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袁荣:得会听农民的心声 范筱霞

延安日报 2014-07-21 10:16 大字

近日,甘泉县一位领导下乡调研,看到桥镇乡副书记袁荣正在帮菜农干活,乡上随从的一位干部便提议说:“袁荣在桥镇工作了20年,该给袁荣再换换工作岗位了。”这时,菜农冯尚银赶紧说:“可不敢把袁荣换了,换了有事我们可找谁去?”言语间,一种不舍之情朴素而感人。

当笔者问袁荣,怎么帮农民干起活来了?他腼腆地说:“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我最了解农民的心思,帮农民干干活是下乡捎带的小事。”

看到他们,就像看到我的家人

袁荣今年42岁,出生在延长县北阳村。1994年,在延安农校上学的他跟15名同学到甘泉石门乡实习,实习课为果树管理,即果树修剪。由于他手艺出众,被时任农村牧业局局长看中。那时,甘泉正在为农民发展致富产业,果树管理技术人才紧缺。第二年,农村牧业局局长便带队到延安农校招人,直接找到袁荣问他愿不愿到甘泉去,袁荣一口答应了。他在县果业局呆了一个月熟悉全县果业发展情况后,便被组织派往桥镇,这一来就是20年!

从小在农村长大,起初想到父母含辛茹苦地供自己上学,就是想让自己走出大山成为城里人。可自己偏偏却又回到了远离家乡的农村,还帮不上年迈的父母,这算怎么回事?这里和家乡一样,山大沟深,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乡镇干部都穿着迷彩服出出进进,始终都是帮助群众发展产业的身影。看到这些,一开始不愉快的想法全都没了。他渐渐意识到帮这里的人,也就是帮自己的家人。

刚到桥镇报到,镇党委书记就让袁荣包扶闫家湾村。闫家湾村面积大、位置偏,40余户200余口人散居在方圆5平方公里的三道岭四条沟里。闫家湾人过着“住烂窑,穿旧衣”的穷日子,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不到1000多元,贫瘠和落后像挥之不去的乌云,压在群众的心头。

那时,袁荣时常独自来到闫家湾村,经常会看到路被雨水冲断,村民们只好穿着雨鞋,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着。在秋后准备大会战时,他被安排住在村支书家,晚上他想起了上学的那段苦日子,想起家乡,想起老百姓的生活困境,思谋着对策。想着想着,他深感责任重大,索性不睡了,叫起村支书,两个人在寂静的夜晚拉起了大会战时闫家湾村该干什么。就这样,一个乡上20多岁的干部和一个年过半百的村支书在一盘土炕上达成了一个共识:修路!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想带动别人,自己首先要做到位。第二天天刚亮,袁荣扛起镢头走到被秋雨冲坏的路段刨土。村支书则拿起喇叭吼着全村的男人出去修路。但让大家没想到的是,袁荣一个人早已刨下来一大堆要垫路的土,只差往坑里填了。一个刚从学校毕业回来的年青后生都能舍下身子,我们给自己修路,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见这情景,村支书逢人便说袁荣带头修路的事。起初,村里的人以为他只是做样子,可是他干了一整天也没停,手上打出了不少血泡,但他还是坚持着。第二天天

微微发亮,村民自觉地扛起铁锹去修路。有些人不理解袁荣,“人家修自己的路,你一天到晚跑来跑去忙活,倒是图个啥?”只有和村民们一起劳动,袁荣心里才踏实。就这样,不到20天烂路修好了。

随后,袁荣又组织大家找水源,修水井。他连续几天蹲守指挥着,终于打了两口100多米的深水井,家家户户吃上了干净卫生的水,闫家湾人终于告别了人老几辈靠驴驮水的日子。村民们从一开始认为袁荣只是来混日子拿工资的干部,而现在却争先恐后地请他吃饭,甚至有人要给他介绍对象,他傻傻地笑笑,无比开心。2000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更加开心和幸福。

袁荣先后包抓过柴沟河湾、王角、闫家湾、桥镇等村子,都通过了小康村和专业村验收。

走近群众才能办实事

方家河51岁的村支书张喜刚说:“袁荣的故事,我最了解。”张喜刚说,就是因为他对农民好,2004年袁荣被选为乡民政站长。他把单位、村庄当成家,村民家中谁有困难,他比我们都清楚,看到谁家有困难,他就多方联系,直到帮大家解决了困难。

2004年冬天,他一边协调村民种菜所需的贷款,一边为残疾人协调安装假肢。正好这时闫家湾村民高英来贷款,可她忘记拿户口本,袁荣赶紧骑摩托车到她家取户口本,可能是他心急,返回的途中栽了个大跟头,肩膀就骨折了。可袁荣认为能扛得住,没有去医院。因为,当时袁荣知道冯尚银贩菜途中出了车祸,腿必须马上安装假肢,除国家给一定补助外,自己还需承担500元。可是冯尚银有4个孩子,两个上大学,两个上高中,根本没钱去安装假肢。袁荣拿出500元钱,老冯怎么也不肯接,不住地着说:“你的肩膀都那样了,还惦记我。”袁荣当着他的面捶了捶受伤的肩膀,装出没事的样子笑着说,“没事!”见冯尚银接过钱后,他赶紧跑回单位不想让人看到他疼痛的模样。

在袁荣任民政站临时负责人期间,没有出现一户农民上访。但是他并不满足,主动下村入户调查询问政策落实情况。经过实地走访,他发现安家沟的65岁杨德明无儿无女,老人上世纪六十年代逃荒到此,年轻时靠打工生活,可如今现在老人家吃喝都成问题。袁荣看到眼里,急在心里。他每次都会带一些生活用品看望杨德明,学着老年人走路的样子,夹起胳膊扭秧歌,逗着问:“你还会想不开吗?”这下,惹得老人哭笑不得:“可我没有儿女,自己又动不了,以后的生活还有啥指望呢?”“这事你不用担心,有政府呢。”袁荣知道孤寡老人可以享受低保或者五保政策。可他没有户口,袁荣为了让杨德明老人有吃有喝,就和村干部联合召开了几次大会,可村民们就是不同意杨德明的户口落在安家沟。没办法,袁荣挨家挨户做群众思想工作。他说:“你们想想老人年轻时,也有帮助你们的时候吧,他和你们要过钱吗?如今有良心的人看到老人这样,都会拿出一碗米、一碗面的,要知道这也是教育自己子

女的活教材。”这下,全村42户200余人同意老人落户了。当袁荣提着酒和肉来看望杨德明老人时,他第一次见到这位老人流下了幸福的眼泪。门外,掌声阵阵。这是乡亲们为老人终于有了一个幸福的晚年而鼓掌,也是为政府的好政策而鼓掌。

到目前,袁荣帮助过近300名60岁以上的老人,帮助他们解决了户口问题和孤寡老人的五保问题,帮助他们过上了有吃有穿的日子。

与群众心贴心才是真

袁荣始终把桥镇当做自己的家,把这里的老乡始终当成自己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1997年,袁荣结识了府君店的农民王海燕,并与她喜结良缘。

可在妻子的眼里,袁荣是个常年四季不着家的“工作狂”。他常常是晚上在镇上开会研究工作,白天走村入户抓落实。妻子有病他顾不上照顾,孩子不上学他没时间开导。老父亲在甘泉暂住期间,赶庙会的时候突发脑溢血。由于袁荣常年不在父亲身边,听不清父亲的话,还以为父亲看戏看傻了。姐姐给父亲打电话,听到父亲说话含糊不清赶忙坐车去甘泉,她发现父亲说话确实如此。当姐姐带父亲去延大附属医院做检查需要他一同前往时,袁荣却在送残疾人边明明的孩子上学的路上。

此时,他不知道妻子王海燕正在县医院输液。当王海燕知道公公出事后,拔掉针头赶回家把老人送到延大附属医院。后来,父亲还是和姐姐回老家延长了。袁荣知道自己亏欠亲人太多,却又一头扑到了工作中。

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初,他已经是乡纪委书记。“街道改造”这项工作不好做,免不了要得罪人,袁荣心里清楚只有和群众站在一起才能做到让群众满意。

桥镇村43家农户,人行道8.5米,按围一米墙给农民200元及围墙的手工费算起最少也得18万元;按普通的地板铺人行道需要近300万元。这要多少户往后退?钱从哪里来呢?袁荣与县农工部、乡政府协调好资金。人行道和围墙的活包出去了,他三天两头到工地看看地砖有没有铺稳。一次,在铺好地砖的路面,他一踩脚陷下去很深。于是,他质问监工:“这是怎么铺的,这才能用多少水泥呀?”监工赶紧陪着笑脸说:“都是按照标准做的,我和你认识多少年了,我还骗你?”接着袁荣又试了几块地砖,毫不客气地说:“你看看这些能行吗?难道你以后再不来桥镇了?你就不怕桥镇人骂你?”袁荣说着,就挽起袖子开始干活。监工很不情愿地喊来几个工人干了起来,嘴里还嘟囔着:“你又不是书记了,再说给农民铺路又不是给你家铺路,你这么认真干啥。”袁荣听了后怒吼:“这确实不是给我家铺路,也确实不挣我的钱。但你不要忘记,你爸爸、你爷爷、甚至你老爷都是老实本分做人的农民。你这是给农民办事的做法吗?”

他本着对农民的负责工作态度,在街道改造工程中,全村无一例上访事件发生,乡党委、政府担心的老大难问题被他轻而易举地解决了。G⑧

关于袁荣的故事还有很多,笔者在采访他的日子里,所到之处,常常被群众围着,听大家争先恐后讲着他们眼里的袁荣。

就是这样的袁荣,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但他始终默默无闻地为群众服务。这正是一个基层干部在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典型代表,他在平凡的岗位中创造出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树起了一面优秀共产党员的旗帜。

新闻推荐

三年内将建百个美丽乡村示范村

本报讯(李志云)延长县罗子山镇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计划三年内完成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目前,该镇已启动实施木芽、堡石、土莫、兰地村4个村美丽乡村建设。为了进一步推进新农村...

延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