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宝塔山 写“话延安”为题美文

华商报 2017-08-17 01:36 大字

征稿主题:话延安(散文、诗歌均可,1200以内)

征稿邮箱:1525062213@qq.com

本期推荐:吴起的桥

夏日午后,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阵雨引发了山洪,我所生活的吴起县城洛河上的一座小石桥被淹没了。

起初我很为小石桥担心,但洪水过后,除了桥面上有些泥水外,小石桥依然挺立如初。这是一座极其普通的小石桥,大约箍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三十多年来不知经历了多少次洪水冲刷,说不清楚给多少人行走提供了方便。

生活在吴起农村的人们,无论播种锄地,还是收割背驮,或是赶集加工粮食,每次跨过沟道上的小河,都会捡拾一些石块垫在河面上,以供踩着过河,这些被乡民称作“列石”的石头最初是以桥的意义存在的。但到了雨季,一旦下一场较大的雨,涨高的河水就会将列石冲走。没有了列石,人们只能趟水过河,等河水流量减少的时候再重新支起列石。也有聪明的人为了过河方便就砍一棵大树,在河道两侧垒起石头,将木椽一边砍平整搭在河道上,作为简易的独木桥。

关于简易木桥,当地有这样一个故事。1935年10月18日,毛主席率领大部队到达吴起镇,住在新窑院安排部署了“切尾巴战役”。有一天,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老先生领着红军战士贾生财和随从人员从新窑院来到吴起镇后街,突然,听到河里有人喊“救命啊,快救救我的小孙子啊!”顺着叫声,徐老看到一个老奶奶领着小孩儿从河面上木椽搭起的简易桥上通过时不小心掉进了河里。徐老顾不得寒冷跳入冰冷的河水中,将老奶奶和小孙子救上了岸。上岸后,徐老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第一时间关切地询问老奶奶和孙子的情况。徐老救人的事情至今仍被人称赞。

独木桥方便了人们通行,但并不稳固,又经不起洪水的冲刷。若上游下雨发了洪水冲走了独木桥,人们就只能脱了鞋子,挽起裤腿趟水过河了。如果水大,就只能等着洪水消退后才能过河。

宁隔千山,不隔一水。没有桥,人们过河着实不方便。那时候,不仅乡下的河里没有桥,县城也只有二道川口和后大桥两座过水小石桥,平时人可以从小石桥上通过,一旦下雨,河水就漫过了桥面。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新修了一座大石拱桥、一座钢筋混凝土桥。

也是在那个年代,村通往镇里的河道上才箍了过水小石桥,方便了人们行走。尽管小石桥只能供小汽车和农用机器通过,但每次人们从桥面上走过时,心里都在慨叹过去的艰难,庆幸现在的幸福。

无论是列石,简易独木桥,过水小石桥,大石桥,钢筋混凝土桥,或景观桥。在我看来,桥便是生活,生活中离不开桥。

桥弯腰弓背,经受着风吹、日晒、雨淋、水冲各种艰辛,毫无怨言地为人们通行提供方便,不正如父母无私抚育孩子,贵人出手相帮引路,英雄模范无私助人吗?想到这里,桥的形象在我心中愈发高大,如岁月的浮雕,赫然立于城市的河道上、乡村的道路中。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岁月当可流,万不能忘了生活中的“通行桥”。(文章有删减)

新闻推荐

坚定初心凝聚力量 提振精神追赶超越 ——“庆祝建党96周年,弘扬延安精神、奋力追赶超越”座谈会发言摘要

坚定信念以身作则树立党员先进形象吴起县老区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冯永任职于县财政局期间,在中央开展的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活动中,我带领局所属10个支部和230多名...

吴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吴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