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沟的三次变迁让百姓活出了尊严——产业开发和创先争优活动使群众过上了富裕生活
每天,夕阳西去,晚霞擦红山顶,暮色降临之际,温家沟村党员活动室的大院里,就会响起惊天动地的锣鼓声,扭起欢快的陕北大秧歌。激越的鼓点就像怒放的心花,铿锵的锣声宛若欢天喜地的笑声。这不是逢年过节的鼓声,亦不是迎新嫁娶的锣音,这是村民们自娱自乐,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礼赞富裕生活的一种内心表白。
从贫穷到转型
温家沟村是宝塔区枣园镇的一个川道村,现有3个村民小组,167户669口人,距延安市区17公里,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不错。但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村民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就在新世纪之初,村民们还死守着人均仅有的八分地,种着一川的老玉米,春种秋收,一年到头,收获了一个字“穷”。村民还是端着糠菜碗,啃着窝窝头,生活过得很清苦。买米买面都在门市赊,零碎东西就拿玉米换。日子全靠时间熬,生活蘸着苦字过。若是遇上个三灾六难,大宗花销,无奈之下,村里人只能到信用社去贷款。营业员一听说是温家沟的人来贷款,冷漠地说,穷得叮当响,光贷也不还,谁还敢把钱往这填不满得坑里塞。失了信用,坏了威信,走投无路的村民不得不去借高利贷。村民朱启贵,从分田到户后,就开始在外面包工搞修建,是村里数得上的富裕户,村民们手头紧得实在没办法时,就去找他帮忙,只要村里人开口借钱,不论三五百还是千二八百,他从没为难过,一年下来,仅他借给村民的钱就高达三、四万元。
人穷志短,人穷贪懒。仅靠种地的村民们,无所事事时,齐压压地站在马路边,卖水果、小吃的商贩们吆喝半天,村民们看得眼热,听得嘴馋,拉长脖子看上一阵,摸摸衣兜,又将脑袋缩了回去。商贩们失望地说,别看这村子就在川道边,其实都是一群“干货”。
好川、好水、好土地,付出了劳动,荒废了心血,生活却过得一贫如洗。村上有个老汉实在受不了这样的日子,拿着窝窝头去找政府,镇长望着他愁苦的神色,心情十分沉重,当即掏得给了老汉500块钱,一再叮嘱老人,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信念,只要人人都有致富的欲望,政府一定会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让温家沟的百姓活出个人模样来。
老人对政府的诉求,表达了村民们对富裕生活的期盼,深深地映在政府领导的脑海中。2006年,村级组织换届时,镇党委、政府驻村蹲点,挨门逐户调查走访,了解群众对班子建设和农村致富的意见和建议,查找困惑经济发展的原因。经过反复调查,追根溯
源,一致认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症结在于班子思想保守,固步自封,安于现状,群众观念陈旧,抱手等待,不思进取。究其本源,还是小农经济意识和传统耕作理念作宠,捆绑了产业发展的手脚,遮蔽了人们的视野,制约了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农村富裕,产业发展,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
镇党委、政府抓住这一主要矛盾,对症下药,从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入手,制定具体方案,提出了解放思想,打牢基础,建强班子,优化结构,开发产业,强村富民两步走的发展思路。对此,镇上把村组织换届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本着自愿报名,群众推荐的原则,把有知识,有文化,年轻有为,见多识广,有魄力,有热情,人气旺,敢想敢干,大公无私,勇于奉献,热爱集体事业,在群众中威信高的能人选进村级班子,发挥火车头的作用,把群众组织起来,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在群众充分酝酿,逐一比较,全衡优长的基础上,推举出候选人,经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村两委会班子,健全了基层组织。
新一届村委会班子成立后,一切从村情实际出发,全面分析了建设主导产业的优势与潜能,提出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提高利用率和综合经济效益,开发棚栽业,打造绿色蔬菜产业品牌,走一村一品的发展之路,一年变面貌,两年见成效,三年能致富的奋斗目标”。尽快把生产力从原始的农耕模式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科学,懂技术的新式农民,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科技农业转型,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想致富,怕风险,想发展,不付出,这往往是中国农民的两重性。一些清闲惯了的村民觉得既不懂技术,种棚费工费人,还要投资,积极性不高。村委会不厌其烦地在三个村民小组分别召开全体村民会议,分析市场前景,用传统作物和棚栽业的产出效益进行对比算账,发动党员带群众,积极性高的村民联户做工作,在村委成员和党员中先行示范,教育群众转变观念。在反复细致的思想工作的感染下,在镇政府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激励下,村民们终于打消了思想顾虑,投身到发展棚栽业行列之中。到2006年底,在短短的20天时间内,全村建成大弓大棚110多棚。
在抓建棚的同时,镇党
委、政府提前展开对村民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培训,邀请区蔬菜局有关技术员,按生产季节给村民讲解棚栽技术、病虫害预防防治、各个生产环节的管理等知识。采取技术员带骨干、骨干带村民,村民相互学习等办法,做到人人懂技术,户户会管理。政府专门为村上培养了两名技术员,整天深入种植户大棚进行实地培训,手把手指导,使棚农快速掌握了生产管理技术,成为了行家理手。积极引进新品种,培养种植能手和棚栽大户,合理优化品种结构,实行精细化管理,提高产值效益。在镇村两级的大力推动扶持下,经过一年多的精管细作,2007年,全村的大棚种植喜获丰收,叶茂实丰,棚均纯收入达到了8000元,极大的鼓舞了村民发展棚栽业的热情,使温家沟村摆脱了贫困,实现了有史以来从传统农业向科技农业的第一次转型,开始迈向了致富之路。
从转型到突破
农村的出路在产业,产业的发展在推动。
2008年,枣园镇新一届政府领导班子组织后,全面推行产业包抓制,将温家沟村确定为镇长郝止戈的包抓村。他会同镇党委书记唐永东多次深入村上,调研产业升级增效事宜,实地了解村民在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当得知因河上没有桥,给产业经营运输带来极大困难后,郝止戈四处奔波,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对村上的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在涉河的生产区兴建过水桥,架设了生产专用电,修建了水塔,实施了引水到棚工程,使棚栽区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得到了彻底改观,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发展棚栽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李三保是村上出了名的棚栽示范户,他种植的黑美人西瓜和香甜瓜,严格按照无公害、绿色化生产标准,实行精细化管理,不用农药,不用化肥,一律使用农家肥,采取吊蔓生产,一茬出棚,将蔓子降低,埋入土中,生产期一直可以延续到入冻前,基本实现了三季产出,最便宜时每斤甜瓜卖到4块钱,产品以皮薄肉厚,清脆爽口,含糖量高,质感好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在生产之初就被商贩们以合同形式订购一空。到2008年,全村大棚种植户达到140多户,累计建棚320座。每天凌晨,村子的马路上挤满了大大小小三轮车,等待装菜,成为温
家沟罕见的一道风景。一些村民为多赚钱,直接拉到延安黄蒿洼、向阳沟市场去批发,商贩一听说是温家沟的菜,价格每斤比平时会上涨两到三毛钱,而且马上就被抢购一空。实现了凸现特色,创立品牌,占据市场,增加收入的新突破。
温家沟变了,这是过去瞧不起温家沟人的商贩们最新感觉。如今,商贩一吆喝,只要村民们喜欢,不问价钱,吃了、买了就往商贩的口袋里塞钱,商贩们高兴地摸着凸起的口袋自言自语地说,这个村子一下就变成了消费的好市场。富裕了的村民,家家买了三轮,有的添置了小车,仅2008年新建平房100多间,青一色的瓷砖铺地,室内装修,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一日三餐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买。家家有盈余,户户有存款。村民们还清了历年来在信用社贷下300多万元贷款。现在,温家沟人不跑信用社了,反倒信用社的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找村民联系放贷,失去的信誉找回来了,他们脸上笑容再也掩饰不住,真切地感受活出了自己的尊严。
从突破到腾飞
产业发展了,村民富裕了,这对温家沟人来说已经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新生活。是坐守其成,享受其荣呢?还是继续深化产业改革?作为包扶产业村的一镇之长郝止戈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今年,全区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经过深入调研,区委书记阚延军把温家沟村做为他的产业包抓村,给温家沟的发展又赢得了新的机遇。阚延军多次深入村上,调研新农村建设、产业开发和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并给党员上党课,送党章。他一再强调,一定要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把基层组织建好,把班子建强,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要做努力学习知识的典范;维护群众利益的典范;带领群众致富的典范;密切联系群众的典范;倡导文明新风的典范。从细微处做起,小事做起,自身做起,在精、细、实上下功夫,把创先争优活动和当前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党员的积极充分调动起来,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骨干力量。结合温家沟的具体实际,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小农经济意识,克服小富即安思想,树立现代农业产业化观念和市场意识,经常接受新事
物,新思想,千万不能满足现状,固步自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挖掘产业潜力,对现有产业实行升级提效,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强,提高市场含金量,把温家沟打造成延安绿色蔬菜产业第一村,为全区提供示范。
根据阚延军书记的指示精神,镇长郝止戈组织村支部、村委会成员认真学习讨论,制定具体贯彻落实措施,他亲自动笔起草实施方案,确立了“以创先争优活动为统领,以兴建自动化高标准温室大棚为平台,对现有蔬菜产业进行升级提效改造,以村容村貌、环境卫生整治为突破口,竭尽全力把温家沟建成延安绿色蔬菜产业第一村,全心全意带领群众奔小康,使温家沟从产业升级中实现第三次腾飞”的远景目标。随后,迅速召开全体村民大会,传达阚延军书记的讲话精神,让村民充分讨论产业升级提效实施方案,发表意见和建议。在会上,郝镇长科学细致地分析全村产业发展的现状,一针见血地指出:从温家沟蔬菜产业发展的远景看,目前,无论是从棚栽规模还是产值效益,都已经发展到了顶峰。再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收入,难度很大,一定克服只看重眼前利益,短期效益的守旧思想,要把目光放远,树立超前发展意识。按照阚书记的精神,镇党委和村两会决定对现有弓棚全部推倒,统一兴建高标准自动化温室大棚,由常规生产,转向反季节生产,建设资金由区、镇和棚栽户共同承担,政府拿大头,个人出小头,使温家沟的蔬菜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始终一枝独秀,实现有富裕向小康目标跨越。
村民一听要推倒大棚,一片哗然,会议争执得十分激烈,不少村民心存顾虑。郝镇长不厌其烦地从蔬菜产业发展的市场前景,季节性价格,弓棚与温棚的产值、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给村民对比算账,引导村民开阔视野。会议一直开到深夜,最终统一了认识,获得了村民的响应。这一夜他回到家中已是凌晨时分。
按照设计方案,新建高标准自动化温室大棚,采用当前最先进的五型级技术,棚室为半地下加厚砖体墙,安装保温板,配置自动卷帘,温度自控,滴灌等设施。其最大的优点是棚室空间大,室内温度高,产出效益好,大大降低了菜农的劳动强度。在生产管理上,以农民为主体,实行蔬菜专业
合作社的经营模式,统一培训,统一技术,统一品种,统一销售,统一价格。预计年产量可达5000吨,产值600万元,年棚均纯收入3万多元,其效益比弓棚翻五番,实现当年建棚,当年生产,当年受益。
为了加快工程进度,郝止戈顶着七月的烈日,迎送着酷暑的热浪,一身风尘,满脸汗水,每天坚守在建设工地上,精心组织,靠前指挥,及时协调处理拆迁和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有户村民的地里有根电杆,影响土地平整和后续的建棚,需要迁移,施工人员好说歹说,怎么都不愿移,耽误工程进度。他白天找晚上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反复讲解利害关系,最终说服了这户村民,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在抓蔬菜基地建设的同时,围绕创先争优活动搭建多种载体,村党支部确立了“123456”活动内容:开好一个民主会,听取群众意见。推行支部和党员两公开承诺制度,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邀请领导辅导学,挤兑时间自己学,围绕全区示范村典型户对照学的三学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和科技技能。开展四感教育:在党员中进行挂牌亮身,增强荣誉感教育;培养党员投身示范园、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强化责任感教育;动员党员主动参与环境整治义务劳动,自觉履行承诺,开展义务感受教育;鼓励党员对支部工作积极建言献策,进行参政议政感教育。围绕五个结合,深化活动内容:把创先争优与蔬菜示范园建设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村容村貌村风整治相结合,与村务公开相结合。做到群众六跟进:在环境卫生整治中跟进,在蔬菜示范园建设上跟进,在精神面貌上跟进,在建设和谐文明新村中跟进,在遵纪守法上跟进,在邻里和睦相处上跟进。
结合活动内容,采取党员挂牌、建立党员示范户、党员科技户等形式,把党员身份亮出来,让党员的先进性在群众中看得见、摸得着,真正起到学有榜样,做有方向,干有目标。推行村干部与村民交心议事、党员公开承诺和联系群众制度,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按照区委提出的“八个一八带头”要求,支部向群众做出任期内和年度工作承诺,党员结合自身特长和工作岗位需求进行公开承诺,并将承诺通过会议、公开栏等形式向群众
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对承诺兑现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对没有兑现承诺者,限期整改。在这些活动的感染下,村里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只有物质上的富裕,没有精神上的富足,不是健康的生活,更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有物质和精神同步了,村容村貌和社会发展一致了,才是真正的新农村、小康村。这是镇长郝止戈讲给村民们最多的一句话。鉴于这样的考量,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他始终把推动农村进步,乡风文明作为检验成果的主要标志,在全村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革陋习,树新风活动。带领支部、组织党员、发动群众,对村舍路面实施硬化,对门前院落进行整齐化整理,对村道、硷坡、沿路的垃圾卫生死角、白色污染进行彻底清理,培养讲卫生,爱干净,保清洁的社会美德,倡导文明新风,树立良好生活习惯。这看是简单的事情,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一些村民认为这个镇长管得也太宽,个别村民不理不睬,消极抗衡。为此,郝镇长每天早出晚归,即便是打雷下雨也毫无阻拦,忙完蔬菜基地的事,再赶再紧往村里跑,中午匆匆忙忙在建棚工队的灶上吃点饭,又投入繁忙的工作,晚上走东家,奔西家,做村民的思想教育工作,经常夜深人静才能回家。与此同时,在有积极性的村民中开展环境整治示范,树立典型,用具体实例教育群众,带动后进。有位老人,经常有病,院子里放着一辆生锈了的三轮,影响院落整洁,村上领导多次做工作,老汉说啥都不卖。郝镇长几次看望老人,询问病情,用诚心感化,用热情开导,老人最终把三轮卖了,对推动全村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先行示范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的感染下,那些观望、消极的村民们也迅速投入到整治工作之中,使村容村貌得到了彻底改观,村道院落干净整洁,柴物存放整齐划一,室内一尘不染,成为创先争优活动的一大亮点。
环境卫生大整治不仅使温家沟的村容村貌得到了彻底改观,而且革除了陈旧的生活陋习,提振了群众的精神风貌,催生了全新的生活方式。那些起初思想消极的村民,现在一见到郝镇长,望着他晒黑的脸,看着他胳膊上晒起的皮,兴奋不异地开
玩笑说:“我们老爷爷手里攒下的垃圾让你都给清除了,却把自己晒成个黑人了,和我们农民一个样,根本看不出你是个镇长。”
村民的认同和焕发出的激情,表达了对整治工作的理解与肯定。在此基础上,郝镇长和村两委不断将活动推向纵深,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在全村开展“卫生示范户”、“党员先进户”、“科技致富带头人户”、“十星级文明户”、“科技示范户”、“好婆媳户”、“五好家庭户”等评比活动,每月评出14户,实行动态管理,悬挂印有这些标识的门帘,增强村民的荣誉感,鼓励上进心。这种精神上的激励,在村民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形成了家家争当各类示范户,人人赶先进的良好风气。与此同时,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富裕,精神生活的日益活跃,群众追求时尚,渴求生存质量的意愿非常迫切,村民们自发组建了秧歌队,每天傍晚,男女老少不约而同地来到党员活动室大院,鸣锣击鼓,摇扇舞绸,扭起了陕北大秧歌,用全新的生活方式,展示了新时代农民的风采。
从2006年以来,在短短的五年里,温家沟村实现了从贫穷到转型,从转型到突破,从突破到腾飞的三次时代巨变,使这个黄土高原的小山村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到2009年,全村年蔬菜总产量达到800万斤,总收入46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7600元,今年有望突破8600元。正在建设的高标准自动化温室大棚即将投入使用,各类新品绿色蔬菜春节前就可上市,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在创先争优活动以来,评出优秀党员5名,各类示范户14户,使农村基层组织得到了全面加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主导产业全面升级提效,农民增收有了新的保障,精神文化生活空前活跃,文明新风进一步发扬,生存质量显著提高,一举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跨入了实现小康的新征程。
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悬在高原的蓝天下,像一张堆满笑意的玉脸,满天的星辰闪烁在山村的上空,像无数双含情的慧眼,陶醉在农家优美的舞姿中,那铿锵的锣鼓划破了幽静的夜空,温家沟的夜晚变成了沸腾的海洋。
使劲地擂鼓吧,把新生活的欢乐带进鼓点;用力地打锣吧,把温家沟人活出的尊严放进锣面,吹响再次出征的集结号;亢奋地劲舞吧,把打造延安蔬菜第一村的喜讯,把创先争优取得的新成果,融入曼妙的舞姿,传向大江南北;奔放地狂跳吧,今夜无眠,与月色同醉,站在新的时代起点,迎接朝阳,用温家沟人的豪情壮志谱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乐章。 C⑧
本报记者苏世胜
新闻推荐
7、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基本特征第六次人口普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普遍性。人口普查是按地域性原则进行登记,某个地域范围内的全部人口都要参加普查登记。二是个别性。人口普查登记以人为单位,要按...
延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延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