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我的家 通讯员刘杨阳
①②
通讯员刘杨阳
①美丽乡村磊庄村一角;②界头庙村民自发组织宣传活动,为“三创”助力;
④
盛夏时节,走进界头庙镇范家卓子社区的相里村,看到的是一排排统一规划修建的院落。白墙红瓦的房子,一色的门楼,家家屋顶上安装有太阳能热水器,门前栽种着各色花卉。水泥路贯通每个巷道,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洁白的太阳能路灯电杆像路标一样一路延伸。
随着县扶贫办实施的重点村建设项目的相继建成,使这个有244口人的小村庄成为了市级生态文明村。县扶贫办主任薛少龙介绍,不仅是相里村,现在全县的所有村庄、所有农民,都是移民搬迁、重点村等工程建设的见证者、受益者。截至去年底,全县通过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建设,改造建设新村84个,建设扶贫移民搬迁安置点7个,搬迁4447户18736人,其中1055户4636人迁入县城保障房居住;实施重点村建设项目61个,惠及26511人。今年,各乡镇还将有836户2926人陆续搬迁至县城和瓦子街镇的新家。
在距该县县城大约5公里的327国道边,在绿色葱茏的山脚下,一个漂亮的新村格外引人注目。清风徐来,杨柳依依,蜂蝶浪舞。同样是白色的院墙,红色的屋顶,加上一个花园式的广场,可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石堡镇磊庄村格外养眼。生活在这一处宁静、安详的世外桃源,该有多么陶醉、惬意。
2013年夏季,延安各县的持续强降雨灾害使磊庄村70户村民中有25户土窑洞成为危窑。政府每户补贴4万多元,村民自筹5万元,重建家园,受灾群众在年底就搬进了新居。每户修建砖混房三间,为两室一厅约80多平方米的单元楼。房子盖好了,路修好了,村子中间又修建了设施齐全的休闲广场,绿化、美化、亮化全部到位。重建工程结束后,该镇又投资30万元为村民们加修了室内卫生间,安装了价值10万元的太阳能热水器。村民们津津乐道的是上厕所不用出门,洗澡不用进城。2014年,该镇按照县上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对该村实施了二期工程,总投资130万元,其中群众自筹70万元,用于院落硬化、加盖偏房、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核桃低产园改造等项目。
石板房、茅草屋、土窑洞,曾经是黄龙农村居住条件的写照。该县村民多以困难时期全国各地移民为主,他们以前并不安心在这里长期居住,流传着“三口石头支口锅,临走踢一脚”的传言。先后实施的移民搬迁、重点(镇)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安居工程、旧村改造、危房危窑改造、地质灾害避险点建设等工程,让这些世代居住条件差的农民搬出大山,有了新家。
其实,相里村和磊庄村只是该县美丽乡村建设中两个再普通不过的例子。
早在2006年,该县就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工作,对全县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按照“适度规模,提高档次,突出特色,整村推进”的思路和“10年超前,20年不落后”的标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建设,累计捆绑使用各类涉农资金2.04亿元。从2011年起,转向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按照“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启动10个社区建设,共实施涉及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社区服务中心、居民住宅等5大类385个项目。
去年以来,该县又把城乡发展定位为建设“生态旅游的田园县城,秀美宜居的美丽乡村”,以城带乡,统筹发展。把县城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把县城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覆盖,把县城文明向农村辐射,打破城乡分隔格局,让有限资金下乡,推动农村人口有序流动,推动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推动产业有序集聚,逐步探索出一条城乡有序互动、良性循环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建立完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捆绑整合各类涉农项目,集中财力优先用于农村社区建设,同时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4年累计捆绑各类项目资金4.3亿元。
大力提升基础设施条件。以社区服务楼、幼儿园、图书室、警务室等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使社区居民享受优质均等的公共服务,同时实施社区广场、街道改造、道路硬化、人畜饮水、防洪抗灾、绿化亮化等项目。用优良的设施条件,优质的服务功能,优美的生活环境吸引农民向社区流动。建设集中居住小区9个,建成社区广场21个,实施旧街改造和主次干道硬化37732米,完成河堤浆砌及河堤景观工程5640米。实施了农村安全饮水、节水灌溉等项目,建设各类水利工程235个。实施农村公路改造项目20个215公里,全县100%的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
在全县农村,普遍修建公厕和垃圾屋,在农户中普及沼气工程和“双翁漏斗式”卫生厕所。为全县7个乡镇驻地均修建了面积达143.5平方米的便民公共浴室,在每个乡镇补贴建设便民超市。
去年按照“生态化、景观化、园艺化”的要求,建设美丽社区和村庄。完成绿化面积457.8亩,栽植各类苗木54.28万余株,种草6.4万平方米。实施了1.9公里农村街道景观提升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100余盏。
在建设中,各乡镇因地制宜,努力形成“一乡一景,一村一韵”的特色。注
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从道路建设、产业发展、绿化美化等细节方面,都充分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了解规划、参与规划,使村庄和社区建设充分体现可持续性和一定的超前性。
致力于发展特色产业,保障农民收入。打造“中国核桃之乡”和“中华蜜蜂之乡”,全县养殖中蜂6.2万箱,每年为农民带来300余万元收入。栽植核桃28万亩,去年产量突破8000吨,产值2.88亿元,农民人均核桃面积8.7亩。实施玉米高产创建、旱作农业科技推广等项目,机耕、机播作业率分别达到96%和92%,使全县玉米平均单产达到700公斤,农民人均年产玉米2.5吨。发展苹果面积10.5万亩,去年果农人均纯收入1.6万元。引进大闸蟹养殖项目,在全县共补贴建池塘82个、面积281亩,平均每亩净收益11000元。发展高效益的七彩山鸡养殖场6个,养殖量121600只。同时,还大力发展苗木、食用菌、中药材和大田蔬菜等产业,作为农民收入的有力补充。培养新型农民,培育年收入30万元以上的家庭农场15个,百亩以上的生产经营性大户240户。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建成3A级景区一个,通过乡村旅游业激活零售、服务、餐饮等消费品市场,通过三产和服务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致富。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723元。
7月初,平日里异常平静的界头庙镇文化广场热闹非凡,锣鼓喧天、彩绸飞舞,该镇30名初中学生和30名居民自发组成的秧歌队在广场上尽情欢乐,“三创搭台、文化唱戏、唱响精神文明新旋律”的横幅迎风飘扬。原来这是县上给孩子们送“三创”知识来了。
一拿到《黄龙县创建省级文明县城读本》和《创卫健康知识宣传册》,在场的居民和学生就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学生们仿佛回到了课堂,认真地读了起来,整个广场顿时变成了“全民读书广场”。不识字的老人们则在大树底下纷纷赞叹,“现在生活好了,县上、镇上还给我们送来了好政策,送来了健康知识,下午还有电影看!”其中今年78岁的杨奶奶高兴地说。
在大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和扶持农民致富的同时,该县也高度重视农村文明新风建设。
以城乡共建为前提,成功创建了省级文明县城、园林县城和卫生县城,目前正在全力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和卫生城市。通过“三创”,不仅显著改善了城乡基础设施条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培育了良好的社会秩序,提升了城乡群众文明素质和城市品味。
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社区、进农村教育活动和“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宣传活动,广覆盖、全方位,让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规范言行,提高修养。全国文明村石堡镇八家梁村在村党支部的倡导下,46户村民搬家进县城居住,改变以往家家设宴大操大办的陋习,举行了简单的集体搬家仪式,树立了节约新风尚。
用道德和榜样的力量重树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县、乡、村、组四级,层层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推荐、评选、表彰活动。举办了两届全县道德模范及身边好人表彰大会,表彰128人。在全县建好道德讲堂,设立善行义举榜,组织道德模范巡回宣讲。在电视上进行模范人物事迹宣传,在网络开设“黄龙好人榜”。在农村普遍设立“村民道德评议会”组织,侧重开展好公婆、好媳妇、大孝子和最美家庭评选活动,组织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和“星级清洁庭院”评比挂牌活动。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文化人”。在全县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室87个,文化广场36处,高标准配备文化活动器材。开设“农家书屋”87个,每个书屋配备图书3000至10000册不等。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各乡镇开设文体广播站和电子阅览室,全县开通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作有序开展。开展好文化下乡活动,通过政府购买每年为农村送公共文艺演出40余场。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该县荣获“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县”称号。
根据该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从2014年开始到2020年,全县行政村人居环境改造整治要实现全覆盖,每个乡镇建成2-3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去年,已建成19个村,占38.7%,完成投资共1.9亿元。目前,该县已被榆林市列为“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重点示范县,以此为契机,全县人民深受鼓舞。
③
③磊庄村法治宣传漫画墙;④农闲时,界头庙镇村民们迈开了欢快的舞步。
新闻推荐
黄龙县白马滩镇神玉村冯浪民是养蜂专业户,夫妻俩人的养蜂技术在当地小有名气。***以来,该县财政局给包扶的6户贫困户建起了新的蜂场,免费为每户购置了6个蜂箱,鼓励他们养殖中蜂。为解决技术问题...
黄龙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龙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