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入延安境,作家高建群写的“我要去延安”五个大字,扑面而来。     对我而言,此次与“红色记忆”采访团的众多老师们一起前

三秦都市报 2016-08-29 00:00 大字

车入延安境,作家高建群写的“我要去延安”五个大字,扑面而来。

对我而言,此次与“红色记忆”采访团的众多老师们一起前往延安,重走长征路,再看新陕西,并不简单是一次例行工作,而是回到故乡,有一种儿子投入娘怀抱的感觉。

初秋的陕北,在山里,抬头看天,蓝色像潮水般蔓延开,澄明疏朗、清澈辽阔,配合着那翻滚的流云,愈发汹涌澎湃,摄人心魄。

我经常说,蓝色,只有在陕北才称得上是一种颜色。一路上,我贪婪的浏览着这种蓝色,它像是专门为了照耀这片黄土,自遥远而来,又向遥远而去。当你看蓝天,或者蓝天看你,都是一目了然,不带一丁点虚假,更没有丝毫遮蔽、做作。它就那么扎扎实实的存在着,这种敞开的生命、坦荡的态度和毫无保留的给予,是一种自然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是大气的,慷慨的,勇敢的,真实的。

这时候,心头不由得泛出一缕温热,眼泪就下来了。它是我永远的乡愁,是我生命的精神力量。如果我们有幸能长时间在这样一种蓝天下生活的时候,相信所有的嘈杂与纷乱都会消失。

自红军转战陕北后,这里便构成了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在延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住在窑洞里,穿着打补丁的衣服,领导中国共产党卧薪尝胆,在敌后建立根据地,竖起抗日统一战线的大旗,红色的星星之火,最终席卷天下。

在陕北,在这个无边苍茫,无边寂寥的世界里,你对生命意义的体会,也会更加深刻。就像毛泽东站在群山之巅看雪后的高原,看世事风云变换、历史过往,突然读懂了这块黄土地中,所蕴藏着的关于我们这个民族精神深处的智慧密码,写下了《沁园春·雪》这样的恢弘诗章。

是啊,当我们把陕北广袤的黄土高原,与陕北人坚韧的生命感、深远的苦难感联系起来时,我们会发现,中国革命选择在这块高原上落脚,从这块高原出发,绝非偶然,这其中,一定有某种神秘的历史启示和不可思议的宿命存在。

可以说,是陕北这块土地成就了中国革命的内在题旨和哲学隐喻——只有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如果再从更宏大的角度来观照陕北,关照人类的历史和现实。当无数心怀理想的青年潮水一般从全国各地涌往延安,当三万知情大军,怀揣梦想,在贫瘠的土地上播撒知识和文明,你会感叹着这片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坡,所蕴藏着的革命张力。你会感到人有多么渺小,同样就有多么巨大——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

任何一个人,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信仰支撑,要时时刻刻冷静而清醒的逼问自己,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否则,人就会变质、变味,民族就会失去前进的原动力。

我们总是习惯通过书本、媒体去了解历史,这其实使我们损失了许多,这损失主要在于我们的认识源于理性和经验,太空泛,太单一,而不是脚踏实地的感受。所以,我想说,要了解中国革命,要了解父辈们的奋斗史、创业史,一定要去陕北,一定要让脚回到地上。此次回陕北,是我难以忘记的历程,我永远忘不了我们行走在文安驿、梁家河、康坪村的所见所闻,也忘不了吴起县会师纪念碑前的那250个台阶。

8月27日晚上11点,我回到了西安。车驶入绕城高速,万家灯火,高楼林立,城市的景观,在夜色中徐徐展开。我推下车窗,让风从窗户外吹进来,打在我的脸上。这风,远不胜陕北凛冽。我明白,永远不要使自己漂起来,永远让自己保持赤子般般的纯洁,不忘初心,这才是回陕北带给我最深的启示。

本报记者宋雨

新闻推荐

吴起:“三个争创”掀起创先争优活动新高潮

本报讯(樊义成张东记者王敏)近日,吴起县在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中,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积极性,结合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职能,积极组织全县各界党员,在不同的岗位领域开展争创岗位能手、争创杰出...

吴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吴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