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延安日报 2013-05-03 17:06 大字

对于很多大学生而言,告别高三的紧张学习,进入大学就意味着可以适当放松自己。加入爱心社,则无疑是一个给自己添“负担”的选择,可是从每年延安大学学生社团纳新人数看,恰恰是爱心社吸纳的人数最多。而且,据统计资料显示,加入爱心社的学生从没有因为要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而中途放弃或抱怨的,爱心社的义务活动也从来没有出现过活动人员人数不够、不到位的情况。采访中,那些已经毕业工作的爱心社老社员们,人虽离开了爱心社,却把爱心社的精神带到了四面八方,并让爱心付出成为相伴一生的一种习惯。常建明、刘继龙、姜蒙蒙、赵晨……人换了一茬又一茬,走了一批又一批,永远不变的是爱心社的精神。

在活动过程中,因为这样或

那样的原因,社员们都曾被人冷落过、嘲笑过。有一次,爱心社募捐了很多衣服需要送到山区,但是提前联系好的货车因为嫌运费低、地方远,便没有在约定的地方出现,再打司机电话时,司机的手机已经关机了。再次联系到一辆货车,听完他们报的目的地和准备出的车费时,司机回复了一句:“神经病!”便挂掉了电话。社员们站在风中,被冻了近两个小时。在经历了多次诉说请求后,终于有两位好心的私家车主帮他们联系到了其它车辆,将爱心物品送到了目的地。

记者问一位社员:“遭到冷眼不觉得难受吗?为何还要坚持!”她笑着说:“在最后还是有人帮我们了啊!人间自有真情在,这就是支撑我们的最大动力。越是这样

我们越要坚持做下去,这样情况才会越来越好。”

和他们在一起的一个星期,最大的感受就简单、真实,甚至有些“堂吉诃德”,但他们就是能坚持,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明天的美好期待化为前行的动力。他们不图什么回报,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帮助别人,然后才能快乐自己。

道德模范范跃宁说过:“年轻人是充满希望的一代,他们身上的正能量很大,只是需要有人引导和激发!”在今天的社会,物质的诱惑让部分年轻人感觉到了迷茫,忽视了生命的本质。在圣地延安这片热土上,延安大学的这群年轻人用最赤忱的真心和最饱满的热情,将爱心播撒,将寒冷融化。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雷锋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新闻推荐

人行道上收破烂

近日,记者在圣地路延安大学附近看到,一中年男子骑着三轮车在人行道上收破烂,既影响环境卫生,又阻碍行人的正常通行。记者董新银摄...

延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延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