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塬上一园果沟道一川羊 ——洛川洛河峡谷贫困地区***见闻

陕西日报 2016-06-15 18:41 大字

本报记者 艾庆伟 本报通讯员 刘晓军

五月的洛川塬上,春光明媚,微风拂面,随处可见的苹果园绿意盎然;塬下洛河沟道里的多处农业园区羊子成群,鸡鸣狗叫,生机勃勃。

1 文化扶贫 一举两得

5月24日上午,石头镇史家河村委会院子里,窑洞前坐着十几个妇女,个个飞针走线,一片忙碌景象。

“这是毛麻绣,是洛川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项目。”县文化馆馆长郝红梅介绍,史家河村是县文化馆***包扶村,该村39户102人属包扶对象。村子地处洛河峡谷沟道,交通不便,人口多,底子薄,土地贫瘠,长期以来发展困难。文化馆调查发现,该村具有发展剪纸、毛麻绣、面花制作基础。于是县文化馆利用自身优势,确定了以文化产业扶持为主的实施方案,决定在该村开展“***、非遗走亲”活动。“传统的非遗项目面临传承难题,甚至有失传的危险,史家河村恰好有人力方面的优势,村民致富困难,找不到发展路子。去年,文化馆派专门的传承人来多次开展培训,让广大村民认识、了解、参与、传承非遗。”

正忙着绣一幅老虎的张麦玲说,她刺绣以来大半年时间已收入4000多元。“基本上两三天就能绣一幅,每幅卖150元左右。销路不用管,文化馆包销。”

另一位妇女说,以前果园卖不上钱,日子过得很难。因为有绣鞋垫的基础,刺绣学起来不难,收入还很可观。几个月就能顶上以前一年的收入,农闲时间做,还不影响正常干农活。

窑洞里一张大桌子旁还围了一圈妇女,正忙着做面花。陕北面花色彩丰富,花样繁多,充满浓浓的乡土味道。这也是“***,非遗走亲”的一项。“这里的人过红白事,都需要面花,以前都是各家各户自己做,现在忙果园顾不上,都是直接购买。面花供不应求,收入也相当可观。”

据郝红梅介绍,毛麻绣使贫困户年收入平均增长2600多元,面花让贫困户年增收1200多元。“一举两得,既有利于非遗项目的传承,又解决了村民致富的难题。”

近几年,该村原来地处沟道的村民陆续搬到了塬上。在石头镇集中安置点,十几栋漂亮的楼房拔地而起,水、电、气、有线电视,样样俱全,宽畅的广场上安放着各种健身器材,旁边的石头镇幼儿园传来孩子们阵阵欢笑声。45岁的王竹香一家四口住在70多平方米的楼房里,家电沙发一应俱全,装修得和城里人一个样。“自己掏了5万元,其余10万元都是政府补助。以前在农村,挣死挣活一年收入四五万元,现在搬上来,做点小生意,一年收入八九万元没一点问题。”说到这几年最大的变化,她说就是给两个儿子娶了媳妇。原来住在沟道下面,外面的姑娘都不愿意嫁进来,村里的姑娘都到外面找对象,现在这个问题不存在了。

 2 一份土地,两份收入

洛河峡谷地带川道狭窄,自然条件差,产业发展滞后,属集中贫困带。峡谷地带居住群众2679户10994人,贫困人口占全县总数的40%。洛河峡谷长久以来广种薄收,生活条件艰苦,和塬上比可以说是天地之差,农民收入基本靠秋杂粮,投入和付出完全不成正比,前些年还有40多岁的人给塬上50几岁的人当儿子的怪现象。县上确定了“搬、包、扶、养”政策,加上产业扶贫,把沟道的贫困村子搬出“穷窝”,安置到离村子原址半小时生活圈的地方,使村民兼顾生产,方便回到流转出去的土地上劳动。

洛河峡谷地带移民搬迁后,留置耕地面积5万多亩,按照县上“流转一份土地,实现两份收入”的要求,把不适合发展农业的沟道土地流转集中起来使用,积极招商引资,进行规模羊场、饲草基地等产业建设,采取“企业+农户”、“合同吩养”的模式,立体发展,带动脱贫。

槐柏镇仙姑河村同样地处洛河峡谷沟道,交通不便,遇到雨天道路泥泞甚至都出不了门,看病购物极不方便。群众搬到塬上的社区安置点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记者采访时,村里几乎找不到人。“都出去‘工作\’了,有的给有果园的人家去套袋,有的在企业上班。”社区书记谢山河说。

53岁的解巨元是老庙镇板胡村人,从国企退居二线后,回到家乡,成立绿田源生态农牧有限责任公司。他先后投资数百万元修路,在山地栽植核桃园,种植菌草、养殖,带动村民共同脱贫致富。“沟道土地不适合种庄稼栽苹果,但可以种菌草当饲料,能养羊、养鸡、养猪,动物粪便又是最好的果树有机肥,还能出售。村民土地承包出去后,又回到公司打工赚钱,一举多得。”解巨元说。

交口河镇水渭村位于洛河川道,四面环山,从村里往上看,包茂高速、西延铁路、西延动车近在眼前,从头顶穿过,但是这么便利的交通却无法利用。去年,村子整体搬迁,原址成立了水渭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种饲草、养殖,同时利用粪便生产有机肥,开展循环产业。村民赵春成今年67岁,家里没有果园,以前种庄稼一年最多收入两三万元。现在把土地流转出去,在水渭牧业有限公司上班。“在这儿当工人,每个月固定收入2400元,比种地好多了。”另一位赵姓村民说,家里原来的7亩多地流转给了企业,年收入4700多元,再给塬上有果园的村民套袋、疏花疏果,好的时候一天就能挣两三百元。

洛川最大的优势就是50万亩苹果,扶贫全部围绕这个展开。50万亩果园,从春到冬,需要大量劳力,县上成立多个劳务公司,搭建平台,给把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提供劳务信息。扶贫资金“多口进,一口出”,国家、省上和县里各种资金捆绑集中使用,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对川道村民安置房补助户均10万元,比汶川大地震受灾群众还高。

对于这种发展模式,县委书记彭安季形象地概括为:塬上一园果,沟道一川羊。

3 社会扶贫 非公经济发力

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力量。洛川县委统战部副部长王菊芳说,去年,在有关部门倡导下,曙光中学、美域高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20多家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主动请缨,成立了洛川县新经济组织暨非公经济***联盟,吸纳县内外扶贫济困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以产业扶持加资助方式帮扶为主,实行“开发式”、“造血式”扶贫,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按照“企业+贫困户、电商+贫困户”等经营模式,整合资源优势,针对贫困类型,制定帮扶计划,技术培训、管理指导、物资注入,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洛川美域高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筛选了100户贫困户,从苹果生产源头抓起,指导果农合理使用化肥、农药,聘用专业技师定期深入贫困户果园进行技术指导。在收购时,贫困户的苹果在同等质量下,凡符合规格,高于市场价格0.05元至0.15元优先收购。同时,为贫困户提供销售信息,解决苹果产业终端销售问题,增产增收。利用非公企业就业扶贫,引导民办学校、医疗卫生机构、餐饮服务业、超市、包装、电商等行业,发挥行业优势,帮助乡村完善幼儿园、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并积极在贫困村创办便民超市、产业协会、电子商务服务点等。同时,提供就业培训和指导,拓宽就业渠道,为贫困家庭和子女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智力扶贫,引导企业借助人才优势,向贫困群众传授实用技术,帮助帮扶对象更新生产生活观念,提高生产技能和生活质量。

“我很感动。农村妇女日子过得很苦,男人在外打工,女人没事做,就是打牌、闲聊,自从做上刺绣、面花,生活改善了,闲时还跳起了广场舞。这在偏远农村确实是非常大的变化,说明人有了精神生活!扶贫不仅仅是经济上扶,还要扶技、扶智,最重要的是扶志。自身有了发展的愿望、致富的冲动,才能不依靠别人真正实现脱贫,才能可持续发展。”洛川县委书记彭安季说。在采访过程中,他不止一次说到“感动”二字,从几年前面对洛河峡谷的贫穷而震撼,到如今面对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而感动。洛川的扶贫有了质的变化,农村变化的不只是住进了楼房,有了稳定的收入,更重要的是,村民有了精气神。“依托果业,产业带动,持续发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我们有信心!”

新闻推荐

炎炎夏日,去秦直道抚古追今乐享民俗之美

那一条穿越古今千年的路霸王鞭飞锣踩高跷在这炎炎夏日,如果要给心灵找一个安闲的所在,可以抚古追风,可以信马由缰,那么,去富县的秦直道吧。千里秦直道,最美在富县。富县秦直道的美,不仅仅在于它被誉为世...

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洛川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