川村、槐树坪村2个川道村新建高标准反季节蔬菜大棚117座,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目前,大棚蔬菜已成为川道村的支柱产业。

四是做大养殖产业。在干家河等9个沟道村,大力发展肉牛、生猪、蛋鸡和中蜂养殖产业,目前已累计建成标准化牛棚16座,肉牛存栏850头;建成规模化养猪场20个,生猪存栏1380头;养殖中蜂125箱、鸡2万余只,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助推精准脱贫

把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以基层党建推动精准脱贫、以脱贫成效检验基层党建。采取镇党委班子两次下沉到村核实等有力措施,确认贫困户819户2525人,其中在册贫困户343户1022人,脱贫户476户1503人,做到了不漏一户,不错一人。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办法,投资5300余万元,启动实施了稍道河、铁卜河2个移民安置社区建设,年底前可建成投入使用;全面启动了10个行政村24个自然村的自来水入户工程和9个自然村的电网改造工程;实施美丽乡村8个、生态村9个、清洁村17个;新建村卫生室1个、维修村卫生室7个;引导阁连等3个村流转土地3000余亩,通过发展苹果产业和光伏发电等,使村民实现了一份土地两份收入一门技术。探索推行“支部+基地+贫困户”等7种脱贫模式,发展红薯等特色产业村5个、培育产业大户335户。

下一步,全镇将严格按照中、省、市和县委统一安排部署,坚持书记抓、抓书记,重点抓、抓重点,在成绩中找差距、在优势中找短板,着力打造“和美党建”特色品牌,为加快转型发展、奋力追赶超越、同步够格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新闻推荐

种红薯日子甜 本报记者 刘小艳 李江峰 通讯员 杜静

初夏时节,正是陕北农民忙碌的时候,正午的太阳烘烤着干家河村道路两旁的红薯田。贫困户贺凤梅刚刚栽种完红薯苗,正和村民们坐在大门口纳凉。“以前种红薯都是自己吃,今年我种了2亩,等到了秋天差不多能...

延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延川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