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延安:做强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本报记者雷荣刘小艳

延安日报 2017-06-01 10:02 大字
初夏时节,正是大棚小瓜上市的季节。延川县文安驿镇马家湾村马清云的大棚里,藤藤蔓蔓上挂着香甜饱满的小瓜,诱人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

“我原来真的是啥都没有。这几年,靠着好政策和拼命的劲儿,才开始有了好光景。”52岁的马清云提起大棚种植,精气神十足。他说,这几年自己依靠大棚种植水果挣了点钱,日子比起前几年好了不少。“今年,我种植的小瓜前段时间都卖完了,5天时间就卖了2万元,销路根本不是问题!”

目前,延安市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助推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苹果、蔬菜、养殖、小杂粮为主的现代农业特色产业格局,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产业开发、科技示范、生态循环、加工流通、休闲观光于一体的致富新路子。去年,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7.6亿元,增长4.8%,位居全省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达到10568元。

延长县瓦村的西瓜、子长县史家畔村的小番茄、吴起县齐湾子村的樱桃……都在宣告着延安市农民提前迈进了丰收的季节。如今,特色农业已成为延安市群众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之一。

绿色种养:产业发展新模式

行走在延长县交口镇下吕家塬行政村的通村道路上,两旁的果园修剪得整整齐齐,园中不时传来鸡叫声,农家田园风景令人心旷神怡。不远处的果树地里,一群群毛色光亮的土鸡,活跃在树荫下、草丛中,正旁若无人、低头四处觅食……

“林下养鸡,鸡吃虫子、还吃草。鸡粪可以当作肥料,既生态环保,又节约成本,果树的长势也好。”采访中,村主任吴平向记者介绍说。

刘学斌是该村林下养鸡能手,谈起林下养鸡,他一脸得意。“不需要建设永久性笼舍,自然放养,养出来的鸡很少得病,无论是鸡蛋还是肉质都很好。”据刘学斌介绍,他在自家的5亩果园和7亩梨园里,放养了120多只鸡。去年一年,各项收入达到20多万元!如今,看到枝繁叶茂的苹果树,机灵乱跳的大公鸡,他对林下养鸡更有信心了。

绿色农业已经成为延安市现代农村发展产业新模式,像刘学斌这样的典型大户层出不穷,蘑菇状元、蔬菜大户等逐渐成为大家互相称呼的新名词。延川龙基药业基地的建设,带动当地农民种植中药材1万多亩。甘泉黑尔康系列食品加工、婆姨汉豆制品加工、洛川长盛黑唯伟杂粮加工、黄陵盛铭生物科技阿胶加工等一大批加工项目陆续建成投产,不仅实现了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的绿色生态理念,而且有效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特色园区:示范带动效益好

眼下,已到了大棚蔬菜陆续上市的时节。步入志丹县农业科技示范园,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清新自然,放眼望去随处可见的绿色让人赏心悦目。大棚里繁茂的藤叶间,缀满累累果实,各色花种竞相开放。

蔬菜种植大户任美雄在示范园里承包了4个大棚,这几天,大棚蔬菜到了上市的时间,一大早,他就忙前忙后,将一筐筐新鲜的茄子、黄瓜、辣椒等摘下来,等待批发商购买运走。因为示范园里的产品都属于有机蔬菜,质量有保证,棚农的大棚蔬菜根本不愁销路,只需坐等批发商上门收购。

2012年以来,志丹县农业科技示范园以全力打造菜、果、畜、沼“四位一体”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先后从美国、荷兰、日本、北京、天津等国内外引进辣椒、茄子、草花等名优蔬菜水果新品种120多个,新技术5项,已成为全县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蔬菜苗木繁育基地、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和展示基地、农民培训教育基地。

近几年来,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突出作用日益明显,全市一批有规模、有特色、有优势、有效益、能带动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子长县整合项目资金8320万元,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专业村、镇,启动建设西三沟现代观光农业园区、现代果业示范园区等20多个项目。延长县围绕苹果、蔬菜、畜禽、特色产业、饲草、加工、休闲农业等七大特色产业,筹资4177万元用于扶持专业村镇和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安塞区列支800万元,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有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市8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全部启动建设,入驻企业63家,开工建设项目41个,11个续建项目竣工投产,累计完成投资2.1亿元。

休闲观光:

构建增收新格局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了让农民致富,延安市全力打造集生产、观光、体验和休闲为一体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逐渐走上了现代农业发展之路,鼓起了农民手中的“钱袋子”。

南沟村位于安塞区高桥镇,距离市区15公里。之前,村里的主要经济产业是栽植苹果,受2013年强降雨影响,村里不少窑洞和房屋被损毁。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安塞区把南沟村打造成农业生态示范园,总规控制面积24平方公里,总投资13.9亿元。2015年以来,南沟村围绕建设“三园三村三基地、一带一路一谷”的核心,不断丰富农旅结合的内容,土地流转花果满山,村民就地打工效益倍增,让乡村景观成为了黄土高原上一道亮丽的旅游风景线。

“别看南沟村现在这么美,以前可是出了名的贫困村、拐沟村,山上很多地方都是荒地。”高桥镇副镇长张光红介绍道。

水泥公路蜿蜒盘旋,山坡沟道草木茂盛。从老沟岔口一路进村,记者看到,一排排窑洞院落整齐地排列着,山坡上苹果树、梨树、杏树高低错落,田里、路边、树下都是农民忙活的身影。

“锄地、剪果树、打药……现在,我们一年四季都有活,再也不用出去揽工了,在家门口就能把钱挣了!”47岁的王开门曾是村里的贫困户,一说起村上的变化,他就滔滔不绝。“村子里收拾得干净、整洁,还成了景区。我们住得好了,还能挣不少钱。这一年算下来,就有2万多元呐!”

“说得对啊!以前,我们家主要就种些洋芋、糜子、谷子,一年也挣不了多少钱。现在村子漂亮了、发展了,我们还有活干,一天就能挣100块。”跟王开门一块儿干活的村民纪光玲接过话茬说。

近年来,延安市依托特色农业资源,因地制宜,拓展农业功能和内涵,不断打造新的业态,初步实现了休闲农业由传统“农家乐”向特色农业景观、民俗风情文化、农家休闲、田园风光的华丽蜕变。果品采摘园、观光体验村、休闲农业街已构成旅游产业新格局,成为经济结构转型、农民增收致富、人与自然深度融合的新产业。

如今,每当周末来临或者节假日里,约上朋友、带着家人,告别城市的喧嚣,漫步于宝塔区万花乡佛道坪生态度假村、徜徉于黄龙县瓦子街花海浪漫地,感受那份难得的安静与恬谧,已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首选。

青山绿水广聚八方财源,特色产业致富千家万户。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延安市转变发展思路,围绕精准脱贫,以园区建设为平台,更新理念,完善政策措施,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产业扶贫已经成为全市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农业特色产业也成为农民受益较高、开发潜力较大的优势产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我们看到,在这片热土上,勤劳的人儿从“绿色”农业中掘出了真金白银,不单实现了农民增收还实现了农业增效。

新闻推荐

榆林市去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26亿元

本报记者葛蕃在2017年丝博会暨第21届西洽会召开之际,回望榆林过往一年招商成就,可以反映出在招商引资的重要支撑之下,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去年以来,全市招商引资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

延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