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发现宋元两篇重修黄帝庙碑文识读

各界导报 2016-07-22 14:38 大字

□樊高林

据史料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开宝五年(公元972年)降旨整修中部县(今黄陵)轩辕黄帝庙,将唐大历年间坊州(后改中部县)刺使臧希让奏请修建的黄帝庙由桥山西麓移今址重建,并规定每10年祭祀3次。修庙及有关具体情况,尚无文献可考。近几年,我与曹树蓬先生在校注康熙本《延安府志》时,发现了一篇宋代李昉撰写的《皇帝庙碑序》。

该碑文赞颂了皇帝功德,写出了当时修庙的背景、时间及序文撰写情况:“大宋阐统之十有三祀,开宝纪号之五载……"这与史料记载是一致的。“一日,御便殿,顾谓辅臣曰:前代帝王有功德昭著,泽及生民者,宜加崇奉,岂可庙貌隳而享祀寂寞乎?当命有司遍加兴葺。"“今坊州黄帝庙即其一也。"黄帝庙竣工后“本郡守土臣以厥功告毕,列状求文",即请求朝廷选人撰写碑文。可见当时地方官员对此工程的重视程度。朝廷接到奏报,“诏以掌纶之臣昉,俾文之以琬琰,用纪其修建之迹"。李昉“虔遂睿旨,谨序"。说明这篇《黄帝庙碑序》是皇上命李昉撰写的。

李昉(925—996),字明远,河北饶阳人,宋太祖、太宗两朝名臣,大学问家。宋太祖乾德二年(964),遭诬陷被朝廷贬任彰武军(五代后唐时延安的军事建置名称,宋初沿用此名)行军司马,曾在延州居留五年。太祖开宝二年(969),经同僚推举还朝复职,可以说他对黄帝陵庙及祭祀等情况是熟知的,所以才可担当此旨意,写出为此“琬琰"之序文。宋太宗时,李昉受命编纂成《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四部典籍,被后世称为宋四大类书。可见朝廷对撰此碑文的重视和碑文本身的文献价值。

我与曹树蓬先生校注明弘治本《延安府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时,在中部县卷中见到一篇元代至正年间修葺黄帝庙的碑文。遗憾的是,原志书缺页,碑文只有下半篇。北京国家图书馆、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藏本均缺此页,黄帝陵文管所及碑廊中也无此碑文,出版时只能维持原样,加以说明。2014年,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明郑汝璧主修的《延绥镇志》校注本中,发现了这篇碑记全文,文字略有差异。郑汝壁于明万历后期任延绥巡抚都御使,万历三十五年(1608)刊行此本,这比明弘治十七年(1504)本《延安府志》晚了一百多年。所以《延绥镇志》也许是从弘治本《延安府志》中收录此文。

碑文是元顺帝至正戊申年(1368),整修黄帝庙工程告竣,由张敏撰写的。之前,曾有史料记载:元泰定皇帝二年(1325)桥山黄帝庙保生宫发生火灾,庙宇周围柏树尽毁。也松铁木儿皇帝闻奏大怒,亲拟圣旨一道,令以蒙汉双语刻成碑文,置于庙院,以儆摄扰庙毁树之不法之徒。此碑现存庙院碑廊内。而元顺帝至正年间重修黄帝庙的记载却寥寥无几。

张敏碑文中写道:“迨我圣元至元间,昭天下郡县庙祀三皇,礼愈(超过之意)前代。延安鄜州之中部,古为坊州,有山中空,水过其下,故曰桥山,即史所称黄帝葬衣冠之所。宋开宝间特建庙于山侧,制度宏伟,凡屋三百九十七楹。历金季(金代)乱,迄国初(元代初),所司弗以闻,以故夷圮几尽,止存礼殿"。这段文字记述了重修黄帝庙的背景,并写出宋代所建黄帝庙的宏大规模及金代以来损毁状况。与史籍和宋代李昉碑序文记载相符。碑文还记述了元至正年间重修庙宇的经过及庙貌鼎新后的壮观景象。《延绥镇志》的修纂者能将此碑文收录,可谓慧眼识珠,功莫大焉!关于撰写碑文者张敏,经查,当时的延安官员名士中无此人。元末明初曾有名士张敏为山东孔子故里尼山孔庙和尼山书院撰写过碑文。这篇碑文是否与孔庙碑文出自同一人之手?待考。

这两篇修葺黄帝庙碑文的史料价值是非常珍贵的。这对黄帝文化的研究,对历代黄帝庙的整修以及黄帝的祭祀情况提供了重要史实依据。去年以来,一些学者无视史实,提出黄帝国家祭祀要“拜庙不拜陵"的观点,这两篇碑文的发现,特别是元代张敏的碑文,充分说明蒙元朝廷对人文初祖黄帝的认同和崇敬,并昭告天下重修庙宇,虔诚祭祀,是对“拜庙不拜陵"论的有力反驳。

新闻推荐

灞桥质监主题培训强化党性修养

本报讯(朱佳磊)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开展,7月13日,灞桥质监分局组织干部职工前往延安干部教育培训学院枣园分院,以现场教学、实景感受的方式,开展“强化党性修养,争做合...

延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