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腔热忱为民 书写平凡人生 ——记吴起县公安局城镇派出所城郊警区警长 刘团军
刘团军,男,汉族,现年31岁,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现任吴起县公安局城镇派出所城郊警区警长。他从小就有一个夙愿,长大后能成为一名人民警察,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1999年他考入陕西省司法学校,2003年毕业后被吴起县公安局招录为一名人民警察,同年他被分配到当时条件最为艰苦的铁边城派出所工作,他用无悔的青春为警徽增光添彩,用一片丹心书写出了人民警察为人民的美好乐章!
从2003年从警以来,他先后在吴起县铁边城派出所、吴起县城镇派出所工作,一干就十余载,无论是工作单位的变动还是时间的推移,他总是数年如一日坚守在一线工作岗位上,在与犯罪分子的斗智斗勇和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中,忠实履行着一名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受到了领导、同行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2005年他被吴起县公安局授予“人民满意的警察”称号;2008年在奥运火炬传递保卫工作中被吴起县公安局评为执勤“先进个人”;2010年被吴起县公安局评为“优秀民警”。面对群众的好评和上级授予的荣誉,他从来没有自我满足和半点自我膨胀,而是始终牢记着只有时时刻刻维护好群众的财产利益,才是作为一名人民警察最重要的人生追求。他常说:“从我入警宣誓做警察的那一天起,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对得起我头上的那枚警徽,做人民满意的警察”。一句质朴的承诺,更需要靠满腔的热忱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去完成,去担当。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脚踏实地去做的!
同事称他“拼命三郎”
参加公安工作第一天,他就因“禽流感”疫情流行被安排到距吴起县城90多公里、吴起县与榆林市定边县接壤的王洼子乡陈岔村,配合畜牧、卫生部门对过往车辆进行检查消毒。刘团军既扮演着“交警”的角色,劝阻违规载人过往的三轮车等农用机动车辆,又履行着“治安警”的职责,对过往车辆严格检查,劝阻携带家禽动物的村民接受消毒。
面对每天可能被传染的疫情和黄沙洗面、寒风刺骨的工作,他心里一度动摇过,在他的追求和想象中,警察应该是头顶警徽、穿着威武的警服,像大侠样的除暴安良,可目前的境况是每天啃着方便面、住在黑暗潮湿的临时土窑洞里,尤其是正处在大年正月,按照陕北的习俗,人们都举家团圆、走亲访友,尽享天伦之乐,自己却不能陪伴远在家乡的父母身边,尤其不能在双腿残废的父亲面前尽尽孝道,陪家人吃一顿团圆饭。
理想归理想、内疚归内疚,他的耳边始终萦绕着局领导和所长的谆谆叮嘱,防疫工作虽然每天繁琐、辛苦,却关乎全县人民的健康幸福,作为一名肩负重任的人民警察,一定要把好防疫工作的第一道关口,不能放过一个被消毒对象。此在疫情警报解除前的21个日日夜夜里,在极度困难的工作环境中,他心系百姓安全,没找任何借口,没请一天假,顶风冒雪坚守在防疫一线。当地许多老百姓和过往的客商都不晓得他的名字,却永远记住了他被风沙吹黑的面孔,都亲切地叫他“穿警服的黑娃娃”。
他在铁边城派出所任外勤民警时,辖区的石油产业正处于开发阶段,很多人受到高额利润驱动,从事偷贩原油行当,铁边城镇与甘肃省的华池县、榆林市的定边县接壤,因此当地曾一度被人们称之为“金三角”,他在油区整治一线,不为金钱所诱惑,打防并举,为石油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治安秩序,受到了上级部门和石油企业的一致好评。
当时有一名定边籍偷贩原油者,两辆车被扣,托熟人送来大量现金,力求他“关照”下,当场被他严词拒绝。后来该人又因贩卖原油再次被查,他知道金钱无法打动刘团军,便想方设法打探到他家里人,多次进行电话“恐吓”与“警告”,想利用这种手段逼迫他就犯,可他没有屈服,坚持让偷贩原油者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他这种铁面无私的做法,对其他的原油偷盗者起到了较强的震慑作用。
工作兢兢业业,同事们送绰号“拼命三郎”,然而提起家里人,他内心充满了愧疚。
“干公安没有过硬的业务是不行的”,刘团军牢牢记住了老干警的教诲。在单位,他诚心向老领导、老民警请教工作经验,学习他们如何做群众工作,调解纠纷。在基层,他与群众“交朋友”,博得他们的信任,帮助他们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白天,他有忙不完的工作,晚上,他又翻阅以往案卷、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为自己“加油充电”,增强自己的业务水准,使自己逐步成长为处理各类疑难案件的行家里手、专业骨干。
在他的时间表上,一天24小时全忙于工作都不够用。在家里,作为一个儿子、丈夫、父亲,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儿子,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更不是一位合格的父亲。在他出生之前,父亲不幸出了车祸,双腿被截肢。辛辛苦苦把他养大成人,他却没有时间去照顾老人。妻子儿子更是无暇顾及。家里人起初埋怨,慢慢地,他们理解了,明白老百姓需要他,人民群众需要警察的保护,开始默默地支持他的工作,这让刘团军内疚的心宽慰许多。
“每当看到当事人一张张满意的笑脸,我心里那根紧绷的弦才会放松下来,有了一种工作的充实和满足感。”他说道。这或许也正是他这么多年来面对种种困难与压力仍然默默坚守的动力所在。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所有成功的大事都是从做小事积累起来的。他经常说:“很多事情,在人们的眼里是芝麻小事,在当事者眼里却是塌天大事,做好了,人民警察的形象就树起来了。”2007年6月的一天,新寨村梁坡村村民徐某为女儿举办婚礼时,家里来了30多名“不速之客”,前来徐某家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酒后极为不满,双方几十人处在剑拔弩张、冲突一触即发的态势,刘团军获悉后,迅速赶往现场处置。在了解后得知男女双方因“彩礼”返还问题闹不和,为了尽快消除双方互不相让的怒气,平息事态的恶化,他采取一边用老百姓惯有的乡风民规进行亲情说教,一边给予法律政策讲解,让大家有话好好说,蛮干及大打出手,不但解决不了问题,构成双方互相伤害,到时出钱的出钱,坐牢的坐牢是划不来的。站在双方立场上的说教下,双方的怒气也慢慢消解了。他又趁热打铁对双方的矛盾进行了现场调解,双方均表示不再赌气,两亲家也冰释前嫌,和好如初,一对新人的婚礼也得以顺利进行。
2011年的一天夜里,吴起镇杨坪村一位70多岁的老人步行到派出所,说他的两头毛驴丢失了。因为交通不便,老人没有及时报案,已经错过了破案的最佳时机。面对老人的无助,他安慰老人,说别害怕,我们一定把你的毛驴给你找回来,在送老人回家后,他当即进入紧张的侦查工作中。经过多方的调查走访,终于在该镇的金佛坪村找到了老人丢失的毛驴。当老人从刘团军手中接过毛驴的缰绳后,激动地握住他的手说,“刘警官,谢谢你呀,我们种地就靠这两条毛驴,这可是我和老伴的命根子呀,如果找不到了,我们以后怎活呀,你这是救了我们老两口的命呀!”
群众称他“铁包公”
在做好群众工作中,他热心奉献,乐而不疲,但面对犯罪分子,他勇敢亮剑,绝不手软,被称为吴起公安战线的“铁包公”。
2009年他调入吴起县城镇派出所,先后担任城中警区指导员和警长。吴起全县人口13万人,吴起城镇派出所现有民警38人,辖区环抱县城,面积达6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万多人,加外来人口达8万多人,面积大,人口多,群众结构复杂,各类案件频繁发生,却又警力少,工作量特别大是吴起城镇所的显著特点。五年来,他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化解、解决夫妻吵架、酒后闹事、打架斗殴、手机遗失、群众求助等小案无数,光代理民警办理行政案件就多达1200多起。
对于这些,派出所领导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深深地为刘团军的这种奉献和敬业精神所感动着,勉励全所民警都向刘团军看齐,所领导经常感慨地说如果大家都像刘团军一样的敬业,把日常工作当作自己的家务事,那么我县的社会治安会更好,群众满意率会更高。他在工作中,不但善于做群众工作,更是一名办案能手,在全所包括后勤、窗口户籍民警在内仅有的38名警力的情况下,所里的工作量占全局治安案件的80%以上,件件案子他基本都参与,一系列影响大、性质恶劣的抢劫案、盗窃案、杀人案的侦破,他都作出了突出贡献,抢险救灾、辖区“黄赌毒”的整治,他都冲在了最前面,一年365天从来没有节假日,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着,可他从来没有怨言,只要所里指到哪,他就打到哪,他执著、敬业的工作作风,给所里民警不但树立起了学习的榜样,更代表了新时期人民警察为人民的良好形象!
在具体的执法案件中,他时刻以“公”“廉”二字作为行为准绳。“心中有‘廉\’,才能够心胸坦荡,心中有‘公\’,才能够配得起公安二字,人民才能‘安\’。”他不仅这样说,更是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
“作为一名警察,一要对老百姓有感情,执法中不砍偏斧。二要经得住诱惑,秉公执法。”这不是什么豪言壮语,却是他从警十余年来的执法准则。
高山缄默,自是一种巍峨;蓝天无语,自是一种高远。他默默工作、无私奉献,以一种大山的沉静胸怀与陕北人特有的沉稳感染着每一个人。他的孜孜追求,不仅展现出了自己的价值,还用高尚的品格造就出光彩的人生。他眷恋这片生他养他的热土,他心系着身边的每一位父老乡亲,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人民警察应有的价值追求。他在追求中奉献,在奉献中彰显着个人价值。行进在这样的人生旅途上,相信他警察之路也必然会经风不折,遇霜不败,逢雨更娇,历雪更艳。
吴玉邦 记者毛凌云
吴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吴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