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不断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严守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记者 任琦
随着延安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不断提升完善,气象监测预报能力和防灾减灾成效显著增强,由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明显降低。不论是进入7月份以来的持续干旱,还是入秋后的汛期,延安市气象部门都能够及时将天气形势演变、最新预测预报等信息通报各县(区、市)及相关部门,牢牢守住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监测预报水平长足发展
大量实践证明,气象灾害防御的重中之重是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报水平。
1部多普勒雷达、1部L波段探空雷达、1部双偏振雷达、4套微波辐射计、13套新型自动气象站、升级改造140个区域气象观测站、5个闪电定位站、12个自动土壤水分站……这些高科技气象观测预测设备在延安市各区域的不断建成,延安市基本形成由天基、地基和空基组成的气象灾害监测体系,为提升延安市气象预报预测能力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不断完善乡镇预报和气候预测业务,开展了3*3km网格预报业务。同时,气候影响评价业务也在进一步扩展,开展了包括雾霾、强降水、秋雨等过程的气候监测评价。”市气象台副台长王文波表示,延安市预报预测业务质量分析和评价管理体系在不断完善,逐步建成了集约化、标准化的市、县两级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平台。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延安市气象部门晴雨预报正确率达85%以上,最高气温准确率达73%以上、最低气温准确率达75%以上,较“十二五”期间准确率平均提高10%。“随着专项气象预报业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产品也将不断丰富,更好地让气象预警信息在气象灾害应急工作中发挥‘发令枪’和‘消息树’的作用。”市气象局业务科科长雷延鹏说。
多样防灾赢得主动权
7月下旬和8月上旬是防汛关键期,在接到气象部门的预警信息提示后,黄陵县桥山街道办第一时间行动了起来。
针对该辖区西洼片区滑坡和低洼地,街道办及时组织人员进行了不间断防汛隐患排查,共清理疏通辖区内河道堵塞行洪2处,水渠24处,治理边坡5处,地质灾害点7处,避险安置群众14户51人。
为更好地发挥气象防灾减灾作用,市、县全部成立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乡镇两级全部成立气象工作站,气象协理员、信息员覆盖所有村。市气象局与生态环境、林业、民政、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水务等部门建立了预警应急信息的共享机制。气象应急指挥部实现常态化运行,提高了科学预防气象灾害的联防机制、响应速度和联合行动水平。目前,已初步构建了由市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为主导,以乡镇工作站、村信息站为延伸,村信息员为依托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及相应的运行机制,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基本形成。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也不断扩大。
“我们建成集大喇叭、显示屏、电视、电话、微博、微信、手机短信等手段为一体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网络,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显著增强,覆盖率达90%以上。”雷延鹏说。
据了解,全市自建及共享气象预警大喇叭2600多套,年发送信息200余万条次;建立手机短信“绿色通道”,年均发布预警信息130余万人次;“延安气象”微博、微信发展用户20万多人;400热线和12121声讯电话年受众超80余万人次;信息员年均互动2000余人次。
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延安市果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苹果树花期冻害成为苹果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洛川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昼夜温差大,每年苹果花期都有一次“倒春寒”现象。随着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气象部门为果农科学合理做好苹果低温灾害防御提供了有力保障,最大限度减轻灾害低温影响。
市气象局开展了气象为农服务示范点建设,累计投资超过600万元,建成各类农业监测站点13个,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完成了苹果、核桃等果品及气候适应性区划与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组织黄土高原苹果园双覆盖调水节水技术、苹果花期冻害防御技术等适用技术试验推广,推广面积超过200万亩。
“我们开展的人工防雹、人工增雨、人工防霜冻等工作,大力保障了延安地区果业生产,同时也为农业、生态、水库蓄水、森林防火等提供了保障服务。”延安市人工影响天气管理中心主任蒋小莉介绍说,气象部门年均开展人工防雹作业60余次,增雨作业20余次,人工防雹作业保护面积1.5万平方公里,年均减少雹灾损失2-3亿元;人工增雨影响面积1.8万平方公里,年均增加地面降水约3亿吨。人工防雹增雨作业经济效益平均每年5-6亿元。
新闻推荐
一分田,面积约66.67平方米,种地能有多少收入?在黄陵县桥山街道聂洼村,以前,村民们在地里主要种玉米、小杂粮等。“不要说一分...
黄陵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