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世卫:敢叫“旧村”换“新颜”

陕西农村报 2021-08-30 01:02 大字

?唐世卫(中)在查看红薯长势。

本报记者 杨磊 文/图

唐坪村位于延安市宝塔区甘谷驿镇以东7公里处,210国道穿境而过,曾是甘谷驿镇出了名的“空壳村”“烂杆村”“贫困村”。

2015年,在众多村民的再三要求下,在外务工的退伍军人唐世卫放弃高额薪资回村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挑起了让唐坪村摆脱贫困的重担。

“退耕还林后,山上都栽了树,川地人均一亩,都想育苗能赚钱,家家户户育苗,结果是供大于求,卖不出去,苗子长成了树,年年无收入。”8月10日,75岁的唐坪村老会计张学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些树苗子让唐坪村人给自己挖了个“坑”。

看见周边村发展红薯产业收益好,2019年,唐世卫决定在唐坪村也发展红薯产业,可没有土地怎么办?

挖苗?唐世卫在会上提出自己的想法,遭到大部分村干部的质疑:集体没钱拿什么补偿?没有补偿也得挖,再不挖唐坪村永远变不了样!

2019年,唐坪村挖苗还田,发展红薯产业的决定在党员、干部中统一了意见,经多次会议,得到了村民的支持。可几处坟地的搬迁给唐世卫出了道难题,为此,他多次上门做工作,问题得到了解决。

2020年3月,苗木挖掉后整理出来300余亩土地。由于是硬板地,村民不愿种,经协商,统一流转给兴农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红薯产业。

“合作社给农户每亩每年100元,给村集体每年10万元,村集体给农户分红。”唐世卫说。

“五六年前育了两亩多国槐,一亩地10斤种子,一斤种子150元,买种子就花了3000多元,还不算雇人花钱。几年没一分钱收入,可亏大了。”村民张延生说,现在每年有土地流转费、村上分红,还能在合作社打工,收入比以前好多了。

2020年,唐坪村改造村级小学旧址窑洞11孔,建成15吨标准红薯储存库一座,建成20吨标准红薯储存气调库一座,修建5代红薯育苗大棚两座。

目前,唐坪村形成了集红薯育苗、种植、储存、分拣、整理、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该村按照“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村民”的发展模式,放活土地经营权,盘活集体资产,带动农户发展,昔日“旧村”换“新颜”。

“下一步,我们要在红薯干、红薯面、红薯粉条等深加工上下功夫做文章,争取把唐坪村的红薯产业做大做强。”唐世卫对唐坪村的未来充满信心。

新闻推荐

文艺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 特约评论员 李光全

当下,一些“饭圈”现象横行、艺人频频失德、盲目追求流量经济,部分艺人德不配位,既是其自身不注重学习、世界观和人生观...

延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延安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