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圣地暖万家
(上接第一版)不知不觉中,已到了傍晚时分。姚引良说:“今天在这里进村入户,学习调研,大家的发言让我很受教育、很受启发,真诚地感谢大家。”他同时希望村上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加紧制定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改善、基层组织建设等一揽子规划,真正做到以规划引领发展;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丰富的坡耕地,依靠科技人员的指导,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山地苹果园,为增收致富奠定坚实可靠的产业基础;要着力改善基础条件,加快治沟造地步伐,修通后马沟村到梁家河村的环线道路,全面改造危房危窑,尽快改变生产生活条件;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村“三委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本领,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努力让大家过上幸福生活。
市委书记坦诚的态度、真挚的话语和亲民爱民的作风,深深感染了在场的群众,村民们对增收致富,走上富裕和谐的康庄大道充满了信心。
洛川县杨舒乡南湾村是市委副书记、市长梁宏贤包扶低收入村的联系点,是杨舒乡最为偏远的行政村之一。3月22日,梁宏贤和市委副书记杨鑫来到南湾村调研,与群众共谋脱贫致富大计。
梁宏贤一行实地查看了南湾村村容村貌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情况,并到贫困村民李根录、李喜赖家中详细了解村民生产生活状况,送去了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在看到69岁的困难户李根录家里窑洞坍塌,居住受影响时,梁宏贤要求县、乡和村上尽快为老人修复窑洞,保障和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
在村支书李万财家的院子里,梁宏贤与村上的干部群众亲切交谈,详细了解村上的产业发展、村民的收入等情况,并为村民们面临的难题支招。村民们都踊跃发言,说意见、谈想法。2006年大学毕业的李海军现在回村创业,他希望政府能在养殖业发展方面给予更多帮助;当了30多年村医的边速琴希望能给村里建一个医务室,方便村民看病买药;田兴印、张贵喜两位村民希望能尽快修通村上的道路;田战全和很多村民一样,希望政府能够在资金和技术扶持村民发展苹果产业。
梁宏贤一边听着大家的发
言,一边认真做着记录。他说,南湾村自然条件较好,尽管现在群众收入较低,但大家的精神状态非常好,增收致富的愿望强烈、信心很足,相信经过几年努力,一定会实现脱贫致富。他希望南湾村按照谋划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埋头苦干,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同时,他还要求市、县、乡都要重视关心低收入村发展,积极协调争取项目、资金,共同支持低收入村加快发展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使乡亲们早日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一句句真诚的话语,温暖着每一个村民的心。大家纷纷表示,一定不辜负党和政府的关爱,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唯有“深入”才能“心近”,唯有“心近”才能“生情”。连日来,榆林市千余名领导干部把“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解民忧、解民怨、解民困”作为出发点,把送政策明思路、解难题办实事,促发展为民富作为切入点,进村入户察看了解低收入村的情况,召开座谈会,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研究制定包扶规划。部分包扶领导干部责成单位干部蹲在村上,上门摸底调研,逐户征求意见,宣传扶贫开发政策,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他们带着真挚情感、带着能为群众做点事的敬畏之心走到基层,与群众之间建立起固定的帮扶对,在一句温暖的许诺,一个无言的善举,一声亲切的问候中,让自己受锻炼,群众得实惠,进而也拉近党群之间的距离,密切干群之间的关系,赢得了百姓的信任。许多干部深入低收入村后都深有感触,在农村这个“大课堂”里,学会了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同时,深刻地感受到老百姓的朴实无华,进一步了解到了群众的疾苦,掌握了基层的实际和困难,感觉身上的责任更重了,对老百姓的感情更浓了。
倾注真情办好实事
“我用真情化解民难”,是全市千名包扶低收入村领导干部的共同心声。包扶干部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帮助低收入村谋划发展,千方百计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好事、实事。
农村要发展,电力要先行。子长县南沟岔镇元湾村仅有变
压器,只能满足村民们生活用电。随着农村经济的逐渐发展,村民用电量不断增长,用电量逐年猛增,村里一些用电设施出现负荷过载现象。包扶该村的市政府副秘书长张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及时协调有关部门,给村上安装了一台变压器,进一步满足了该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
延长县张家滩镇驿儿村的饮水设备损坏,两年多群众吃不上自来水。包扶该村的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雷元富到村上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当场拍板,购置了水泵等设施,仅五天时间,村民们又一次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为保证村民们当年增收,市残联免费为全村70余户村民每户提供两头仔猪。同时,从今年起聘请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为村民提供果树管理技术;积极筹措资金,为全村修建一大型集雨窖灌池,解决苹果浇灌问题。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杨军宪包扶安塞县坪桥镇李宝塔村,帮助村上解决了2万元的果树肥料,并委派2名技术老师指导村上果树管理;
市中院冯迎春院长包扶延川县高家屯乡散岔村,启动了260亩核桃园种植、生产道路改造和土地整理项目,确定了10户养殖示范户;
市畜牧兽医局局长张占良包扶甘泉县高哨社区枣林村,拿出5万元帮助村上新建8座弓棚,提供300亩地膜玉米的化肥;
……
一件件小事,一桩桩实事,甜在群众的心头。不少村民感激地说:“包扶干部来到基层,给我们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思路,促进了新的发展,焕发了新的希望。共产党的干部真是我们百姓的亲人啊!”
创新方式强力推进
开展千名领导干部包扶低收入村工作,是今后五年榆林市扶贫开发的总抓手。在具体工作中,榆林市各级包扶干部坚持治穷、治散、治愚、治弱相结合,统筹城乡与“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相结合,实行工作到村、扶贫到户、投资到人,瞄准贫困对象,逐
村制定扶贫规划,逐户制定帮扶计划,逐人落实帮扶项目,集中抓好贫困地区农民新居、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发展能力、生态环境建设等工作,确保贫困村面貌有根本性改变,贫困户能稳定脱贫。
低收入村的核心问题是缺乏主导产业,缺少致富门路。为此,榆林市各级包扶干部把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治穷”作为包扶的首要任务。包扶干部到村上后,立即开展调查研究,广泛与村三委会(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村民监督委员会)班子成员以及村民进行座谈,吃透村情,摸清底子,理清发展思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制定切合村情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围绕苹果、红枣、大棚蔬菜、养殖等特色产业,突出优势,因地制宜,适合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合理规划种植面积、经营规模,确定阶段性目标任务,积极落实措施,扎实予以推进,为村上培育起稳定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包扶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农业产业化的知识,牢牢把握现代农业的新要求,善于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引导农民广泛运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不断提高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水平,实现种植环节“提质”。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加工环节“增值”。加强市场营销服务,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民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确保农民既增产又增收,实现流通环节“增效”。“治穷”必先“治愚”,“扶贫”必先“扶智”,包扶领导干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对接,邀请农业技术员进村入户传授技术,输送农民外出考察培训,让低收入群众成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技能型农民,为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提供坚实的科技和智力支撑。高度重视增加低收入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主动适应工业化、城镇化的大趋势,加速土地流转,组织劳务输出,加快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或促使其从事加工、运输等第三产业,实现就地转移就业,在促进城乡融合、工农融合
的同时,切实增加低收入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凡是低收入村,发展条件都比较落后。榆林市各级包扶领导干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出点子、想办法,千方百计改善村子的发展条件。对于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已明显不适宜居住的村庄,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集中进行整村移民搬迁,一举改善村子的发展条件,从而达到“治散”的功效。对于目前还不必整村搬迁的村庄,则捆绑各类项目和资金,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根据立地条件,以治沟造地为主,加快建设良田;二是围绕产业发展和人畜饮水,打井建窖,大兴水利工程;三是发动群众,改善道路,畅通与外界的连接;四是美化村庄院落,整治村容村貌,建设美好家园;五是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局部小气候,让农村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为低收入村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
越是低收入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能力越弱,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渴望也越强烈。为此,榆林市各级包扶干部对低收入群众倾注了更多的人文关怀,从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角度出发,积极推动低收入村的社会事业发展。重视发展教育,多方争取社会资助,确保低收入村的每一名孩子都能有学上、上得起学,并力争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从而提高人口素质,提升运用科技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家庭命运。重视完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落实新型农村合疗制度,确保每一名低收入群众都能少生病,有病也能看得起病,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病致贫现象发生。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向低收入村的延伸,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和提高社会保障标准来“治弱”,确保鳏寡孤独、残疾人、五保户等弱势群体能够得到及时救助,基本生活不出问题。重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教育和引导村民移风易俗,摒弃陋习,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低收入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加强低收入村班子建设,对于保证低收入群众脱贫致富至
关重要。各包扶领导干部加强与县、乡党委的联系,积极配合整顿软弱涣散班子,配齐配强村两委会班子,使其真正成为团结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认真开展“户进位、村晋档、乡镇创优”活动,全面消除全市四类村。注重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在继续巩固和深化党员承诺制、党员中心户制度的同时,紧紧围绕健全村级党组织制度、党员培养教育和管理、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等工作,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创新,确保村党支部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市扶贫局、各县(区)都树立长远眼光,在抓好当前包扶工作的同时,更注重积累和总结经验,不断建立健全促进扶贫开发深入推进的包扶长效机制。建立领导干部结对帮扶机制,使每一名领导干部都在一定时期内固定联系一个低收入村和若干低收入户,因村施策、因户施策,长期帮扶,直至完全脱贫致富。建立富村帮穷村机制,让低收入村在较短时间内学到富裕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成功做法,从而少走弯路,实现共同富裕。建立“县富民穷”县(区)扶贫资金保障机制,明确规定扶贫资金所占财政支出比例的最低限度,促使财力较好的县(区)强力推进扶贫攻坚。通过建立健全包扶长效机制,确保扶贫开发工作深入推进,取得实效。
市县联动倾心帮扶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千名领导干部包扶低收入村活动以来,榆林市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和广大包扶干部从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幸福延安的战略高度,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扎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切实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着力改善贫困地区面貌,提高低收入村群众生活水平。
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包扶低收入村活动中,各县区结合实际,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包扶活动,为农民群众送政策、办实事、解难题、促增收,给当地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新气象,注入了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志丹县开展了“千名干部下基层、
两联三包抓扶贫”活动,抽调了158个县直部门单位联村,县乡两级1000名干部联户,把全市千名领导干部包扶低收入村活动引向深入。甘泉县开展了“百个部门单位包村,千名领导干部下乡”活动,参扶部门单位150个,下乡包村领导干部达1046名。富县开展了“三问三解助农增收”活动,抽调了325名领导干部下乡包村。子长县开展了“双百双千”包村帮户行动,安排了200个县乡行政和企事业单位包扶200个低收入村,2000名党员干部帮扶2000户低收入群众。吴起县开展“千名干部进万家,扶农惠农抓落实”活动,动员县直党政单位所有领导干部深入农村开展帮扶活动。黄龙县开展领导干部包扶低收入户工作,组织动员742名领导干部包扶全县3807个低收入户。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市参与包扶低收入村工作的党员领导干部已达1万名以上。
把身子沉下去,把责任扛上肩。时下,亲民、爱民、为民已在市直部门中蔚然成风。市委办专题召开会议,统筹研究市委领导和市委办领导班子成员包扶低收入村工作,逐村确定对应科室和责任干部,组建了包扶团队。市公安局实行局党委成员包扶低收入村市县联包责任制,抽调58名领导干部组成10个市县联合包扶工作组,明确了包扶职责和工作要求。市法院、供销社、公路建设管理处、文化艺术中心等单位均成立包扶工作小组,落实包扶责任,制定包扶方案,掀起了新一轮包扶热潮。他们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把加快发展作为头等大事,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和专业特长,以实际行动倾力为群众致富、企业发展送信息、出实招、搞服务。他们不计得失,不图名利,真心实意为低收入村的发展出谋献策,让富裕户发展思路更明晰,中间户致富更有招数,贫困户脱贫更有希望和信心。
干部沉下去,实绩干出来。我们期待着,在新一轮扶贫开发的伟大征程中,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深深扎根于基层广袤的沃土中,用一双双沾满泥土的脚板,用一颗颗赤诚为民的真心,书写出让群众更加满意的答卷,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使圣地延安焕发出更加绚丽夺目的时代光彩!
新闻推荐
本报讯(刘亚平记者刘西英)为了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集中反映王家川采油厂自重组以来三个文明建设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展示石油工人的时代形象,促进企业文化繁荣,近日,王...
延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