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向天而歌——延长曲颈琵琶寻迹

榆林日报 2017-11-21 10:44 大字

曲颈琵琶吸引采访团及市民围观 渭南日报记者李沛华摄

延安日报记者 刘小艳

46岁的刘忠元如今是延长县最年轻的曲颈琵琶艺人,也是全县仅有的4个会弹曲颈琵琶的艺人之一,县上80%的人都知道他们。

一场演出结束后,刘忠元一般大概能收入200元,但这样的机会却并不经常有,只有在正月的时候,他的生意才会好一些。

弹起琵琶定准音。一曲琵琶曲开始,琵琶艺人需全身心地投入,嘴上唱着词,左手控弦,右手拨片,蚂蚱蚱随之而动,腿上还绑着刷板一前一后紧跟唱腔抖动起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古人早已对琵琶曲有了十分精妙的描绘。一曲听完之后,走到刘忠元跟前,才发现他的眼睛似乎有点不同寻常。听了我的疑问后,他主动说起来,并没有显得难为情,原来刘忠元其中一只眼睛完全看不见,剩下的一只也看得不是很清楚。用他的话说,就是一个瞎子。

“琵琶生来是楸木材,生在深山靠在崖;砍柴的老伯砍回来,鲁班师傅修成材;四根皮弦箍在身,四根金簪头上戴;铜芯铁蛋怀里揣,两只龙眼分摆开;九品四相面上排,说书的背上宣传来。”关于曲颈琵琶的构造和特点,刘忠元随口便说出一段来。

延长曲颈琵琶基本长约1米,音箱呈梨形,面上有九品四相,四弦,腹中有响线,摇动琵琶时铿然有声,颈弯曲,颈顶部有一尖角似蝎尾,用于悬挂多余的牛皮弦。与琵琶配套的还有一些小物件,蚂蚱、刷板、羊角拨片、惊堂木等。传说周朝时,有一个盲人,双目失明,跳入河中自杀,突然,河岸上伸过来一根巨大的蝎子尾巴,把盲人钩上岸,原来救盲人的是一个蝎子精,蝎子精摇身一变,变成一件像蝎子形状的东西,弹拨发出琵琶之声,后来盲人抱着这个东西走乡串户,乞讨为生。

“这是瞎子的一碗饭,自古以来不传明眼人。”刘忠元的师爷第一代大师杨生富、师傅刘旭旺以及两个师兄都已逝世多年,唯一还在世的仅有师兄当年所收的一个徒弟王殿亮。

因为都是盲人弹奏,曲颈琵琶基本没有写下来的曲谱,全靠口传身教。从17岁学艺开始,刘忠元已经弹了30多年的琵琶。如今,他最期盼的是找一名徒弟把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可总没有合适的人选,曾经有人来找他学艺,三天过后因始终听不懂唱腔而不得不放弃。“盲人耳音好,但现在也不一定了,只要是爱好曲颈琵琶的,明眼人也教,不能让这手艺在我手里给断了。”

第二天,采访团夜宿延长县雷赤镇凉水岸村,记者有幸又见到了另一位曲颈琵琶艺人——60岁的白富荣。

白富荣并不是天生盲,13岁那年刚刚上二年级就得了眼疾,因为当时农村医疗条件差,加之家境贫寒看不起病,耽误了治疗,从那以后,白富荣就再也没能看见过。两年后,他开始跟随张进文(音)学习曲颈琵琶,三个月后便带着师傅传给他的琵琶走村说书。

“也是没路走了,赏给咱盲人的一碗饭。”仔细看发现,白富荣手中的琵琶颈弯处有一道深深的凹槽。他告诉记者,这把琵琶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是由师傅的师傅传下来的,到这里是第五代了,那凹槽就是一双双弹奏琵琶的手磨出来的痕迹,可见它昔日的辉煌。

有道是,说书匠比教书匠挣钱。不过那仅仅是尘封在时空中的一段记忆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会儿,农村没有个红火热闹的,都稀罕看,就一个生产队接着一个生产队说,一个月能挣四五十块钱,比一个教师挣的还多呢。现在条件好了,都看电视,没人再听了。”说话间,白富荣一直抚摸着手中的琵琶,好似对曾经那段岁月的不舍。

“现在不行了,有人听就出来说,一百块两百块都行,没人听就待家里。”白富荣说。

新闻推荐

十九大精神在三秦 信心和力量在这里汇聚 中央宣讲团来陕宣讲在陕西省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11月6日至7日,中央宣讲团成员,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肖捷在陕西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并与高校教师学生代表、财经方面专家学者、财政部门机关干部座谈交流。肖捷围绕党的十九大的主题、主要成果和历史...

延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