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观延河大桥 白全安

延安日报 2015-10-19 08:20 大字

在延河流经的途中,人们在她身上架起了很多的桥,但最为著名、最为壮观、最具有民俗风格、最能见证半个多世纪以来延安发展历程的还要数延安清凉山下连接东关与凤凰山的“延河大桥”。

2013年10月,延河大桥加宽改造工程竣工通车后的一天下午,我登上了这座大桥。

眼前的情景使人豁然开朗,心情愉悦。只见宽约30米、长100多米的壮观雄伟的桥如巨龙一般横跨延河两岸。中间的绿化带将旧桥与复桥分割而开,两边相向的车流络绎不绝,井然有序,往日桥头两岸车辆、人流拥堵的现象荡然无存。护栏上的十二生肖雕像栩栩如生,下面刻着每一个生肖的来源和排位,两边刻着篆书天干和地支,赋予这座大桥浓厚的文化内涵。

环顾整个桥面,八盏7米多高的13头中华灯像卫兵一样排列在大桥两侧。一位头发花白、在延安工作多年的80多岁老者对我说:“据我所知,‘13’是这座桥的纪念数字,意喻大桥从2000年策划至2013年竣工通车历时13年;纪

念毛主席在延安13年。”老者的讲述,让我对设计者构思设计之巧妙由衷地赞叹。

接着,老者就从70多年前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起来:1935年,经过艰难曲折的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了延安。在抗日战争期间,许多热血青年为了抗日救亡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经过革命的洗礼又走向抗日的前线;解放战争开始后,更有许多干部和战士奔向解放的战场。1945年10月11日,许多人出于对领袖的热爱和敬仰,高唱着《东方红》,涉水奔向延安飞机场,去迎接赴重庆谈判归来的毛泽东主席,场面很是热烈壮观。但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地方,延河上却没有一座桥,两岸来往十分不便。

1958年,为方便延安人民的工作生活,大桥终于开始建设,人们情绪高昂,干劲十足。当时两岸红旗飘展,河道中人头攒动,大约有几百人参加了大桥的修建,仅一年的时间就竣工通车,圆了几代人的梦想。大桥仿照赵州桥设计建造,结构古朴,造

型优美,与宝塔山和谐辉映,成为革命圣地延安城市的象征。

1977年的一天,因为暴雨,巨大的洪水袭击了延安。洪水涨满了河道,涌上了大桥,两岸的民房被冲刷得干干净净。在那次洪水中,延河上有几十个桥被冲垮,而这座桥依旧安安稳稳地屹立在延河之上。

我被老者的讲述感动着。他望着小南河桥,又回忆起了敬爱的周总理回延安车陷小南河的情景。1973年6月的一天中午,邻居突然气喘吁吁地跑来告诉他:“周总理回延安登上了宝塔山。”听到这个消息,他急忙跟着跑了出去。大街上,人群如潮水一般向宝塔山下涌去。不一会的工夫,宝塔山下已经聚集了几千名群众,延安城万人空巷。在耐心的等待中,总理的车下山了。只见总理将手伸出窗外和群众握手,是那么的亲切、温和。但当车经过小南河时,却陷入泥泞中无法动弹。这时,站在岸边观看的群众,纷纷涌到了河床。许多人连鞋都没有脱,直接跳进泥水里,反复齐声呐喊:“一二一——

起!”硬把汽车连同总理一起平平地抬上了河岸,稳稳地放在小路上。总理从车里下来,望着河滩上无数笑脸,感动得频频挥手致意,此时,群众自觉地让开一条道。总理这才坐着满身沾满黄泥的车回到招待所。总理离开延安不久之后,小南河上就建起了大桥。

在老者激动的讲述中,我举目环顾。宝塔山上宝塔耸立,层林尽染,刻在石壁上的贺敬之诗歌:“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的字迹,在夕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小东门广场上人声鼎沸,一曲曲动听悦耳的信天游回荡在三山两岸之间;百货大楼上广告栏里闪动着“中疏外扩,上山建城”的城市发展思路,预示了延安城的蓬勃发展;清凉山上庙宇林立,香烟缭绕,香客络绎不绝。每一面,每一处,都是一道风景,美不胜收。我陶醉于其中,不由地诵起了著名诗人卞之琳的诗歌《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延长县作协供稿)

新闻推荐

“母亲健康工程”惠及延长百姓

本报讯(常胜军王晓明)日前,延长县刘家河社区林合山村妇女李红梅,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进行术后复查。在做完检查后被告知身体恢复很好,李红梅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今年5月份,该县计生...

延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延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