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人大代表风采 范国文:人大代表就要多给百姓干事 本报记者 郑鹏

延安日报 2017-08-30 19:29 大字

范国文(右)和技术员查看香菇质量

作为村支部书记,范国文积极带领村民养殖中蜂脱贫;作为人大代表,他又提出了种植香菇、发展产业的意见建议。无论是村支书还是人大代表,如何让村民脱贫致富都是他的最大愿望。用他自己的话说,人大代表就是要多替百姓跑腿,多给百姓干事。

带领村民谋增收

日前,记者在黄龙县崾崄乡马蹄掌村旗杆庙村民小组张文星家见到了村支书范国文,此时他正在和中蜂养殖户张文兴讨论蜂场搬迁的事情。“老张啊,你现在养蜂的地方是个风口,风太大,蜂蜜的产量不高。村上在村口往西2公里的槐树林里建了一个蜂场,过段时间你就搬过去,这样蜂蜜的产量肯定能提升不少。”张文兴是村上最早开始养蜂的村民,目前有100多箱蜂,仅养蜂一年就能收入4万多元,女儿大学的学费全靠养蜂产业。听了支书的话,张文兴高兴极了:“要是那样就太好了,现在我的蜂场面积小,除了房后自种的花外,蜜蜂总要飞出去采蜜,产量也不大,要是改为林下养蜂的话,我的收入就能上去,还能带动更多的村民加入养蜂行列,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养殖中蜂是黄龙县崾崄乡马蹄掌村的一项主要产业。2014年,马蹄掌村和周围几个村子合并后,范国文和村上的党员在一起讨论研究后认为,马蹄掌村海拔1600多米,农作物不易成熟,且产量不高,结合乡上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早年退耕还林栽植的4000余亩刺槐的实际情况,他们决定发展中蜂养殖。

定好产业后,范国文就开始动员群众养殖中蜂,结果响应者却寥寥无几。为了让村民了解养蜂的好处,他带头在自家院子养了20箱中蜂,第一年就迎来了大丰收。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全村兴起了一股中蜂养殖热潮,中蜂养殖户达到了60多户、2000多箱。

范国文告诉记者,养殖中蜂,村民基本不用投入,蜂箱是包扶的畜牧部门赠送的,村子里现在到处都是蜂,摆好蜂箱很容易就能分出蜂。范国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一箱蜂产蜜20斤,每斤蜜30元算,一箱蜂就是600块,全村2000多箱就是120万元,60户养蜂户户均能增收2万元。如今,马蹄掌村被市农业局命名为“首批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

提出建议抓落实

要想致富,光靠中蜂养殖还不够。作为人大代表,范国文进行了深度调研。根据调研结果,范国文在乡人代会上提出了利用崾崄乡丰富的林木资源和独特气候条件发展香菇种植脱贫的意见建议。后来,他的建议被政府采纳,政府出资100多万在马蹄掌村修建了香菇大棚。

人大代表可不能把意见建议一提就完事儿,还要把意见建议落到实处。从2013年开始,范国文抱着这样的想法成立了合作社,等大棚一修好就带村民进行了香菇种植。没想到,第一年因为技术不过关,居然没挣到钱,村民的心一下子凉了。为了挽回损失,他跑到河南西峡去考察,发现香菇不挣钱的原因是出菇时间在冬季,那个时候全国的香菇都在上市,自然卖不上好价钱。回来后,范国文就决定种植反季节香菇。

但是,有了上次失败的经历,村民们都不敢种香菇了。于是范国文让村上的贫困户来香菇大棚打工,每月发2000元工资。不出范国文所料,反季节香菇一上市就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卖到了好价钱。

合作社36岁的技术员马步超告诉记者,马蹄掌村的平均温度正好和香菇的最佳出菇温度接近,种植香菇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上村里丰富的森林资源,香菇种植的成本大大减少。他现在种了8棚2300棒香菇,每棚年收入在1.5万元左右,一年光香菇就有10多万元的收入。

看到香菇的高收益,贫困户们心动了。范国文抓住机会给村上的贫困户赊香菇菌棒,出菇后,合作社按照等级回收香菇。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村上11户农民开始香菇种植。目前全村香菇总产值达96万元,香菇已经卖到了西安、渭南等地。

中蜂养殖和香菇种植让黄龙县崾崄乡马蹄掌村村民的日子有了奔头,范国文连着当选了3届乡人大代表后,被选举成了市第五届人大代表。他告诉记者,多年的人大代表工作让他深深认识到,人大代表就是要为群众多跑腿、多说话,多为百姓干事。下一步他将在玉米去产能方面多下功夫,多渠道、多方位地了解民情民意,提出有分量的议案,更好地为群众办实事。

新闻推荐

一场赛事 引来17万人次爽游黄龙

本报讯(记者张宏科通讯员张建刚张冰)月10日至13日,2017年世界旅游文化传播使者大赛在黄龙举行。回顾赛事,佳丽们走进黄龙各大景区开展采拍,10余家媒体朋友全程跟拍,用他们的镜头记录和传递了黄龙美景。...

黄龙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