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生态公墓建设渐成新潮——陕西省绿色殡葬及生态公墓建设述评

延安日报 2012-09-10 17:51 大字

9月5日,全省生态公墓建设现场会在延安召开。据悉,这是自2008年以来陕西省第二次为绿色殡葬和生态公墓建设召开的专门会议。会议总结交流了近年来全省生态公墓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并对未来的工作提出了建议和要求。与会者一致评价这次会议主题鲜明,意义深远,将对全省生态公墓建设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延安仙鹤岭生态公墓建设经验得到重视和推广

榆林市的仙鹤岭公墓近年来在生态公墓建设方面有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本次会上,延安仙鹤岭公墓成为唯一一家在大会上介绍经验的单位。其成功的经验,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肯定。

大会把延安仙鹤岭公墓的经验概括为五条:一是坚持把建设生态公墓作为发展目标,不断深化和提高对生态公墓的认识和理解,努力发挥公墓在安葬、祭祀、生态、休闲和教育方面的作用,坚定走生态园林化的发展道路。二是坚持正确的建园理念,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个性艺术与大众化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实现了“环境园林化、葬式多样化、管理现代化、服务人性化”的建园理念。三是坚持生态公墓建设的三步走战略。按照生态园林的目标,确立了由墓园到公园,再到纪念园的发展战略,研究开发节地环保新葬式,自行设计陕北民风民俗的窑洞葬、节地葬、红军园草坪葬、知青园花坛葬等,实现了由墓园到纪念

园的转变。四是坚持不断地进行绿化和美化,把一座荒凉的山坡,变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亭台楼阁、喷泉流水、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生态园林。五是坚持以文化建设为主线,特别是些公益园区和纪念园区的建设,使这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生态公墓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008年,全省第一次生态公墓建设现场会召开,会议推出了常羊山生态公墓建设的经验。其后,墓园建设的生态园林化、艺术化、个性化水平不断提高,节约土地、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公墓建设理念得到很大提升,骨灰多样化处理,已在全省普遍推开。为民服务、诚信经营更加规范,生态公墓建设逐步迈向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成效虽然显著,但与殡葬改革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主要是一些公墓单位对建设

生态公墓的认识不足,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没有做到很好的节约土地、保护资源和环境;一些建设者规划不高投入不足,青山白化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公墓的石材越来越高档,造成资源浪费;葬式单一,骨灰多样化处理所占比例较低,公墓价格水涨船高,增加了群众的负担,所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改进。

未来生态公墓建设的路如何走?

推进骨灰多样化处理,倡导生态葬式。骨灰处理多样化,已成为现阶段殡葬改革的主要任务。在骨灰处理上,大力提倡骨灰寄存和不占地或少占地的方式,体现生态环保。要以节约土地、保护环境为重点,加快完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葬式和葬法,推广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制止非法占地、乱建超面积豪华墓穴,逐步降低占地安葬比例,倡导低碳祭扫,在土葬区逐步推行不留坟头、不留墓碑、相对集中的遗

体安葬方式,保护土壤、水源、植被,促进生态文明,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施绿色殡葬,建设园林式生态墓园。绿色殡葬就是保护自然,保护生态,还青山绿水的本来面目。因此,公墓建设要与生态环境相适应,逐步把公墓建设成为生态园林,绿色氧吧,这是生态公墓发展的方向所在。公墓不仅要有安葬逝者骨灰的功能,更应发挥其生态效益,要运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和系统工程的观念,充分利用墓区现有资源,积极打造绿色生态、景观适宜的殡葬环境,实现由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型向低碳环保、优化环境型转变。

节约土地,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推进殡葬改革,建设生态公墓,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生态公墓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节约土地、保护资源、保护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生态公墓建设起步时间不长,但为子孙计,为后世计,我们有必要在这项工作中倾注更多的心血,花更大的气力。

新闻推荐

松树林社区:政府牵线搭桥“订单农业”让菜农受益

本报讯(宝顺关虎记者高延林)今年以来,宝塔区南泥湾镇松树林社区服务中心在发展蔬菜种植产业中,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协调作用,结合供需双方需求,因地制宜采取企地共建模式,促成了驻地企业与农民签订“订单...

延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延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