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毛泽东为谁题赠“国之贤母”

青岛早报 2017-06-25 04:34 大字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珍藏的革命文物中,有一幅红底黑字寿幛:红缎正中横书“国之贤母”四个大字。这是1938年7月毛泽东在延安为时任八路军卫生部部长姜齐贤的母亲姜刘氏七十寿诞所赠贺礼。

姜刘氏,1868年7月出生于湖南娄底东北郊清浪潭一刘姓贫苦农家,从小有姓无名。 8岁嫁给贫苦船工的儿子姜锦春做童养媳。她始终注意家教,涵养淳朴家风,殚精竭虑培养和激励后人成才,四个儿子都为人忠厚、诚信、讲孝道、务正业,各有所为,小儿子姜齐贤后来更是成为共和国开国将军。

1920年代中期以来,受姻亲李振翩等进步人士的影响,年近花甲的姜刘氏思想日渐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支持在湘雅医学院学医有成的姜齐贤加入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大革命失败,长沙发生“马日事变”,血与泪的现实使善良正直的姜刘氏对屠杀工农的国民党极度愤慨和反感,她凭着自己的良知和直觉判断:共产党是真正为广大劳苦大众谋利益的,因而心向共产党,信念始终坚定不移、忠贞不渝。她要媳妇李紫生写信,敦促姜齐贤一定要走正道,脱离国民党部队。

姜齐贤接信后,思想上受到强烈震动,坚定了弃暗投明的信心和决心,他以军医身份作掩护暂隐敌营以待时机。在红军第三次反 “围剿”的胜利中,1931年9月8日姜齐贤趁参与“围剿”的国民党第九师惨败溃逃之机,毅然带着所在的卫生队全部人员和医疗器材、药品投奔红军,时年26岁。

1933年春,经军政部部长李卓然介绍,毛泽东会见了姜齐贤。两人相见如故,畅所欲言。对母亲的回忆是毛泽东与姜齐贤交谈中的重要话题之一。

姜齐贤没有辜负父母的嘱咐,以自己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为井冈山红色根据地的医疗卫生工作作出了特殊贡献,被红军指战员称誉为“神医”。中央红军长征,姜齐贤担任红一军团卫生部部长,转战万水千山;到达陕北后,全身心地投入抗日根据地野战卫生勤务实施和边区医药卫生工作,功勋卓著。

在井冈山、在长征路上、在延安,姜齐贤经常同毛泽东谈到母亲,毛泽东对姜母印象深刻,关切地问道:“你母亲她老人家身体还好吗?”“母亲身体还好,快满七十了,很想念我。她来信殷殷鼓励我努力工作,为抗日救国竭忠尽智,一定要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

姜刘氏崇高的爱国情怀与慈母之情令人为之动容。林伯渠听后感慨系之,建议道:“齐贤同志母亲七十大寿在即,我们是不是向她老人家表示生日的祝贺? ”此言正合大家心意。于是决定献两幅寿幛,一幅由毛泽东题词,一幅由朱德题诗,并随赠毛泽东、朱德各自单照一帧。工作人员拿来两块各长1.5米、宽1米的红缎子,磨好墨,润好笔。因林伯渠的正楷字规矩,故毛泽东请他代劳,林伯渠提笔按毛泽东意见,在红缎正中横书“国之贤母”四个大字,并尊称“姜母刘太夫人”。毛泽东接着欣然提笔题名落款:“毛泽东敬祝”。朱德则诗兴大发,亲自挥毫在红缎子上直书七言绝句一首:人生七十古来稀,孟母贤劳说断机。哲嗣医疗称妙手,楼兰未斩尚成衣。

1948年,姜刘氏因长期积劳成疾,身体健康状况大不如前。为防不测,她叫儿媳将珍藏了多年的毛主席和朱总司令赠的寿幛和相片取来,作为传家之宝,亲手交给身边的两个儿子好好保存,一再叮嘱姜家后人要世世代代不忘毛主席、朱总司令的恩情,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姜刘氏人生的最后几个月,痼疾多发卧病在床,但仍关心时局变化和社会动向,坚信光明必将战胜黑暗。她听到家人告知长沙和平解放、第九区人民政府在娄底成立,特别是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欣喜若狂。她执拗着要儿孙们扶着她起床,坐在靠背椅上在家门前观看街上的庆祝游行。她看到欢天喜地的人民群众敲锣打鼓,高举五星红旗和毛泽东、朱德画像走过,激动得热泪双流,她为自己有生之年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而倍感欣慰与自豪。

摘自《湖南日报》谢凤阳

新闻推荐

助力马拉松 汽摩添精彩

参与保障服务工作的摩托车在新区进行演练。一位摩托车手救助受伤选手。比赛结束后,一名医护人员与摩托车手在赛场合影留念。演练当天,一位摩托车载着医护人员行驶新区的道路上。延安汽摩协会会长白...

延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延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