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文学的时代精神 ——读杜芳川《阵痛》有感 王海

咸阳日报 2015-02-13 22:43 大字

文学艺术界在近年较长的时间内,处于一种迷茫和困惑之中,很多人搞不清“为啥写、为谁写和怎么写”的问题,甚至有少数人认为揭露就是创新,骂娘就是开放,把低俗叫民俗,用低俗、庸俗、媚俗来哗众取宠。他们常常宣扬作家艺术家没有自由的身躯却有着自由的灵魂,由于文化界思想的混沌,在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了很多没有地气,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的作品,甚至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的作品。最近,我读了杜芳川的《阵痛》,却有着不同的感想,杜芳川以睿智的视角,通过关中腹地秦汉县秦关乡秦关村在创办文化“试验田”过程中发生的触目惊心的一系列事件,使我们对文化改革的方向发生了沉重的反思。在战争年代,在那民不聊生的时代,文学参与了政治,参与了革命,参与了对国民性的改造,曾带来了我们民族最初的觉醒和对入侵我们的列强的仇恨和抗争,激发了一代又一代的时代精神。《阵痛》让我深深地思索,文化改革该向何处去?文学到底是什么?在这个大变革时期,作家怎样担当起自己神圣的责任,怎么才能解决好“为啥写、为谁写和怎么写”的问题。

文学具有时代精神,作家拥有时代的责任。文学走过80年代90年代的狂热,2000年的神圣,2006年后的低迷,2010年以后的泛滥期。回望文学走过的道路,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创作中存在的首先是心态浮躁的问题。在这个应当产生精品的时代,为何精品却离我们远去。文学被浮躁缠绕,必将远离心灵和纯真,丢弃对质量的追求。

《阵痛》的故事是浮躁的,而作者却是沉着冷静的。他为我们展示一幅让人看着心痛的道德的“悲惨世界”。作者对故事的取舍是用心良苦的,该收的即收,该放的即放,他完全可以信马由缰地去寻找感官上刺激的故事来吸引一些人可怜的眼球,满足一些人的内心空虚的需求,达到个人利益的最大市场化。然而,作者没有这样做,因为他心中有责任,有理想,他要人们去感悟这场突如其来的文化改革灾难。

不关注老百姓的冷暖和幸福,不关注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而热衷于写一己之私利,书写猎奇和古怪,这是文学界存在的一种另类现象。《阵痛》所描写的故事在中国大地人人皆知,这些社会现象他们看得见,老百姓骂娘他们听得见,但为什么没有去描写,去揭示?只是有些人被个人所好、欲望冲昏了头脑,他们一窝蜂地去写盗墓,去追捧皇宫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这在一段时期曾经成为一种创作的时尚题材),因为这些东西更容易赚钱。有些人的价值观混乱,道德底线失守,有的人甚至调侃崇高,亵渎经典,颠覆历史。低俗的东西有些人愿意写,但低俗绝不可能成为中国文化主流。

读罢《阵痛》,我掩书闭目,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浮现在眼前。一个纯朴的乡村小镇,人文精神纯朴的善良,却在那种特殊“红粉经济”面前被撞得粉碎。寡妇一生辛苦抓大的儿子喜旺去嫖妓,得了性病;被马县长所玩的小姐竟然是自己的亲生女儿……终极的报复像潮水涌进了小镇,我被这些故事和人物所震撼。

小说的结尾是人想不到的,一场天灾让热闹一时的秦关村平静了,留下深深的道德创伤,留下噩梦般的魅影和长久的阵痛。

这是一部颇有时代价值的小说,不仅给心灵上带来无比的疼痛,更重要的是作品让我们对社会、对文化改革的沉思和反省。(B)(11)

新闻推荐

陕西通报3起侵害群众利益 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本报讯(记者宋洁)昨日,中央纪检监察部网站《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监督举报曝光专区》,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1月份查处的125起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进行点名道姓通报曝...

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洛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