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寿俊与延安马兰纸
振华造纸厂的工人在捞纸(资料照片)
阅读提示
《新中华报》报道说:“马兰草纸适宜印刷之用,因为它不易拉破,不易起毛,质料均匀,不起疙瘩,硬度又很大,又适宜写钢笔墨水。若改用碳酸钠蒸煮,可以制造吸水纸、绘图纸、滤纸、包装纸等。”
为表彰华寿俊的突出贡献,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授予他“劳动英雄”称号,朱德为他颁发奖状,并在家中接见了他,称他为“我们的发明家”。
1944年5月,在延安边区职工代表大会上,华寿俊被授予“甲等劳动英雄”称号。
延安革命纪念馆陈列着一种名叫“马兰纸”的纸张,当时延安印刷报纸、文件,出版书籍用的都是这种纸。它的发明者是当时延安的青年化学家华寿俊,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暨陕西省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
1938年6月30日《新中华报》曾发一则《启事》说:“因值抗战期间,纸张来源困难,本报自六月份起已将报纸出版分量减少一半。”当时,边区的印刷纸张原料主要是废麻袋,产量少且质量低劣,很难用于印刷。1939年11月,边区政府安排华寿俊到陕甘宁边区的振华造纸厂工作,担任技师、工务科长,任务就是提升印刷纸张的质量,解决边区新闻刊物、文件、教学书本等印刷用纸的难题。
华寿俊经过调查发现,用农作物秸秆做造纸原料,其纤维的强度太低,可是陕北的树木又较少,造纸原材料匮乏,他认为要想制造出高质量的纸张,首先要解决原料问题。他在一次边区组织的大生产运动的开荒劳动中,被一种草缠住了锄头,当他清理时,发现其纤维的韧性很强,旁边的人向他介绍说,这叫马兰草,老百姓的毛驴如果被它缠住了腿脚,都很难脱身,所以被当地群众称为“扯倒驴”,在陕北漫山遍野生长的都是这种草,因其纤维精密且坚韧,不好消化,连牲口都不吃,当地农民用来搓绳用。华寿俊喜出望外,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于是他立即开始试验、试制,终于成功地用马兰草造出纸来,不仅边区缺纸的状况得以改善,而且制造出的纸张质量很好。
《新中华报》报道说:“马兰草纸适宜印刷之用,因为它不易拉破,不易起毛,质料均匀,不起疙瘩,硬度又很大,又适宜写钢笔墨水。若改用碳酸钠蒸煮,可以制造吸水纸、绘图纸、滤纸、包装纸等。”罗夫在通讯《马兰草——一位青年化学家发明的故事》(刊登于《新中华报》1940年12月8日)中详细介绍了造纸过程:一选料,去掉杂草与尘土;二切断,将草切成寸许长;三煮浆,用土碱与石灰作用,产生苛性钠;四压碾,打成纸浆;五洗浆,即过滤;六挠纸,放上竹帘;七晒纸,整理压光。报道说:“青年化学家的尝试成功了,边区漫山遍野的马兰草,变成丰富的造纸原料,现在已用了十万斤马兰草造成二十万张纸,印成各种书报刊物,边区的新闻事业,获得极大的帮助。因为制法简便,节省了很多人力与时间,纸的产量大增,过去造麻纸,每月只产四五百刀,现在草纸每月产二千刀,最近要扩大纸厂,实现每月产二十五万张纸的计划。”
由于马兰草造纸法的成功,边区政府在延安紫坊沟兴建了造纸厂,又在南泥湾等多处兴建了几家造纸厂,规模最大的造纸厂是边区政府的振华造纸工业合作社。《新中华报》1940年8月13日刊登江湘采写的报道《振华造纸厂参观记》说:“现在该厂产量已增加,每日产大廉纸六千六百廉,每月约十五万张(以前每月约产十万张)。纸呈米黄色,质地亦比以前好,厚薄适度,洞眼不大,附着的渣滓较少,纸的拉力也很好。”
为表彰华寿俊的突出贡献,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授予他“劳动英雄”称号,朱德为他颁发奖状,并在家中接见了他,称他为“我们的发明家”。
马兰草造纸虽然成功了,但是在蒸煮纸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缺陷。《解放日报》1941年5月20日刊登的新华社报道《大锅——边区工人的发明创造之一》记载了华寿俊蒸煮和碾浆的过程:“买十个汽油桶,把两个桶子煮碱,八个桶子煮草,事先把草拌上石灰,然后盛入碱水,装入段草,盖上石板,经过八小时的蒸煮,一桶能出四十多斤,每天日夜蒸煮两次,八桶能出六百多斤,这是唯一的蒸煮办法。”
由于纸厂规模扩大了,生产能力增加了,原先的10个汽油桶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而且原先蒸煮法用碱量多,造成成本过大。为解决这一现状,造纸厂在边区政府开展的五一竞赛中,号召“技术民主”,鼓励工人们搞一些小发明。《解放日报》的报道说:“工人刘福曾同志用土砖堆成大灶,中间安置四十四寸之大锅一口,上面堆以拌过石灰的干草,用泥封住,下面用柴烧煮。”这样,不仅不需要用碱,还减少了柴草,而且又减少了切料功夫,造纸成本大大降了下来。报道说,工人陈树铭更进一步,发明了更加合理的蒸煮法,“用土砖砌成梯形环口,把熔火之部加大,而草需先在水中浸上二天,然后拌上石灰(与十五天出货大锅之干草拌灰不同),堆砌泥封蒸煮。”
由于马兰草造纸工艺不断改进,生产厂家和产量迅速增加,边区政府公营造纸厂由1940年底的3家发展到1941年底的10家,年产量由833令提高到2147令。到1942年底,公营造纸厂发展到14家,私营造纸厂48家,年产总量6849令,基本上满足了边区出版、办公、学习和生活用纸需求。
1943年,陕甘宁边区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商品流通也繁荣起来,货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印刷钞票所用纸张的技术含量要求很高,边区政府又将制造钞票纸的任务交给了华寿俊。华寿俊经过反复研究、实验,终于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且使钞票纸的制造工作大大缩短了时间。1944年以后,陕甘宁边区银行发行的各类钞票、证券等用纸,都是边区自己制造的。1944年5月,在延安边区职工代表大会上,华寿俊被授予“甲等劳动英雄”称号。
(选自《人民政协报》)
新闻推荐
农产品质量怎样保证 合格证制度如何落实 延安市农检干部网上培训学知识
本报讯(通讯员李龙记者宋伟)近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组织全市13个县(市、区)的116名业务干部,通过网络参加了国家农...
延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