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修好扶贫路 通向“致富路” 市交运局以交通扶贫助力脱贫攻坚

延安日报 2017-12-19 18:32 大字

本报记者 刘小艳

延长县交口镇南河村(行政村)薛家村(自然村)由于道路条件差、信息闭塞等原因,村子发展相对滞后。该村的苹果产业经过多年发展,虽然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由于落后的交通道路条件制约,村上的苹果产业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益。

薛家村村委会主任李福义说:“去年苹果的产量和品质都不错,但到收苹果时大车上不来,村民还要在果园里用小车装起来然后推到沟底下才能装车,很多果商都不愿意来收果子。”

今年年初,延长县交通局干部王星到南河村担任第一书记。通过走访和调研,找准了薛家村扶贫工作的突破口,就是要为群众解决出路问题。

半年多时间,平整又宽敞的通村道路就修好了,薛家村村民呼金宝高兴地说,“到了收苹果的时候,大车小车都能进来了,方便多了。”

今年以来,市交通运输局坚持“脱贫攻坚、交通先行”的理念,确立了“一县一图、一乡一图、一路一图”的工作思路,制订了交通脱贫攻坚项目图,实行挂图作战,将每个县区未通畅行政村需建项目在地图上进行标注,按照完成任务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截至目前,全市163个退出贫困村全部通了沥青(水泥)路,完成143个行政村通村沥青(水泥)路746公里,维修整治92个贫困村“油返砂”通村公路366公里,脱贫摘帽的延长县288个行政村通畅率100%。

在宜川县集义镇马树坪村以北2公里处的沿黄公路上,村民们激动地说道:“盼了几辈人的路这下终于修通了!”

坐落在黄河岸边的马树坪村是宜川县最偏远的一个村子,全村只有9户人家39口人,贫困户居多。由于过去一直没有像样的出路,即便是买袋盐,村民们也要翻山越岭走上好几个小时,好些老人甚至一辈子都没去过一次县城。

“过去我们种麦子,天旱收成少,大家穷;后来我们种花椒,收成好了,可是没路,摘下的花椒运不出去,大家还是穷。”村民赵卫栓无奈地说。交通不便不仅制约着村子产业的发展,由于大车进不了村,仅仅依靠小型三轮车运输,一块砖运到村里的成本往往是其他地方的两三倍,贫穷的马树坪人至今还有多人居住在黑暗的窑洞里。去年,大车刚能沿着施工便道进村,村民付长红就和大哥一起,一家花了两万多元,盖起了村里第一批砖瓦房。如今,马树坪村村民只要步行5分钟,就可以来到宽阔的柏油公路上。在靠近村口的地方,好多村民已经在谋划着盖新房、建农家乐,依靠沿黄路,早日脱贫致富。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延安市交通部门不断强化建立大扶贫格局,按照“一周一调度、半月一督导、一月一汇报、一季一观摩”的办法对项目建设质量、进度、安全等进行全方位督查。沿黄观光路作为全省2017年普通公路建设的1号工程和延安市公路建设史上难度最大的项目,于8月底顺利建成通车。志丹至南梁公路持续大干快上,确保2018年建成通车,为沿线30多万受益群众脱贫致富和奔小康提供了基础保障作用。

新闻推荐

随建懿一起写生 祁玉江

齐建懿,1963年生人,著名画家,尤擅长油画。1985年7月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后又进修于西安美院首届油画高研班,并于2001年9月毕业。先后共创作各类油画1000余幅,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画展并屡屡...

延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