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故事 洛河:锦绣碧波向秦川 ——本报记者探访三秦儿女的“母亲河”(14)
洛河流域的王莽寨水电站,位于白水县境内。
洛河源头之一,定边县境内的石涝川。
洛川县境内的洛河。
位于蒲城县和澄城县交界处的龙首壩。
目前洛河上唯一的渡口——澄城县冯原镇洞子崖渡口。
本报记者 郑栋 文/图
在三秦大地上,洛河既神秘沧桑,又独立出众。
此处说的洛河,是北洛河,是黄河二级、渭河一级支流。千百年来,这条源于陕西、终于陕西的河流,从黄土高原奔腾而下,在古老厚重的渭北旱塬千回百折。最终,她化身为黄河、渭河的坚强臂膀,冲积出千里沃野,滋养着中华民族灿烂绵长的荣耀和记忆。
目睹王朝纷争,见证革命烽火,亲历奋斗与拼搏,今天的北洛河,淡泊宁静地穿行在沟壑间,流淌在灌渠里,泽被着三秦儿女。
4月下旬,记者行走在洛河沿线,发现她已经身披锦绣,扬起层层碧波,正在新时代里焕发出勃勃生机。
从黄土高原奔流而来
洛河是渭河的一级支流,全长771公里,是源于省内、终于省内的陕西诸多河流中最长的河流。从黄土高原一路向东南奔腾而下,洛河经吴起,过志丹,走甘泉,穿过富县和洛川,流过黄陵与宜君,由渭南市白水县挺进关中平原。
在白水与澄城相接的沟岔中盘旋回转之后,洛河在蒲城完成了一次嬗变。桀骜奔流的洛河在将相故里被“驯服”,源源不断地滋润着秦东大地。在大荔县赵渡镇新建村西南1公里处,洛河汇入渭河。随后,在距此不远的潼关县三河口,她在黄河母亲的臂弯中,向东流去。
洛河发源于白于山区南麓的草梁山。4月27日,记者从渭南市驱车北上589公里,来到榆林市定边县探寻洛河的源头。
从定边县城一路向南,翻过一道道沟壑峁梁,在樊学乡药王洞前,一条清浅的小溪映入眼帘,这里就是洛河的源头之一——石涝川。“洛河有3个源头,除了眼前的南源,还有中源王坬子川和北源乱石头川。”同行的定边县水保站工会主席宋小平说,“以前,这里经常干涸,这些年水保措施跟得紧,坡绿了,水多了。”
在延安市吴起县,3条源流汇聚。这条熔古铸今的大河第一次以洛河之名呈现在世人眼前。“吴起有个乳名叫‘洛源\’。”县委通讯组组长樊燚成心直口快地说,“洛河是吴起的‘母亲河\’,要看‘母亲河\’先上胜利山。”
河是英雄的河,山是胜利的山。站在胜利山上东眺,吴起县城宛若一颗明珠镶嵌在洛水之滨。83年前,奔流的洛河水,亲历了胜利的喜悦,见证了民族脊梁的挺立。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今吴起县)胜利会师。面对身后紧逼的国民党反动派追兵,毛泽东以北洛河为屏障,在胜利山上的杜梨树下指挥了著名的“切尾巴”战役,取得了进入陕北根据地后的第一个大胜利。至此,在洛河畔,在吴起,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伟大的长征精神烙印在吴起儿女的心里,并生动地体现在锦绣山川间。“因为退耕还林,洛河发生了很大变化,从2004年到现在,我们这里没有发生过大的洪涝灾害。”吴起县防汛办副主任柳得海深有感触地说。截至2017年底,吴起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44.79万亩,山川大地基色实现了由黄到绿的转变。
在黄土高原上,记者沿着洛河流经的市、县走访,一路上,河水越来越清。据悉,如今的洛河只有在汛期才会变得浑浊。清清的河水凝聚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责任担当。
散落在沟壑间的洛河文化
跨越了高原和平原两大地形,三分之二的河道分布在沟壑间的洛河孕育了悠久灿烂的文化。纵然在今天,俯拾散落其中的星星点点,人们依旧为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着迷神往。在总面积26997.6平方公里的洛河流域里,文明的因子、文化的遗存,已经化作多彩的神话传说,融入民族的血脉。
4月20日,农历谷雨。清晨,渭南市白水县史官镇仓颉庙外人头攒动,十里八乡的人们不约而同地聚拢到这里,一场延续了2000多年的古庙会拉开了帷幕。
仓颉庙北临黄龙山,南望洛河水。一场与千年古庙会相得益彰的大型文化活动正在举行。自2016年起,每年谷雨这一天,“一带一路”年度汉字都在这里发布。2018年的年度汉字是“新”。在新时代,这个寓意“木之始伐”的汉字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仓颉造字是照彻中华文明的千古之光。仓圣梁下,洛河在牛山前转了近180度,形成了壮观的乾坤湾。远望山涧,传说中仓颉造字的“晒书台”和“造字楼”依稀可辨。
白水人很少直呼仓颉其名,大家更习惯称其“仓圣”。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白水儿女对“字圣”的尊崇。
“仓颉造字、雷公造瓷、杜康酿酒、蔡伦造纸,都在北洛河流域。”白水县委外宣办主任潘磊自豪地说,“白水有北洛河最鲜明的文化符号。”
翻阅文献资料,洛河流域不但有大量仰韶文化遗存,还有很多春秋战国时的遗迹。
渭南市澄城县冯原镇洞子崖村,有今天洛河上唯一的渡口。摆渡人是已经77岁高龄的吴俊斌。十几年前,他投资2900元取得了渡口的经营权。从此一根钢索、一条铁皮船、两根长篙,伴随吴俊斌往返于北洛河两岸。
这个渡口古称西水驿。在春秋战国时,这里是往来秦晋的枢纽之一。公元前408年,秦国退守洛水西岸,修筑堑洛长城,并在今蒲城县东南筑重泉城以防御。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魏国在堑洛长城对岸又修筑了滨洛长城。“南山上还有一截截的夯土。经常有人来参观,真希望有人能将这里发生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摆渡的老人说。
从上游到下游,洛河文化俯拾即是。从志丹县的“洛上奇峰”到洛川县朱牛社区的“交龙弦”,从蒲城县的“澂邑漕仓”到“樊家川”,乘着文旅融合的东风,洛河蕴藏的文化宝藏正在转化为用之不竭的文化财富。
写满奋斗求索的命运征程
洛河的转折点在渭南,更确切地说,这个转折点在蒲城。因为秦东大地陶冶的大气雍容,因为将相故里辈出的英才豪杰,在这里,洛河从“隐世”到“入世”,实现了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的转变。
自古以来,渭南都是北洛河流域水利灌溉工程起步最早、受益最大的地区。然而,无论是西周开通的“沟洫”,还是后来历代修建的临晋陂、通灵陂、漫泉渠,都没有很好发挥水利灌渠的作用。2000多年前,汉武帝刘彻采纳庄熊罴建议,派兵10万,历经10余载,修成“龙首渠”。“龙首渠”首创了“井渠法”,建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沿着古丝绸之路,“井渠法”传向中亚,唤作“坎儿井”,为世界水利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
由于土质疏松,隧洞塌方不断,“龙首渠”并未发挥所设想的作用,它像一条巨龙沉睡千年。
唤醒“龙首渠”的是我国现代水利工程的先驱——李仪祉。他是著名水利学家和教育家。1882年,李仪祉先生出生在蒲城县北洛河之滨的一户山东移民家庭。目睹家乡旱魔猖狂,李仪祉先生幼年就立下了振兴关中水利的远大志向。
为了学到最先进的水利技术,李仪祉先生曾两次赴德国留学。归国后,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水利工程高等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今河海大学),并参与创建了多所院校的水利学科,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水利人才。
1932年,李仪祉先生主持修建的“关中八惠渠”之一——泾惠渠一期工程完成了。此时,他在病榻上仍着手设计规划洛惠渠,同时给主政陕西的蒲城乡党杨虎城将军写了一封信:“泾惠渠由公手而成,亦复有意再成洛惠渠乎?”就这样,杨虎城将军筹款121万块银元,改变洛河命运的洛惠渠工程正式上马。
《洛惠渠志》,详细记载着建设的每个关键节点。1935年2月,曲里渡槽开工,李仪祉为其题写楹联“大旱何须望云至自有长虹带雨来”;1946年,洛惠渠五号隧洞初次打通;1947年,洛惠渠在渭南市大荔县成功放水……
如今,洛惠渠的灌区面积已达750平方公里。而初创这一盛举的李仪祉先生却没有等到开渠的那一刻,1938年,先生与世长辞,享年57岁。在他身后,“关中八惠渠”的美好愿景基本实现,关中平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水利化,成为我国最早的高产、稳产现代农业基地之一。
泱泱洛水展现幸福容颜
今年44岁的孙军营是大荔县赵渡镇人大主席团主席。5月21日,他和往常一样来洛河巡查。自从担任洛河赵渡镇段的河长以来,他每周都来河边走上两三次,处理用水纠纷、巡查河道污染、检查防汛抗旱设施……在他的笔记本上,与洛河赵渡镇段有关的工作事项写得满满当当。
在陕西,在洛河流淌过的每个市、每个县、每个镇,河长制已经实现了全覆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洛河的各级河长们,像保姆一样呵护着这条陕西的“母亲河”。
在洛河上,从吴起县头道川至入渭河口,长达586.2公里的河道得到有效治理。包括甘泉县、洛川县、志丹县、富县、大荔县、白水县、澄城县、蒲城县等8个县在内,北洛河新修堤防10.3公里,加高培厚堤防9.7公里,新修护岸2.4公里。2013-2015年,国家和地方累计为北洛河投入治理资金2.05亿元。
洛河的幸福容颜里还有许多值得期待的幸福故事。
在志丹县,洛河峡谷展现出独特的丹霞地貌,电视剧《盘龙卧虎高山顶》《千里雷声万里闪》在这里取景。志丹县旅游局副局长牛怀银正在为志丹洛河峡谷的旅游开发忙碌着。
在洛川县,39岁的水渭村农民段国平搬出了洛河河谷,搬进塬上的新房。平时他在附近的现代农业园区打工,一个月收入近4000元。
在白水县,县水利局总工程师李书振经常在洛河边奔波,他惦记的是洛河白水段水利工程的进度。
在蒲城县,洛滨镇马湖村的党支部书记刘克跃最关心的是村上的香菇产业。为了让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如期脱贫,他自费筹办的李仪祉纪念馆已经很久没有添置展品了。
从远古走来,泱泱洛河荡涤了历史尘埃,增添了很多追赶超越的足印。从黄土高原到关中平原,洛河畔的秀美山川映衬着新时代奋斗者的矫健身姿。
记者手记
生态兴则文明兴 郑栋
在洛河上游和中游采访时,每每问及今日洛水为何如此清澈,回答总是离不开“退耕还林”这个词。
20世纪80年代研究水土保持的科学家在陕西最早提出退耕还林的建议,1999年国家在陕西、四川、甘肃3个省率先开展退耕还林试点,2002年国家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林所带来的生态与经济效益是空前的。这一点,洛河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洛河,无论是上游、中游还是下游,生活在沿河一线的干部群众都对1994年8月的洛河洪灾印象深刻。而在吴起县到甘泉县的洛河上游地区,2002年之前,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洪涝灾害。从2002年开始,退耕还林的成效开始显现。水土保持见效了,水土流失遏制了,洛河变得平静了。
如今的洛河,深情涵养着沿线的生灵。在黄土高原,在洛河流经的地方,已经很难见到没有植被、完全裸露的荒山。这里的大地基色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绿色所绘就。很多与记者同行,或是接受记者采访的干部群众,都对满目的绿色表现出极大的欣喜。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持续不断地深入推进,随着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措施的落地,新时代的洛河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
秀美山川见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肖金雄)5月15日至16日,全省退耕还林工程档案管理现场会在延安市举行。本次会议总结交流陕西省实施新一轮退耕还...
吴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吴起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