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家庭农场建起来农民变身“城里人” ——黄龙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成效显著

延安日报 2017-09-04 17:07 大字

本报记者 方大燕

“如果没有这么好的政策和措施,我不可能有这么多土地,也不可能住上这么亮堂、宽敞的楼房,更不可能开着小车去地里干活儿。”黄龙县祥春家庭农场主焦书芹高兴地对记者说。

近年来,在中央惠农强农政策的指引下,黄龙县不断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加快持续发展。在这些新型经营主体中,黄龙县祥春家庭农场立足当地资源优势,以农场建设为抓手,开展种养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成为一个辐射带动能力强、示范效益好的综合型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从农民一下子变成“城里人”的,还有亿丰家庭农场的仪志愿。采访当天,记者坐在仪志愿舒适的小轿车上,听他讲述自己农场的事情。对比以前的生活,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这种变化。“我常年在外面打工,就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到时候让娃娃们也在城里有个家,老人也能过上两天城里的日子,没承想,我的愿望这么快就实现了。”仪志愿激动地说。

记者了解到,该农场于2015年注册成立,是一家集养殖、种植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家庭农场,现有肉羊生态养殖示范区100亩、林下牧草种植示范区200亩、桃新品种试验示范园2000亩、特种养殖示范区200亩、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500亩,总面积达3000亩,2016年实现年收入3600万元,利润1600万元。

在亿丰家庭农场打工的黑牛窝村村民、65岁的解金栋笑着对记者说:“我这么大年龄了出去打工人家都不要,现在好了,我们把土地流转了,我一年的收入可比以前翻了一番呢。以前除去投资的钱,维持家庭开支和娃娃上学的钱都拿不出来。”

黄龙县农经站站长王卫东说,按照中省市县相关精神,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基准,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展示政府公益服务本质,引导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从而形成百亩以上的种粮大户217户,组建家庭农场69家,特别是在三岔镇、界头庙镇和崾崄乡形成了以核桃、苹果、玉米和多彩杂粮种植为主要产业的家庭农场产业集群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的农业梦起到了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据了解,截至2016年上半年,黄龙完成土地流转7.73万亩,土地集约率达到30.88%,加之农户自家经营的土地面积较大,按照种植面积300亩以上的标准,该县已认定家庭农场69家,总经营土地面积4.9万亩,养殖肉牛200头,野鸡3万羽,肉羊5000只,覆盖该县所属的7个乡镇。产业类型有传统种植业、现代果业以及特色养殖产业等,其中以玉米、杂粮传统种植业的家庭农场48家,经营面积4万亩,占总经营面积的81.6%;以核桃、苹果现代果业为主的家庭农场10家,总经营面积0.3万亩;以野鸡、肉牛、肉羊、大闸蟹养殖和饲草种植种养相结合的家庭农场6家,总经营面积0.4万亩;以休闲农业、观光认知农业的家庭农场5家,总经营面积0.2万亩,形成了产业类型多角度、经营方式立体式全覆盖的综合示范带动的黄龙模式。

新闻推荐

夏令营里欢乐多留守儿童不孤单

孩子们在“树顶漫步”科普教育基地参观本报讯(记者程浩楠通讯员孙园芳郝刚)为帮助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暑期生活,8月17日开始,黄龙县团县委、县关工委联合组织21名留守儿童及贫困学...

黄龙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