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进老农皱纹里的诗 ——黄龙县***二三事
■窦可军 李猛
9月2日的清晨,天气晴朗而凉爽。崾崄的山梁梁上,呈现着初秋的收获。一行人走在崾崄乡圣军庙被雨水冲刷的有些坑洼的乡村路上。村头,一个低矮的干瘦老头正眺望着向他们家走来的人群。这个老头就是杨奎德,他满脸皱纹,头发花白,下巴上长着杂草一般的胡须,腰间系着一根绳子,他家院子外面的核桃树下,躲着他的智障老伴。
原来,这群人是延安市黄龙县各部门***的负责人。2日,他们召开全乡***现场观摩会,领头的是黄龙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张宏江,紧跟着崾崄乡党委书记王伦、乡长章西杰。还有黄龙县纪委、档案局、林业局、畜牧局、审计局、体育中心等帮扶责任人。
杨奎德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的帮扶责任人王建忠。半年来,就是这位朋友多次来他家和他联系,唤醒了他的致富梦。半辈子了,在这偏僻的小山村摸爬滚打,由于老伴身体的拖累,钱总是不够花。他会养蜂,但是却没钱投资,恰好今年县上开始了***,包扶他的王建忠了解到他的想法后,为他提供了蜂箱。“有了蜂箱,就有了蜂!”他说,“山上有野蜂。”勤劳的他,截至目前,已经拥有了一百来箱蜂。他自豪地向张宏江汇报起来:“一箱蜂摇20斤蜜,一斤蜜卖30元钱……”“如果有什么技术上的难题,可以提出来,这不,畜牧局的王局长也在这儿。”张宏江想得很周到。“那让王局长来看看,看看我的蜂有啥问题!”杨奎德老汉很是自信地带领大家实地观看他的蜂,并和畜牧局王卫东局长展开交流。
一行人又来到了伍姓村,一个山梁、一座平房、一个小院,住着一家三口:83岁的老爹、40余岁的两个儿子,没有女主人。
原来这家人是近几年从山东搬迁而来,过来时已没了分土地的机会,前些年举债盖了这座平房,如今,老爹赵学信年岁已高,大儿子靠采山货把持家务,二儿子常年在外打工。今年5月,林业局按照***的要求,李海东局长包扶了这家。他走访慰问,与这家建立了感情,鼓励他多采山货的同时,帮他们培养主导产业,拓宽增收渠道,新建了3亩核桃园,发展土鸡养殖20余只。又帮他们改善了住房环境,完成屋顶防渗处理,粉刷了内外墙。在他家房檐下,可以看到晾晒的野木耳、羊肚菌等山货。憨厚的大儿子说:“光这些价值就近万元。另外,再加上养殖、务工、通过李局长争取政策救济,家庭预期收入已可达2.3万余元。”
村民赵学信或许从不留意通往自家的山路上,野菊花正在怒放。天道酬勤,那大片的玉米地,即将呈现出金灿灿的收获,日子原来可以越来越好。
李海成家的“甜蜜”事儿
本报讯(刘杨阳 周旭 张玲)2013年,延安市遭受百年一遇洪涝灾害,他积极行动,第一时间为灾区捐献了价值近20000元的蜂蜜;2014年,他主动联合崾崄乡蜂巢、天顺中蜂养殖场为全县150余名环卫工捐赠蜂蜜200斤;今年,在家里蜂蜜几近脱销的情况下,他又拿出了160斤蜜,捐赠给了每天执勤在一线的县交警大队全体干警们。
他,就是延安市黄龙县崾崄乡蜂槐庄园的农民庄主李海成。
作为一个残疾人,李海成的日子曾经过得很拮据,养蜂的收入只能用来换点油盐钱。可是,这种情况在2013年发生了转机。当时,为了更好地扶持残疾人创业,提升弱势群体生活水平,拓宽群众致富道路,崾崄乡党委、政府深入调研,科学谋划,确定了中蜂带动的发展思路,随后,在党委、政府的全程全面支持下,从蜂箱提供到技术指导,从园舍规划到销路推广,仅仅用了两年时间,李海成便从最初的几箱蜂,发展到拥有460余箱蜂,年产蜂蜜7000斤,收入达33万元的养蜂大户,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成为远近闻名的养蜂人。
饮水思源,不忘初心。富裕后,李海成一直没有忘记回报社会。作为崾崄乡正在规模化推进的中蜂产业,先尝到甜头的李海成,一直义务扮演着技术员的角色,为群众提供技术指导,将自己的养蜂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并且免费为困难的群众提供蜂箱、蜂群,使他们致富有了新门路。
同时,李海成热心公益事业,2013年至今,累计为社会捐款捐物达5万余元。
从平凡的李海成身上,我们看到了一颗朴实有爱的心,看到了真善美的传递,看到了正能量的洋溢。在谈到他的善举时,李海成说,“我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得到了许多的帮助和支持,现在,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感恩社会、回馈社会,为社会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新闻推荐
本报讯(刘杨阳李亚洲记者张玲)9月16日,省体育局为延安市黄龙县界头庙镇小学赠送了篮球、羽毛球和排球等体育用品共计16大类253件。其中,小学生体育用具11大类205件,幼儿园小朋友娱乐用具7大类48件。在...
黄龙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龙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