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水缸为何 成了珍贵文物?

延安日报 2019-08-08 15:42 大字

本报记者 王玥

翻过一座座山,跨过一条条河,顶着炎炎烈日,8月7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媒体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团来到了延安市吴起县。

在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记者看到了一张特殊的照片——一口箍了又箍的水缸。

据讲解员介绍,1935年10月中央红军来到吴起时,已是天寒地冻、河面结冰的季节了。那天太阳快落山时,当地倒树湾村的张宪兴看见有扛枪的人从川道里往下走,有的光着脚、有的只穿着麻鞋,脚冻得走路都走不稳,穿的衣服也七长八短,连当时老百姓穿的也不如,晚上就住在窑脚地、崄畔上、河湾里,连空猪圈里也住。

张宪兴是刘志丹游击队的秘密联络员,“职业”的敏感使他密切关注着这支人马。很快他就发现,这是红军的队伍。

令他喜出望外的是,红军队伍把大本营扎在了倒树湾村。有担锅的、抬锅的,还有背锅的,庄子周围到处支起锅做饭。由于人多锅不够用,部队来人找张宪兴借灶房做饭。“我爷爷爽快地答应了。随后来的人更多了,锅不够用,还借了一个盆、一口缸,在崄畔底下,用石头支起来烧饭。”张宪兴的孙子张新向记者讲述道。

“我小的时候,爷爷常给我讲这个故事。他说,红军队伍里做饭时,倒半缸水下面架起柴火烧,水还没烧开,就把豆子、米倒进去了,炯了一阵子,军号响了,人们就舀着吃。”

吃过饭,看着盆、缸都烧得裂口了,部队就给他赔了两块银元。水缸虽然不能放水了,但可以放干粮食,于是,张宪兴把裂了缝的水缸找匠人箍好,宝贝一样安置在自家窑里最显眼的地方。“因为给红军战士煮过饭,这口缸都不叫缸了,乡亲们都叫它‘红军锅’呢。”张新告诉记者。

1966年,吴起革命纪念馆成立时,张宪兴把这口缸捐给了纪念馆,至今陈列于馆内。虽然这只是一口普通的水缸,但是体现的却是我们共产党人纪律严明、损坏东西要赔偿、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作风。

当年的倒树湾,如今是吴起县街道办的杨城子村。在这里,记者不仅听到了“红军锅”的感人故事,还见到了一副“红军马鞍”。

在当年的旧窑洞前,68岁的张新捧起了一副马鞍。他说,为了感谢爷爷的帮助,部队临走时赠送给他爷爷一副马鞍,直到现在家里都一直保留着。

“我们全家都把它当传家宝,过去舍不得用,现在更舍不得扔。这是红军和百姓心连心的重要物证!”

新闻推荐

迷人的延安红 神奇的延安绿 “一带一路”外国主流媒体人眼中的延安

本报记者乔建虎6月28日至29日,来自阿根廷、巴西、智利、意大利、马来西亚、马尔代夫、尼泊尔、巴基斯坦、俄罗斯等国的近4...

吴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吴起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