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人与自然的深度融合 生态与经济高度统一 ——延安黄龙县做好“四篇文章”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西北信息报 2017-09-14 10:10 大字

本报记者胡翠玲 通讯员刘忠诚

2016年9月16日,“陕西省黄龙县”的名字就已经出现在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二批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单中。2016年年底,根据黄龙县公布的生态旅游数据显示,全年接待游客152.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9.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6.5%和159.8%,旅游业产值占GDP达到34.6%,占服务业61.7%。2017年3月,黄龙县以较快的GDP、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增长速度,在延安市2016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荣获第一名,连续第三年拿到“优秀单位”奖牌。一个只有“绿水青山”,没有能源工业和区位优势的山区县,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把生态保护的沉重负担成功转化成为巨大的经济潜力和产业效益。

陕西黄龙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结合部,以其87%的森林覆盖率和92%的林草覆盖率成为陕西北部生态安全屏障的“生态之脊”,成为阻挡北方风沙南侵关中的最后一道屏障。县域内的黄龙山,生物种类繁多,有各类植物1012种;野生动物224种,以褐马鸡为代表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6种。年均水资源量1.55亿立方米,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土保持区。近年来,黄龙县转变思路,提出做好山、水、绿、土地“四篇文章”,有效地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探索出了“人与自然深度融合、生态与经济的高度统一”的绿色发展新路径。

靠山吃山做好“山的文章”

从1961年恢复县级建制至今,黄龙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都将护林防火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责任。任任抓防火,季季谈防火,经过50余年的实践和思想积淀,全年防火、全域防火、全民防火意识早已深入人心,防火服、登山靴、铁锹等扑火装备常备于各级领导干部办公室,创造了连续多年无重大火灾的佳绩。

2015年,新一届黄龙县政府领导班子将全县2752平方公里防火区域精准划分为巡查片区,聘任224名有劳动能力、责任心强的扶贫户为村级护林防火巡查员,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生活的前提下从事防火巡查,县财政给予每人每月300元巡查补助,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扶贫户就业有机结合。

2015年10月,蜂蜜年加工能力2000吨的中蜂产业园区在黄龙县吉家河村建成投用,标志着黄龙县的中蜂产业在8万箱养殖规模的基础上,形成了从生产到加工到营销的成熟产业链。而这只是黄龙县立足丰富的农林资源,发展多元农业的一个缩影。截至2016年年底,黄龙全县核桃面积突破28万亩,苹果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中蜂养殖达到8万箱。仅中蜂一项就实现产值6480万元,养蜂户人均增收近1万元。以核桃、苹果、中蜂为主导,加上野山鸡、菌类、大闸蟹、冷水鱼等特色养殖,全县形成了百花齐放的产业发展局面。

保护好环境做好“水的文章”

“黄龙县是水源涵养地,但城乡居民用水短缺是不争的事实,要以洪水、涝水、污水、供水、节水“五水共治”和第二水源等项目建设,留住天上水、拦住地表水、保护地下水,确保城乡居民供水充足的同时,用水留住产业、用水留住人,用水文化提升土地价值,改善城市面貌,助推生态旅游。”县委书记任高飞在旅游项目和水利设施建设中反复强调。

近年来,黄龙县相继实施了城区给排水管网改造延伸、污水处理厂、净水厂提标改造等基础设施;结合石堡河、泄湖河流域治理,将城区河段全面改造成为蓄水景观;新建完成了水域面积12万平方米的人工湖——龙湖;实施“引水进城”项目,在各居民小区和城区边角空地建成水景观10余处,县城西的“在水一坊”项目,更是将“江南水乡”的标志性符号“秦淮河畔”复制到了黄土高原;目前,城区水景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龙湖水景达到10万平方米,即将建设的龙城水域一期将新增水景面积7.5万平方米。同时,白马滩镇和龙湖各建成“清水漂流”一处,水文化走进城市、水景观步入街区、水产业融入旅游,使来黄龙的游客不断发出“谁引扬州水,一夜到高原”、“早知有黄龙,何必下江南”的由衷感叹。

做好“绿的文章”让群众得到实惠

“没想到我这身子也能打工赚钱了”。借着参与“多彩黄龙”项目建设,拿到工资的贫困户马步超难掩兴奋。马步超是黄龙县崾先乡药王庙村村民,妻子患乳腺癌,自己右腿残疾,缺乏劳动能力使其一家长期在贫困线上挣扎。2016年初,黄龙县决定实施“多彩黄龙”项目,并按照就业岗位优先投向贫困户的原则,先后共创造就业岗位1130个,总务工人次达18000余次,吸纳贫困户就业189人,主要从事项目建设、后期管护、景区管理等工作,马步超成为其中一员。

“多彩黄龙”全面竣工后的2016年夏季,黄龙县的公园变成了花园、公路变成了花带、县城变成了花城,一片“绿的世界”点缀成了“花的海洋”。一个覆盖全境的“多彩黄龙”项目,向世人全面展示了“绿色”深层次的丰富内涵和多彩多姿。

让绿色下山、让森林进城,以绿地代替水泥,以花草塑造景观,将森林和绿地搬进城市,将城市打造成森林绿地和“绿色银行”,是黄龙县做好“绿的文章”的又一原则。黄龙始终将绿化作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的刚性配套,对所有市政建设项目实行绿化“一票否决”制,强力推动城区绿化和园艺化提升。全县城区绿化面积、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分别达到78万平方米、44.8%、16.2平方米。目前,黄龙县在尝试申报林业碳汇项目、探索森林生态建设保护与开发的新路。

做好“土地的文章”盘活土地资源

黄龙县在项目建设中始终致力于提高土地利用率。比如充分利用城区边角地,小块地,建设生态停车场、树下停车场。目前全县共建成生态停车场11处,可供800余辆车停放,既收储了建设用地,又有效解决了黄龙县因旅游发展带来的停车难问题。

保障性住房、移民搬迁、棚户区改造等政策及生态旅游的发展,促进了黄龙城乡居民的有序流动,也为土地流转和城乡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契机。黄龙县结合上述工作,一方面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农业集约发展;另一方面用足用活占补平衡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通过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保证耕地面积,通过旧村复垦和整合收储闲置建设用地来保证重点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充足。2012年至今,黄龙县累计流转土地7.73万亩,土地集约率达到28.4%。完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67个,增加耕地面积15405亩,不仅保证了全县建设用地的占补平衡需求,同时还为省市提供异地耕地占补平衡指标10822亩,转让指标收入21304万元。完成旧村复垦1212.7亩,新增建设用地周转指标1102.2亩,既全面保障了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地,又简化了项目报批程序,节约了用地成本。

黄龙通过做好上述四篇文章,盘活了绿色资源,支撑了绿色经济,诠释了绿色发展理念,更向全县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答卷。生产总值由“十一五”末的6.345亿元到2016年的14.4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十一五”末的4.28亿元增长到2016年末的16.5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十一五”末的2092万元增长到了2016年的569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十一五”末的4570元增长到了2016年的9827元。目前,黄龙县正在进一步探索建立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生态特区”发展体制,来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新闻推荐

黄龙县政府六条激励措施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奖励补贴齐兑现 企业发展好又快

本报讯(记者贺卓通讯员窦可军冀晓锋)“自从对‘四上\’企业实施奖励措施后,黄龙相当一部分‘四上\’企业对统计工作越来越重视,我们也会主动上门服务,切实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黄龙县统计局负责“四...

黄龙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龙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