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环境好 村民生活甜如蜜 洛川县菩提乡咀头村见闻

延安日报 2018-03-09 17:45 大字

孩子们在文化广场打乒乓球

农历正月十五一过,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民便开始准备着返城的行囊。但在洛川县菩堤乡咀头村,村民们并不会考虑这些事。他们不用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因为自家的“产业”就在家乡。

咀头村有两个让人羡慕的地方:一个是“扛硬”的基础设施建设;一个是全村村民遵规守纪、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走进咀头村,硬化过的道路干净整洁;村文化广场,大人们跳着广场舞,孩子们打着篮球、乒乓球……

咀头村曾是全乡有名的“沟畔村”,全村大多数村民都住在沟道,生活艰苦,村上的青壮劳动力都选择外出务工。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咀头村完成了全村搬迁任务;70年代,种粮的村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村干部开始引进烤烟技术,至1984年全村每户每年已达到3000元收入,成为当年全县为数不多的解决温饱问题的村子;1986年改种苹果遇到了强大阻力,为了消除村民疑虑,村上带头种植了100亩苹果,1993年参与苹果种植的村民里出现了第一个“万元户”,至1996年全村开始大范围种植苹果……如今,苹果已经成了村上的主导产业。

2011年,全县绝大多数村庄还是土路。咀头村村两委会在政府的支持下,向市县交通部门积极争取修路资金,将村子的土路修成了水泥路。紧接着,一盏盏路灯也高悬在了村里。“路修了,路灯也装上了,家家户户门前干干净净的,村民也开始注重起了形象,从地里干活回来,都会换上干净的衣服再出门。”郝成堂笑着说。

咀头村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村庄规划整齐,街巷干净整洁。然而,曾经的村子私搭乱盖、占道问题严重,有的村民把入户门台都修到了村道上,不仅影响村容,还影响大家出入。先从谁家“开刀”整治?村民们等着看“热闹”。当村干部带人抡起铁镐,把自家亲戚的门台一个个刨了后,大伙儿都服气了,全村私搭乱盖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时间转眼来到2016年。2016年暑假回家,看到村上突然有文化广场,没想到家乡的变化这么快。”今年上大四的郝淼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依旧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过去我们想尽办法让村民富起来,现在是想尽办法让村民高兴起来。”村书记郝成堂说,“这已经是我们修的第二个文化广场了,村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

“每天下午,我都要和姐妹们一起到广场跳跳舞。”村民饶云云说,“以后希望村子里再建个电子大屏幕,大家伙儿跳累了还能看看电视。”

“乡村振兴不仅要让村民物质富裕,还要让大家精神富足,让村风文明。”该村第一书记杨宝生指着墙上的村规民约宣传标语说,“怎么实现呢?这些东西可是起了很大作用哟!”

“‘物质精神共发展\’是我们村的传统,这是村子以前的秧歌宣传队。”杨宝生指着照片自豪地说,“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让村干部和村民有了新的的盼头!”咀头村很快就制订了完整的规章制度。

2017年,村上为每位村民发了“环境公约”“村规民约”,7月25日至8月31日,村支部和驻村第一书记组织动员暑期在外回乡学子参与村“文明小卫士”活动,激发了全村人共建美丽家乡的激情和信心。村上每年都会评定“十星级文明户”等各类先进,鼓励村民形成良好村风。在2018年举办的“洛川过大年”秧歌汇演中,由咀头村村民组成的菩堤乡秧歌队获得二等奖。

有着800多人口的咀头村,近年来不仅无信访事件和刑事案件发生,还先后获得了全乡“综合考核第一名”“一村一目标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成为菩堤乡名副其实的“领头雁”。

“我们以后的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村民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我们还要和全国人民一起奔小康!”对村里未来的发展,村民们都充满了信心。

新闻推荐

面花节上亮绝活

2月25日,洛川县第三届面花大赛在永乡镇阿寺村举行,来自凤栖、交口、旧县等乡镇70多户面花选手参加比赛。为了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春节文化生活,使传统节日更有味道,洛川县围绕“果乡过大年,民俗看不完...

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洛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