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丰碑 ■段路晨

西安晚报 2016-12-06 00:00 大字

去年与一群青年作家同去延安参加活动,到的时候已是傍晚,主办方通知明天一早去祭奠路遥。

那个墓地实则是路遥的衣冠冢,却被诸多文学爱好者视作不得不去的圣地。一个用生命书写的作家,他的作品是一个时期国人生活的写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上,不同专业课的老师在教学中都会提到路遥的《人生》,这本书影响了一批人,尤其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人。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集体宿命,故事的典型性涵盖了绝大多数青年人从乡村走向城市的人生。

区别于同时期及以往的小说人物塑造,路遥将人性的复杂表现得淋漓尽致。路遥思索透了农村与城市的关系,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制度和生存方式对应着不同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念。

城乡差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存在的明显差异:城市工作的职员有固定的工资收入、相对完善的医疗制度和分配制度,同时享受国家的各种福利待遇;乡村农民则要按时按量向国家缴纳粮食,在很长时期内只能有限度地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同时还要完成国家规定的各种税费,参与无偿劳作。由此,城市与乡村的对立直接被凸显,并且衍生为城市人的高贵身份与农村贫苦农民的卑贱地位两个不容交织的平行线。

路遥将《人生》依托于这种历史背景展开创作,强烈的等级观念和城乡差异在小说中被强化,在面临城市化浪潮冲击的八十年代,农村知识青年如何抉择,是他在作品中抛出的思考。《人生》带给我们的,是一场复杂的人生悲剧,而在这复杂的悲剧表象之下,是生活一步步推进而来的宿命,谁也无力改变小说人物面临的困境。

路遥于我们而言,像是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一盏挂在高处的明灯。他拥有优秀作家应当具备的素质,扎根土地、扎根人民,不骄不躁、笔耕不辍,同时将思想锤炼到一定的高度,让每部作品渗透出浓厚的个人魅力,那是现实地直面人生与浪漫地恣意奔放融合的情感,是足够浓烈到引领读者与之同悲同喜的炽烈激情,是足够细腻到再现社会点滴入微的真实图景。

路遥在以《人生》一举成名之后恪守着自己创作的信条,依然脚踏实地创作出《平凡的世界》,他用整个生命去打造的文学作品为奋斗中的青年带来了持久的感情共鸣和精神鼓励,那一个个朴素可爱的年轻形象,为浩瀚的文学史带来了青春的光亮。那些超越文学范畴的人物命运,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精髓,让每个由底层奋斗的年轻人知晓自己能够走多远。

省作协有次开会将路遥典藏五卷本书籍作为与会代表的礼品,回到家,我特意将那厚厚的五本书放在书架外侧。每当看到“路遥”两个字,就会联想到他脚踏实地的创作态度,扎根基层的创作风格,以及“路遥知马力”的积极力量。这个名字在我眼中,是一种提醒,一种警示,一种高大又永久的智慧。

新闻推荐

走进木兰泉 □戴信军

出延安城西南三十余里到万花山杜甫川,已是夕阳残照,余晖漫游,烧红了最后一疙瘩云。十几年前我曾随刘文西老师游万花山,那时自然原始,河绕村头,窑嵌沟道,野牡丹满山遍沟,几十个品种,大多单瓣、双瓣,红紫...

延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延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丰碑 ■段路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