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立足黄土高原根基高扬理想主义旗帜开创延安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局面 ——关于《延安文学》办刊方向的几点意见

延安日报 2010-11-20 21:44 大字

苏世华

《延安文学》自创刊以来,在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在市文联的具体指导下,坚持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团结国内外作家,繁荣延安文学事业为宗旨,立足本地,追求超越,经过几代新老编辑的勤奋耕耘,刊物水平日渐提高,发现、培养和推出了一大批文学新人,许多延安作家从这块园地里成长起来,有的已经走向全国。同时,对于延安的历史文化、乡土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最近,新一届《延安文学》领导班子为调整办刊方向、提升办刊水平向宣传文化系统和文学艺术界广泛征求意见,这是新一届编辑部对新形势下如何办好《延安文学》进行的一次有益的探讨,对延安文学编辑部统一对办刊宗旨的认识,适应新的时代发展,提高办刊水平,更多更好地推出艺术精品,把《延安文学》真正办成榆林市的一张文化名片,为繁荣榆林市文学艺术事业做出新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一、明确宗旨,让刊物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

《延安文学》应该是传播先进文化,弘扬先进文化的党领导的文艺阵地,所发作品的格调必须是健康的、美好的、积极的、向上的。作品的思想情感应是鼓励人、激励人,给人以美感,是能够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优秀的东西,而绝不能成为传播错误思想和低俗文化的平台。要拒发那些低俗的、淫秽的、感情苍白的、思想浅薄的、故弄玄虚的东西。杂志是大众化的媒介,要以大众审美为口味,不能走小圈子、钻死胡同,以高深莫测为美,以大家都看不懂而当作杂志的品味。从而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知、感悟,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在这上面,文联党组和杂志社编辑部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实现了空前的繁荣。但毋庸讳言,随着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各领域开放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人们的心理结构和交往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思想观点、价值趋向日益多元化并产生着激烈的矛盾和冲突,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创新与保守、科

学与迷信交织在一起。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和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矛盾,反映改革开放的新思想、新观点和传统体制下的旧思想、旧文化之间的矛盾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触动着每一个人的利益神经,造成人们心理上、思想上、情绪上的某种波动、失衡和冲突,使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复杂态势。在各类文艺体裁中,也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格调低下、媚俗庸俗低俗、甚至歪曲中国历史和党的历史的思想倾向错误的东西,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消极的影响。对无以计数的写作者,我们或许无法把工作做到位,但刊物负责人,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绝不能出问题。

二、立足本土,让杂志成为展示地方文化和传播地方文化的品牌。

大家都明白这样一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同样,越是地方的,就越是全国的。在文化的影响中,地域文化非常重要。实践也一再证明,只有坚持以本土文化为支撑,刊物的生命力才能强盛和持久。就每一个作家的成长经历看,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土壤,也藉此拥有了自己的创作源泉。仅陕西省言,陈忠实的关中,路遥的陕北,贾平凹的陕南,高建群的军旅生涯与陕北生活。他们的作品无不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而一个地方的刊物本身就担负着传播本地文化的重任,故杂志的风格也应是与本地文化特色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延安文学,别无选择地要以现实主义创作为主流,以黄土文化为特色。除此之外,任何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幻想以另外渠道办好杂志,事实上都难以行通。

本土文化,就是以其作品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地方文化为主要特点。就刊物而言,坚持本土文化,一是表现在刊发作品的内容上。所发作品要尽可能地反映脚下这块土地上人们的生存状况和人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二是在栏目设置、装祯设计、美术插图等杂志的要件上,要与内容配合,最好表现反映这块土地的艺术精品。从“延安时期”的古元、华君武等到建国初的蔡亮、董西文等反映延安题材的著

名画家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以刘文西、王胜利等为代表人物的“黄土画派”,以及进入新世纪以来榆林市崛起的一批以陕北文化为表现内容的油画、国画、雕塑、篆刻、剪纸等方面的艺术家,有太多的精品作品可供我们选用。同时,每期刊物还可以考虑增设一些探究本地历史文化和红色历史以及民情风俗的文章,力争突出地方特色与地方文化内涵。这恐怕是域外读者最感兴趣的东西。仅因这一点,他们可能来订阅我们的杂志。三是不固步自封。外地作家的东西也可以考虑适当发一些。但必须是国内高水平作家的高水平作品。对那些缺乏生活,思想浅薄,感情苍白的垃圾作品,即使是所谓的“名家”的,既使是一些重要刊物的“主编”的,也不应为一些作品质量外的原因刊发。那样做会严重损伤刊物的威信。与其这样,不如把珍贵的版面留给我们的作者,把这块土地上那些有希望作者的那些充满生气、洋溢着才气的作品发出来,既使我们的杂志有了生机,有了活力,也培养、推出了我们的作者。要坚决杜绝交换发稿的不良倾向。对于文学前沿一些流派和风格的作品,如现代派的作品,先锋派的作品等,也可以有选择地发一些,但不应该作为主流,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和交流,使我们的作者得以了解世界文学发展的思潮与现象。

三、关注本地作者,打造文艺精品。

经过多年的发展,延安文学聚集了一大批创作势头强劲的作家群体,这是《延安文学》极为宝贵的人力资源。前些年我们这里出了路遥、高建群等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优秀作家,这些年也涌现出一些很有潜力的作家,杂志社可以通过召开作品研讨会或采用作家评论、文学奖评等形式引导作家克服不足,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群众,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精品来,积极培养本地作家,努力把有希望的作家推向全国,推向世界。还可以考虑设置“特别栏目”,逐个把这些作家作品配发作者简介、生活照、创作谈和评论,形成整体声势,向外推出,展示我们这块土地上崛起的新一代生力军。要注意培养年

轻一代创作人才,尤其要关注“70后”“80后”甚至是“90后”作家,使延安文学后继有人,长盛不衰。在此项任务上,我们刊物负有责任。希望在我们的团结、关心、爱护和扶持下,能像当年山西吕梁山区的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五人群体一样,齐刷刷站起一排来,成为高原吸引世界的又一道文化风景。

四、加强《延安文学》网络与《延安文学》纸媒的互动。目前,网络已成为很重要的读者阅读与人才脱颖而出的渠道。延安文学杂志社应借助网络优势,关注和扶持网络作品的创作,积极拓展网络资源和影响,以《延安文学》纸媒为依托,实现网络与杂志的互动互补,实现双赢。

五、加强《延安文学》与兄弟刊物的交流。强化与中央和其它省市及榆林市县级刊物的交流。学习他们办刊的先进经验,同时也吸取他们的教训,使我们少走或不走弯路,避免重复他人的错误和失败。随着榆林市经济的发展和财政形势的好转,榆林市大多县区都恢复和创办了文学杂志,其中一些办得质量较高,很有特色,受到全市以及省内外作者读者的好评,如《宝塔山》、《红都》等。形式上是相互交流、相互探讨,本质上是相互促进,相互鞭策,利于把刊物办得更好。

六、关于创作。借此机会,我也想对我们的作者说句话。首先,在坚持创作的同时,要真正地拒绝诱惑,沉下心来,做好创作的武装工作,提高自身修养(包括思想的和艺术的)。对一个作家,这应该是非常需要的。近年来,我们的作者发表了为数不少的作品,出了为数不少的集子,但严格地说,与国内其它一些地区相比,距离还是明显的,还有待于进一步学习、提升。部分作品明显感觉到准备的不足,感到结构的捉襟见肘和驾驭的力不从心。究其原因,除练笔外的不足外,更重要的是阅读的不足。写书人不读书,此语似有些危言耸听,但可悲的却是现实。我们很难相信,写小说的没有读过托尔斯泰、肖洛霍夫、艾特玛托夫和雨果、福克纳、马尔克斯等,写戏剧的没有读过莎士比亚和奥尼尔等,写诗歌的没有读过莱蒙托夫、叶塞宁和艾略特、里尔克等。我们一些诗人,写了大量的诗歌,出了不止一本的诗集,却不懂韵律,此种现象令人惊咤。当然,这里面有文

化大环境的因素,我们的某些“著名诗人”和“高层次刊物”就起了诱导误导的作用。有人对1999年第一期《诗刊》、《诗歌报》、《星星》所发诗歌进行统计,发现有韵诗所占比例分别仅为28.3%、9.3%和9.2%。近年来有韵诗的比例就更低了。某诗歌刊物经常举办“青春诗会”,经常推出某年度“中国最有影响的十大诗人”,但可悲的是,他们精心包装,隆重推出的所谓“最有影响诗人”的作品,却成了无韵的白话排列,翻遍“大作”,很难找到表现诗歌之美的音韵来,失却了音乐美与韵律美,那些所谓的诗岂能不味同嚼蜡。据此有人忧虑废韵、废节奏、废平仄等将成不可逆转之势。但正是与这“三废”同步,中国诗歌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而作为诗歌大国的我们只要回顾传统,就会看到这样一个事实,诗律最严格的唐、宋时代,恰恰是中国诗歌最繁荣、表现思想最广阔、反映内容最丰富的时代。问题是由于不读书,不思考,我们的作者没有自己的艺术见地,盲目地随波逐流,人云亦云,邯郸学步,终至不会走路,丢失了自己。

其次,必须坚守文学理想。李鸿雁在《文学理想的时代诉求》一文中曾写道,当下,文学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态势,但表面的“繁荣”并没有给读者带来内心的沉潜与安宁,风光的背后潜藏着精神的板滞与文学理想的缺失。文学最应该传承的伟大、崇高、理想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

他的忧虑绝非没有根据。

我们从来不讳言文学的道德教化作用。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我们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我看来,文学就应该是美好的、健康的,积极的。作家可以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传承文学理想,砥砺人的灵魂,影响人的行为,以期影响社会。苏联作家舒克申说,艺术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认识生活和自己,使人变得更有人性,更高尚,更美好。真正的艺术永远引导人们通向尽善尽美的境界,永远是真实的,与时代合拍的。艺术地抒写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就是对我们的作家提出的现实要求。在历代的大师中,对这一问题有着十分清醒坚定的认识,他们认为,文学如果不能成为当代社会的呼吸,不敢传达那个社会的痛苦和恐惧,不能对威胁着道德和社会的危险及时发出警告,这样

的文学是不配称作文学的。文学理想是文学的血肉,是民族的灵魂与脊梁。失去了对理想的呼唤,对美的诉求,对爱的表述,那也就没有了直达心灵的力量,也就丧失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们的作者,应该拒绝一切低俗媚俗的诱惑,立足脚下坚实的土地,高扬理想主义的旗帜,创作出真正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品力作来。

其三,关心政治,抒写大事。近年来,在文学界,有一种竭力回避政治的倾向,有的人公开宣布远离政治,走入“纯的艺术”。问题是背弃厚重的历史渊源,背离澎湃的时代大潮,逃避火热的现实生活,真能行的通吗?

我们提倡我们的作者写大事、抒大情、讲大理。文学不能缺政治。因为只有政治大事才能触发一个国家和民族共有的大利大情,只有拥有这样的思想高度才能使作品表现出大家之气。古今中外,文学的主流始终是同社会政治和思想进步的潮流相呼应的。有成就的作家很多就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积极参与者,因之他们作品的社会意义也因此而增加。上世纪20年初至40年代末,发生在陕北高原的那场赤色革命是多么地悲惨壮烈,是多么地惊心动魄。可是,遗憾地说,对这块英雄的土地,深刻表现那场伟大革命的史诗般的作品还没有出现。我们呼唤有《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那样伟大的史诗般的作品出世。给陕北这块付出太多、流血太多的苦难的高原以应有的文化地位。我们寄希望于全国的作者,更寄希望延安的作者,在对这块土地的感情上,在对历史资料的占有上,在对生活的熟悉上,我们毕竟拥有他们不具备的优势。

文学作品的的创作,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体系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延安文学》作为榆林市惟一的公开文学刊物,也是陕北地区惟一的大型文学期刊,承担着繁荣榆林市文艺创作的使命。我们相信,在新一届编辑班子的努力下,一定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桥梁、纽带、园地、平台的作用,不断提升杂志的品位和水准,不停推出精品力作,开创榆林市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局面,为人民大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为构建和谐文化体系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新闻推荐

延安中福在线“连环夺宝”游戏又中11万大奖

3D期号中奖号码2010321608201032034520103196052010318050201031767020103161112010315855本报讯(记者房佳)11月15日下午五点左右,延安市二道街中福在线销售大厅彩民郭先生在玩“连环夺宝”游戏时又...

延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