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东方梵高”石鲁(下) 本报记者 张玉

眉山日报 2017-06-18 04:06 大字
石鲁1961年,西安美协国画创作室的同事们在石鲁的画室里(左起康师尧、李梓盛、石鲁、叶坚、修军)。1974年在兰州常书鸿家中作画。

被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最有分量”的个人画展,是在1979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和美协陕西分会联合举办的石鲁书画展。这次画展展出了石鲁230多幅不同时期的代表作,这是石鲁生前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个人画展,好评如潮,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上个世纪中叶,石鲁堪称中国画坛的传奇。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石鲁离开富裕家庭的温床,远赴革命圣地延安寻梦,其强烈的个性和英雄气息,就此贯穿于他的艺术生命。石鲁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坎坷起伏的人生让人不免扼腕叹息,而他的生命却始终呈现朝气蓬勃的姿态,其绘画之路更充满了强烈的抗争精神。他不屈不挠的探索为国画艺术开拓了新的层次,也被后世誉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化英雄”。

投身革命的画家

在更名为“石鲁”之前,冯亚珩是一个伴随着新文化运动成长起来的“新青年”。1934年,年仅15岁的他已不愿呆在家族的温床里。他决意离家求艺,母亲为了让他体味生活的艰辛,故意给了他很少的盘缠,后来索性不给他支付生活费了,好让他知难而退。

在学校里的日子,冯亚珩的生活非常拮据,而他的艺术世界却异常丰富。他沉浸在绘画的世界,那些历史上气节高贵的画家成为了他的榜样。不仅如此,在学校里,冯亚珩感受到中国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新知识、新思想正在不断传播,他如痴如醉地读鲁迅和其他新文学作家的著作,在书中接受精神的洗礼,渴望追求着一种新的人生。有一次,林伯渠到学校做演讲,更是点燃了冯亚珩的革命热情,延安也就此成为他理想中的圣地。

而此时,家里已为冯亚珩安排好了婚事,并招他回家,以继承家业。在多次拒绝包办婚姻无果的情况下,冯亚珩终于鼓起勇气要冲破家庭的束缚,追求自由的人生。1939年,冯亚珩拿着家里给的学费,买了一辆旧自行车,开始了新的征途,整整两个月后,他带着满脚的血泡来到了延安。

抗战时期的延安,是最令人向往和富有生机活力的地方。全国各地的青年们,都满载着革命理想奔向这里。在这里,冯亚珩呼吸到一种全新的气息,他有一种枯木逢春之感,年轻的生命又迸发了空前的活力和热情,他开始变成了一个热情开朗、积极能干的抗日青年。冯亚珩意识到新的生命正在翻开崭新的一页,他要向昨天诀别,要为自己改一个新的名字,一个属于他20岁以后未来岁月的名字,他想到了自己最为崇拜的两个人,石涛和鲁迅,一个新的名字就这样诞生了。

石鲁这个名字属于他自己整个的人生追求和坐标,也是他的人格标志和个性特征,这让他克服了困难,即使在最艰苦的岁月里,他也始终没有脱离美术事业,并沿着这条路一步步坚持不懈走下去。

这个时期石鲁的日子过得十分艰苦,恰在此时他收到母亲的一封家书和一笔汇款,告诉他在延安过的不习惯,可以拿它当路费回家,实在不愿意回去,还可以托人在西安为他找工作。然而,石鲁已经在心里已经坚定了信念,他丝毫不留念过去,要留在延安,做一个“为革命工作的艺术家”。

新闻推荐

市政协举办第五届委员培训班

本报讯(记者朱佳雨)6月13日至15日,市政协对市五届政协委员以及市县(区)政协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市政协主席薛海涛出席并作动员讲话,市政协副主席刘亚宁、黑树林、郭平社、蔺广东,秘书长任小林出席开班仪...

延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