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穷窝窝”开出幸福花 市直机关工委包扶党畔村工作纪实

延安日报 2018-01-18 17:11 大字

●看望慰问贫困户

本报记者 强国峰 高乐

“这是你今年的分红,给你在家庭农场入股,每头牛分红500块钱,一共2500块钱,你数一下签个字。”高起东对贫困户程占孝说。

拿到分红后,程占孝数了又数,把钱小心翼翼地装进内兜。既不用自己养殖,还能分红,这是程占孝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我是个残疾人,家里没有劳动力搞养殖业,幸亏党的好政策,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程占孝说。

2017年12月18日,对于吴起县吴仓堡镇党畔村来说是让村民铭记的一天,该村22户贫困户迎来了入股起东家庭农场后的首次分红。分红现场红火热闹,贫困户们排队领取扶贫分红资金,拿到分红款的贫困户更是着急地打问着,来年要如何发展,生怕把自己落下。

党畔村位于吴起县吴仓堡镇东北部,山大沟深,基础条件差,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穷窝窝”。在过去五年多的时间里,是什么让这个距镇上16公里的偏远山村变美变靓,村民的幸福指数逐年提高?

“近几年来,我们结对帮扶党畔村,从抓村支部班子入手,不断改善全村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发展主导产业,扩大种植业规模,发展特色养殖,增加村民收入,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包扶党畔村的市直机关工委书记赵东升给出了答案。

换穷貌 让基础设施先行“脱贫”

“变化太大了,水电进村入院,原来坑坑洼洼的路变成了沙石路、柏油路,出村入乡到县城可方便多了,这多亏了市上包扶我们的赵书记,是他牵头帮村上解决了很多困难。”谈起村子这些年来的变化,村民康生禄非常感慨。

康生禄口中的赵书记,就是市直机关工委书记赵东升。2012年,赵东升第一次走进这个小山村。大山里,一条崎岖蜿蜒只能通过一辆三轮车的路坑坑洼洼,老百姓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更是家常便饭。

“要脱贫,先修路。不解决村里出行难的问题,群众要致富就得付出成倍的代价。”于是,赵东升积极筹划,先后协调争取世行项目贷款和县上投资457万元,新修桥涵4座,拓宽了湫沟至柳沟6公里道路,铺筑村级油路14公里,结束了踏着泥泞进出村的历史。

针对村民吃水难、用电难等问题,赵东升协调资金15万元,维修了周湾供水管道,组织村民打水井6口,建水窖4口;新建移动、电信信号塔各1座,全村家家户户安装了村村通;完成村上低压电网改造任务,解决了3户未通电农户的照明问题。同时,对25公里村级道路进行了绿化,对村民居住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

为改善群众种地的条件,赵东升积极与市县治沟造地办协调,在柳沟实施一期治沟造地项目1680亩,山坡窄条地治理为宽条地1620亩。二期湫沟治沟造地项目已启动,可造地500余亩,人均耕地由原来的2.3亩增加到4.9亩。此外,湫沟1.1万亩生态修复工程已启动。

记者在党畔村看到,黑色的柏油路在山顶一路延伸,连通着星罗棋布、整洁有序的村落,四处可见的干枯草木依稀可以想象到春日的葱茏美景。“目前,该村已基本实现道路交通‘主动脉\’畅通,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用电‘最后一公里\’难题,为全村脱贫‘摘帽\’打下了坚实基础。”赵东升说。

改穷业 党员带动激发扶贫新活力

“党畔村土地贫瘠,产业基础薄弱,大力发展种养殖业是唯一的出路。单靠一家一户散养几只牛羊根本不行,还得依托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或者家庭农场带动群众共同发展。”经过与镇党委、村党支部研究讨论,市直机关工委帮助村上确定了产业扶贫的基调,并号召党员和致富能手发挥先锋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同时,市直机关工委党支部与党畔村党支部结起帮扶对子,开展“两联两带一促进”、党员“1+1”示范引领活动,共谋党畔村产业发展之路。

“一开始是养羊,从2014年开始养牛养羊相结合,做得还算不错。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我准备发展百头牛的养殖场,把贫困户带动起来。”党员高起东积极响应,主动承担起带领贫困户脱贫的任务,不仅自己创业走上致富路,还依托家庭农场帮带村民共同脱贫致富。

“受苦是受下了,主要是有点担心,万一遇上了什么疫情,那不就糟了。”

“养牛也有风险啊,牛要是死了可咋办?”……

刚开始,大家都担心有风险不敢加入,对此高起东显得胸有成竹。他告诉记者,村民的担心他能理解,但是他相信自己的眼光和判断,有风险我自己担,不要贫困户承担任何责任。在市直机关工委的鼓励和致富带头人的带动下,村里群众建起2个千只羊场,新建了12座养猪大棚,简易猪舍14座,户均养猪2至3头。

2017年6月起,在市直机关工委的帮助指导下,党畔村创新“支部+公司+家庭农场+贫困户”帮扶模式,22户贫困户每户都将自己应享受的县扶贫优惠政策补贴资金作为股金入股高起东的家庭农场,有劳动能力的还可以在农场打工。按照协议,每入股1头牛的资金,一年返还红利500元,不少贫困户每年能获得几千元的收入。

村民们搭上了家庭农场的致富快车,尝到了甜头,整日高兴着、忙碌着。腰包日渐鼓了,生活一天比一天滋润了。

拔穷根 注重长远***出实招

2017年6月6日一大早,天还没亮赵东升就睡不住了。这天,他和单位的其他几位包扶干部一起赶赴党畔村,与各自包扶的贫困户见面。

对于这个他连续包扶5年多的村子,赵东升的感情非常深。2012年以来,他曾深入村组30余次,走遍了党畔8个村民小组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在他和同事们的帮扶下,先后为村上争取协调许多项目,看望慰问群众百余户。村上的基础建设、产业开发、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2011年的2200元增加到2016年的7968元,党畔村退出了低收入村。

2017年,随着油坊自然村并入党畔村,该村的扶贫攻坚工作有了新任务,自然需要重新调研摸底、明确下一步工作思路。带着这样的任务,包括赵东升在内的7名包扶干部先后来到党畔村几个偏僻的自然村,看望村里的贫困户。

“扶贫措施有多种,我们要从各个渠道为贫困户们争取产业发展资金和政策。”

“贫困户中有很大一部分年龄较大,我们要充分利用政策对他们进行帮助。”

面对57户贫困户,如何扶?市直机关工委干部、镇村干部、扶贫工作队成员齐聚党畔村党支部会议室,大家展开了热烈讨论。

在市直机关工委和镇村的不懈努力下,2017年,村上按照“三变改革”要求,成立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新发展山地苹果1000亩,油用牡丹250亩,完成小杂粮400亩、特色种植700亩;投资15万元建起了标准化卫生室1个,维修改造村级道路2.2公里;新建水窖37口,打水井6口,投资4万余元为村上建起科技书屋1个;57户贫困户外出务工28户,落实易地搬迁29户,落实教育扶贫学生25人,健康扶持35人;危房改造2户,生态补偿25户,护林员4人,特设公益岗4人。

党畔村这个曾经闻名的“穷窝窝”渐渐开出了幸福的花朵,“丰收”的日子指日可待。

“现如今在这扶贫攻坚关键时刻,我们更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开展党员‘1+1’行动,助力精准脱贫,想方设法帮助困难群众,确保小康路上不让一个村民掉队。”赵东升说。

新闻推荐

吴起采油厂铁边城采油队 冬至深情送温暖 情暖古镇“美容师”

本报讯(朱治龙赵敏)“这饺子吃着真香,和家里做的一样好吃,谢谢你们这些石油人,在冬至这天,为我们准备了饺子……”冬至当天,吴起县铁边城镇的环卫工李阿姨,吃着吴起采油厂铁边城采油队党支部为他们准备的...

吴起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