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专家学者为延安市苹果产业会诊把脉 推进苹果产业后整理,促进产业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延安日报 2019-09-25 14:49 大字

本报记者 刘小艳

延安市苹果产业后整理学术研讨会期间,数位相关专业知名专家,齐聚延安,就苹果产业后整理进行深入研讨,为延安市苹果产业发展会诊把脉、献计献策。

延安土地面积广阔,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日照数、降雨量、海拔高度等指标完全符合世界粮农组织关于苹果生长的“七项指标”要求,是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全市苹果种植面积达300多万亩,产量300万吨以上,产值近130亿元。但当前,苹果产业种植面积、单位产量、价格产值已接近“天花板”,依靠农户分散经营、单纯规模扩张和技术维护改造,苹果产量产值很难再有大的突破和质的提升,急需寻求一条新的发展之路。为此,市委、市政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果断作出了实施“苹果产业后整理”的决策部署,让群众和企业在全产业链上增收。

金秋九月,正值苹果卸袋的时节,果园里到处是果农忙碌的身影,一颗颗苹果甘甜饱满,高悬枝头静待成熟采摘。宝塔区柳林镇黄土情工贸有限公司和川口乡蟠龙村丰冠果业有限公司苹果后整理4.0选果线正在加紧调试。企业负责人介绍,苹果通过选果线能自动分析果个、糖度、农残、色度、果形等,还能根据糖度曲线,将肉眼看不出来的“霉心”苹果准确挑出来。此外,建设选果线,政府还有相应的补贴。

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省果业中心党委书记高武斌说,延安苹果产业后整理通过政策引导,充分调动了果农和企业参与苹果产业后整理的积极性,为全省苹果产业后整理水平和产业扶贫拓展了思路,提供了经验。

苹果产业规模做大了,品质和知名度提升了,但产业综合效益还远未充分释放。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司晓宏说,苹果已成为延安特色主导产业,应加快建设以智能选果线、冷气库为重点的后整理现代装备体系,同时,面对市场经济,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和宣传推介,集中打造一两个区域公用品牌,增加知名度和竞争力。

省经济学会会长、西部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张鸿认为,延安苹果的产量、质量完全没有问题,但市场话语权还不够,没有实现效益最大化,苹果产业后整理提出非常及时,在分级分选、品牌建设的同时,还应该关注果农这一最直接的群体,强化现代营销渠道培训,让他们学会利用微电影、快手、抖音、手机APP等新媒体,扩大宣传,开拓市场,进一步扩大延安苹果的知晓率。

走进柳林镇后孔家沟村薛国军家院子的小冷库,寒意阵阵。2016年,在政府的资金补贴下,薛国军利用自家闲置窑洞建设了48平方米的小冷库。他说:“自从小冷库建成后,延长了苹果储藏期,我就开始分级装箱售卖,一斤苹果能卖10元左右,现有25亩果园,一年可收入二三十万元。”

听完薛国军的介绍,烟台市农科院副院长、苹果协会会长姜中武表示,这种小冷库是非常好的措施,既有效增加了苹果储藏时间,也方便了果农售卖。但在产业发展中,还应强化大气调库的建设力度,全力保障和满足全市苹果产业冷藏需求,改变苹果田间地头传统混级销售现象,实现优果优价,促进全产业链发展。

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王建康认为,延安这种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的模式,很好地发挥了苹果产业增收致富作用。如今,不仅要生产好苹果,更应该存好、卖好苹果,在延安苹果产业后整理中,要着力强化品牌建设,利用延安苹果大数据平台和二维码贴标追溯管理,实现质量安全可追溯,让消费者对延安苹果更加了解放心,切实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如“无公害、绿色”就是延安苹果的特质,从这些方面入手,更好地讲好延安苹果的故事,促进苹果产业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数据显示,全市现有100多万人从事苹果产业,覆盖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70.5%,农民人均果业收入占到人均纯收入的60%,苹果专业县、专业乡、专业村果农收入占到人均纯收入的90%以上。目前,已建成智能选果线88条,小时选果能力达300吨以上,冷气库贮能120万吨,气调库30万吨,冷藏运输车50辆,运输能力达到1240吨/次,果品交易集散市场实现从0到60的突破。

新闻推荐

光辉历程 红色经典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第六届架上连环画展在延安开幕

本报延安讯(记者崔亚樵)9月23日上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光辉历程红色经典——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第六届架上...

延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