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兰是我的第二故乡” 记陕西省第八批援藏干部、延安中院审委会专职委员王忠涛
?●王忠涛(右二)组建巡回法庭进入牧区和社区办案
通讯员 刘涵雨
三年时光,心系茫茫雪域高原;一千多个日夜,扎根世界屋脊。
援藏,在陕西省第八批援藏干部王忠涛的生命中注定是浓墨重彩的篇章之一,也将在他的记忆里永远铭刻。
王忠涛是延安法院系统的一名“老兵”,先后担任甘泉法院副院长、延安中院审委会专职委员。2016年7月,他被选为陕西省第八批援藏干部,到阿里地区普兰县人民法院进行对口支援。
提起王忠涛,藏族同事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忙。案件审判完了,他就忙着组织大家探讨,为以后办理类似案件提供参考;新审判大楼快竣工了,他就忙着查阅资料,借鉴其他法院经验,优化大楼功能分配和法院文化建设布局;放假闲暇时,他又忙着走访农牧区,上门调解矛盾纠纷,了解藏民的生活生产情况……
“实干又可靠,援藏就需要这样的人。”这是藏族同事对王忠涛最多的评价。
王忠涛援藏所在地普兰县,地处中国与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位于西藏阿里地区南部,气候高寒缺氧,生活条件极差。
进入冬季,阿里地区空气更加寒冷干燥、氧气更加稀薄,因严重缺氧,他开始持续出现剧烈的头疼、眼睛干涩、流鼻血等症状。经常性的停电缺水,只能去几里之外的河里提水,冬天下雪时就融雪洗脸洗衣。晚上平均几分钟就得翻一下身,时常被缺氧憋醒,整夜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与此同时,伴随着对家人的牵挂和新环境、新工作的考验都愈发沉重地压在他的心头……
出现高原反应,他就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适应缺氧低压环境;失眠无法入睡,他就学网课、看书充实自己;环境陌生、有隔阂,他就主动适应当地生活习惯,吃糌粑生肉、喝酥油茶、青稞酒。同时,更加严格要求自己,遇事多沟通,主动帮助困难藏族同事,以心贴心的交流赢得了同事的信赖和支持,用实际行动展现援藏干部的良好品质。
三年来,王忠涛在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读完了20多本书,写下了6万余字工作总结,参与起草了10余份政策性文件,业务知识和理论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作为援藏干部,又是一名法官,王忠涛坚持以办好案件回应群众期待。
2017年4月,普兰法院要审理一起重要案件:某县副县长和扶贫办主任利用权力之便,挪用和贪污扶贫款,构成了滥用职权罪、贪污罪、受贿罪。这是阿里地区当时唯一一件县级领导职务犯罪案件,老百姓关注度极高,社会反响很大。
关键时刻,王忠涛主动请缨担任审判长,接到案件后,他认真阅卷,在搞清案情的基础上,多次和其他法官沟通,对每个细节进行推敲。经过半个多月的昼夜工作,该案圆满办结。
三年来,王忠涛还连续办理数件普兰县城至西德公路系列合同纠纷案件,他坚持庭前认真阅卷、庭中耐心听取诉求、庭后积极调解,当场调解4件,其余已全部结案;办理尼泊尔商人与我国回族人马某拖欠货款涉外案件,通过内地先进技术手段查找到被告住所地及注册公司,经过多方协调,案件最终得到调解,维护了外国人在中国的合法权益,为“一带一路”南亚通道建设提供了司法保障;办理三年未结的执行案,远赴与尼泊尔交界的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口岸,查找失踪多年的被执行人,冒着生命危险,在边境地区与被执行人周旋三天,终于找到并说服被执行人,达成执行和解,一次性执行执行款13万元……
“他的话不多,可就在这一件件案子的办理中,赢得了民心,得到了信任!”普兰法院同事们提到王忠涛时,由衷地感叹。他也凭借出色的工作成绩被阿里地委评为“优秀援藏干部人才”,被西藏自治区高院授予“西藏自治区审判业务专家”称号。
对待工作,王忠涛尽职尽责,但对于家人,他至今都觉得亏欠太多。
父亲去世的时候,作为家中的独子,他在西藏阿里无法赶回;母亲身体不好,卧床需要照顾,他却只能隔几天打个电话问候;一个孩子刚上幼儿园,另一个孩子上初三,正是“中考”关键时期,妻子只能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中老小,还要帮他尽孝,而他也只能在电话中表达歉意……
时间飞逝,三年转眼就过去了。在知道王忠涛将要回到延安时,藏族同事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给他戴上洁白的哈达,送上藏装、肉干、酥油茶和一首首饱含深情的藏歌为他饯行,表达对他的感谢和不舍之情。此时他已满眼泪花,拉着藏族同胞的手久久不愿离去。
“三年援藏路、一生阿里情。”回想三年援藏经历,王忠涛感慨地说:“普兰是我的第二故乡,血肉相连,终生铭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虽然经历了数不清的磨难,但最后沉淀在记忆里的,都是浓于血、深于海、高于山的情谊!”
新闻推荐
薛占海在调研城建项目及中心城区停车管理工作时强调 科学统筹规划规范建设管理 着力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
本报讯(记者刘小艳)3月9日,市委副书记、市长薛占海调研城建项目及中心城区停车管理工作。他强调,要科学统筹规划,合理利用空间...
延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