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生的猎鼓情缘

延安日报 2018-10-23 15:48 大字

通讯员 刘杨阳 陈为路

繁茂而神秘的黄龙山,是古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宝地,也孕育出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鼓舞艺术——黄龙猎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鼓点豪放、气势磅礴,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驱击野兽、改造自然、不屈不挠的刚劲风骨。

白马滩镇是黄龙猎鼓的发源地,也许是古人赋予了白马滩人独有的艺术灵感,他们几乎人人都会打猎鼓。近日,白马滩镇仰面村王景生老人的小院里格外热闹,好久都没有相聚的亲戚们又聚到了一起。为了更热闹,大家决定把猎鼓打起来,以鼓传情,这是王老一家人相聚的老传统。

猎鼓艺人王景生是土生土长的白马滩人,今年75岁,小时候看大人们打得热闹,他觉得特别有趣,就跟着学了起来。父亲和村上的老辈人在那敲,王景生在旁边跟上打,打边鼓,敲着敲着脑子就有了氛围,越敲越想敲,这一辈子就再也放不下了。

从最初的打边鼓,到后来成为打猎鼓的主力,再到百人猎鼓表演队的总指挥……随着时光的流逝,王景生与猎鼓之间的情缘也愈加深厚。1984年,黄龙县第一次调演,王景生出名了。“那回的名气太大,好些人说你在哪学的,你咋打得这么好,这么大的队伍你能把它指挥得这么有秩序。”王景生笑着回忆道。

王家祖孙三代都会打猎鼓,每当听到村里有人对他们一家的猎鼓技艺发出赞美之声,王景生总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

在延安北部一带,人们婚丧嫁娶、开业庆典喜欢吹唢呐,而在黄龙——逢年过节,亲友团聚会打猎鼓,茶余饭后,邻里相聚也会打猎鼓,谁家结婚或是小孩满月更是离不开猎鼓,打猎鼓,已经深深融入黄龙人的生活,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我这一家人全回来有二三十个人,这些娃们基本上都会打,儿子、儿媳妇都能行,女子虽然不会打,却能跟上遛一遛、看一看,凑凑热闹。有时候就在这院子里,人一多就搬到门口去,现在门口车停得多了,坐不下,就到村里面,村民们都爱打鼓敲锣,热闹得很。”王景生说。

不光是村里的老人们,连邻居家的小孩子都拜王景生为师,跟随着他学习猎鼓技艺。

“不能把过去的老传统撂了,咱白马滩人还是习惯听传统鼓,现在就是给各家娃娃先把这个给教好,然后带动村里的邻居,再带邻村,只要能学的都给他教,应该把老人们留下来的传统继续传承下去。”王景生自觉地肩负起了猎鼓技艺传承的光荣使命。

“猎鼓用的乐器有鼓、锣和钗。鼓点分为‘出巡’‘兽现’‘围猎’‘庆典’四个奏章,鼓谱由引子、摘豆角、叮咯吧、喜悦、滚枯辘、荒草坡、扬锣三声、尾声组成。由于鼓点复杂,要想打出威震山河的气势并不容易。可对于王老这样的老艺人来说,所有的鼓点和谱子,他早已烂熟于心。”文化学者刘阳河说。

古时猎鼓用于祭祀祈雨、春社庙会,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门艺术被人们一代一代传承和改良。解放后,人们丰收时用猎鼓庆祝,因此,猎鼓又叫“丰收锣鼓”。直到90年代初,黄龙县文化工作者经过挖掘整理、编排和完善,将这项鼓乐艺术变成了动作优美、内涵丰富的鼓舞艺术。改编后的黄龙猎鼓虽在鼓点上有所简化,但它所表现出的粗犷剽悍、深沉豪放、兽性十足的远古韵味却依旧十分浓郁。

深秋的午后,太阳依旧如火一般热情,王老家附近的大槐树上知了声响亮而急切,就像是要和这猎鼓声一较高下似的。听到王老的鼓声,鼓友们相继而来。没有多说一句话,大家跟着节奏打了起来,所有的默契和情谊都在这猎鼓声中传递着。

以“怪”取胜、以“野”致新的现代猎鼓表演,似乎带着人们穿过历史的隧道,从原始森林中呼啸而出,仿佛让人们看到了黄帝时代先民们围猎、狩猎,人与兽之间生死搏斗却又和谐相处的壮观场面。

不管猎鼓如何演变,不变的是像王景生一样钟情于猎鼓的人们的那份执着和坚守,传递的是黄龙人与猎鼓之间难以割舍的情缘。王景生希望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能够传承下去,让这威武雄壮的猎鼓声擂响文化自信、鼓舞新时代。

新闻推荐

驴子·锅子·村子 黄龙县白马滩镇发展多元产业纪实

灵火村的驴厂游客拍照留影通讯员窦可军本报记者常青近日,记者来到了黄龙县白马滩镇,只见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到处呈现...

黄龙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