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年·煤业变革 智能化开采技术领跑世界陕西现代煤炭工业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陕西日报 2018-12-12 06:33 大字

过去煤矿井下的炮掘。

现在煤矿井下的综掘。

2017年12月19日,位于延安市黄陵县店头镇的陕煤集团黄陵矿业公司一号煤矿距离井口12公里的1004工作面上,工人们正在检修智能化综采设备。(本报资料照片袁景智摄)

本报记者王向华程靖峰

编者按:改革开放40年,陕西煤炭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人惊叹的巨大成就。在煤炭开采领域,陕西以创新引领第三次采煤技术革命,智能化开采技术领跑世界;在煤化工领域,煤炭分质利用技术世界领先,煤由单一的燃料向多元的材料转变,产品向精细化、高端化方向迈进。为展现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煤炭工业的发展和进步,本报推出“庆祝改革开放40年·煤业变革”报道,记录陕西煤炭工业改革发展历程,展现新时代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风采。

改革开放40年,也是现代煤炭工业飞速发展的40年。在这期间,陕西现代煤炭工业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位于延安市黄陵县店头镇的陕煤集团黄陵矿业公司作为陕西煤炭工业发展的一个标签,见证并承载着中国煤炭工业和陕西国企的改革变迁:

开创了煤炭工业智能化、信息化和安全、绿色发展的新局面;

生产能力从100万吨提升到1550万吨;

产业由单一煤炭拓展至煤、电、路、建筑建材、生态果蔬等多元产业;

2018年总资产达到292亿元,产值将突破100亿元;

……

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片河滩地,到现如今年营业收入破百亿元的行业领军企业;从一个曾面临诸多困境的传统煤炭企业,到一个煤电联产、多元发展的现代绿色能源企业……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陕煤集团黄陵矿业公司先行先试,历经30年发展,在陕西煤炭工业发展史上留下改革跃升的鲜明标注,为陕西乃至中国煤炭工业改革刻下众多载入史册的探索印记。

从追随到引领智能化开采技术领跑世界

远离矿井灾害和职业病伤害,实现安全高效开采是长期以来深藏在“煤炭人”心中的一个梦想。如今,“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坐在地面采煤”,井下“无人化”智能开采的梦想在黄陵矿业公司得以实现。

11月29日,在黄陵矿业公司一号煤矿623监控中心,记者见到彭桂锋时,他正紧盯面前的电脑,实时监控矿井下煤炭生产工作。

“以前采煤工人从井下上来后,整个人只能看见牙齿和眼睛,满脸都是黑煤灰。现在我们坐在地面监控室里,远程操控采煤机,轻松又安全。”彭桂锋说。

这天壤之别的变化源于智能化开采技术的应用。通过监控中心的操作平台,矿井技术人员能远程控制采煤机的行进方向、速度,左右摇臂高度,并实时调整割煤状态;在自动运行模式下,机器会根据存储数据自动割煤,实现真正的无人开采。

该项技术工艺避开了“煤岩识别”等世界性难题,率先确立了基于可视化的远程干预型智能化无人综采技术路线,提出了国内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全新概念,引领煤炭生产方式变革,为煤矿安全生产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从2008年开始探索实施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到2014年5月,“较薄煤层国产综采装备无人化研究技术与应用”通过成果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再到今年6月,“大采高智能化综采技术”实现常态化应用,技术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黄陵矿业公司始终奔跑在国际煤炭开采技术应用的最前沿。截至目前,该公司已顺利完成7个智能化工作面生产任务,实现了从薄煤层、中厚煤层到厚煤层的智能化开采全覆盖。

“我们将配套推进采掘智能化技术应用和辅助系统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力争4对矿井在今年年底全部实现智能化开采。”黄陵矿业公司董事长雷贵生说。

改革开放40年,陕西煤炭工业以科技创新为原动力,从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从跟随到引领,实现了智能化开采技术领跑世界。

技术装备国产化科技创新提供强力支撑

10月6日,黄陵矿业公司首个煤油气共生大采高智能化综采工作面高标准完成闭采,这标志着该技术的应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开创了国产成套大采高装备智能化开采的先河。

进口采煤机备件订货周期长、成本高是困扰煤炭生产企业的老问题。现在,黄陵矿业公司智能化开采使用的是全套国产化设备,煤矿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在为期一年的运行中,国产成套大采高装备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设备开机率提升至100%,创造了单班连续开采5刀的纪录,工效达247.97吨/工,累计生产煤炭560万吨,最高月产50.5万吨。通常情况下,一个采煤工作面每班需要25人左右。如今,在黄陵矿业公司大采高智能化综采工作面上,生产区域只需要7人作业,地面2人远程干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每年还可节约人工成本700多万元,实现了减人提效。更令人称赞的是,与同类型智能化工作面相比,项目国产成套装备购置价格约为进口产品的65%,一个智能化工作面可节约5000万元左右。

创新创业,展现精彩的不只是企业,也包括个人。

作为国产智能化无人开采应用技术的第一位综采队队长,全国劳动模范曲志欣亲身经历并投身到这场采煤工艺升级改造的改革实践中。一号煤矿劳模创新工作室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2014年,曲志欣带领综采三队出色地完成了国产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成套装备工业试验任务,取得科技成果11项,获得国家专利6项,圆了煤矿工人在地面智能化采煤的梦想。

“我和我的家人以及许许多多的煤矿家庭一样,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矿山不再有危险,不再有矿难,煤矿工人可以不下井就能采煤,我很幸运,能亲眼看到并且亲自实现。”曲志欣说。

“创新不神秘、创新在身边”。职工在改革创新的氛围中,也积极发挥聪明才智助力企业发展。仅今年上半年,黄陵矿业公司就申报专利63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小创新、小成果更是达到了500多项。

在改革中奋起,在拼搏中收获,以黄陵矿业公司为代表的陕西煤炭工业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歇。陕西煤炭工业一直坚持将创新作为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努力探索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后劲更足的发展新路。

从“黑色”走向“绿色”实现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

与改革开放同步,陕西煤炭工业也经历了从充填开采、煤炭加工洗选、资源综合利用起步,再到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矿区生态治理的过程,并走出了一条矿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发展路子,为我国煤炭安全绿色生产和清洁高效利用积极探索经验。

10年前,黄陵矿业公司每年需要征用200多亩土地用于固体废弃物排放,矸石自燃、煤灰水污染生态环境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发展。如今,黄陵矿业公司生产的原煤进入洗煤厂洗选,实现动力煤的洁净生产;筛分出的中煤、煤泥、煤矸石运到配套的电厂用来发电;电厂排出的粉煤灰、炉渣作为砖厂、水泥厂的原料。各个生产单位首尾相接,环环紧扣,上一个生产单位产生的废料正好是下一个生产单位的原料,实现固体废弃物“吃干榨尽”,黄陵矿业公司走出了一条“采面不见人、产煤不见煤、矸石不排放、废水全利用”的低碳发展道路。

走进冬日暖阳照耀下的黄陵矿业公司,一座座灰白相间的高楼,绿色生态的花园式社区……黑色煤炭绿色开采,昔日粉尘飞扬的厂区已变身为空气清新怡人的绿色生态新区。而这也正是陕西煤炭环境治理的一个缩影。无论现在还是未来,“绿色”已成为陕西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坚持发展与生态同步规划、为煤炭工业改革探新路、争做陕西能源革命排头兵,陕西煤炭工业因改革开放而兴,成为中国煤炭工业改革开放和陕西国企转型发展的时代缩影和成功典范。

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历史轻轻画下一个句点,与一个又一个奇迹挥别,把一个又一个希望播撒在田野,陕西煤炭工业将再次搭乘改革开放的快车,推动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为陕西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煤矿工人眼中的电力发展40年 本报记者郭军通讯员陈婷婷

煤从空中走、电从远方来。未来,落地、过境榆林的4条特高压线路将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走廊”。这些特高压线路全部投运后,将实现每年就地转化原煤11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980万吨、二氧化硫5.1万吨,向华东、华北等地区输送电量突破1000亿千瓦时。

1970年春天,神木县(现神木市)大柳塔镇21岁的高贵林挑起了生活重担。他扛起?头、啃着麦麸窝头,在妻子不舍的目光中来到离家不远的小煤矿。

说是小煤矿,就是一个简单的煤场。用火药把煤炸开后,人工挖、平车推,挖煤就是个力气活。开采煤矿最担心的是积水问题,积水多不但影响开采速度还会对矿工人身安全造成威胁。那时都是用桶舀水,不光费劲还耗时,遇到下大暴雨就得停工,停工就意味着少赚钱。

后来,大柳塔镇建设了三条10千伏线路,被当地人称为“老三线”,分别是活鸡兔线路、石岩塔线路和野猫湾线路。这3条线路满足了当时大柳塔镇矿区生产和居民基本生活用电需求。矿区用电水泵“舀”积水后,用老高的话说,就算洪水来了都能保证日常的开采量。

再后来的日子,电力的迅猛发展更刷新了老高的认识。

1991年,华能店塔电厂建成,煤矿开启了全面用电时代。电厂建成后,煤炭综合机械化开采设备大量使用,煤炭开采效率显著提升,作业环境改善不少。

“以前矿井上面,都是人力装卸煤炭,后来换成了装载机,煤炭开采、运输效率大幅提升。”在老高的记忆里,没用电的时候煤场到处都能看到煤,散、乱、差,没有规范性可言,用上电之后,抽水、换气、采煤、运煤、煤分类、装煤形成一条现代化机械生产线,煤场再也见不到堆成山的煤。

不过,那个时候用电也有局限,计划供应、拉闸限电是那个年代用电的“特色”。一直到1999年,榆林首个330千伏“一站一线”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2000年第二座330千伏榆神变电站投运,才逐步缓解了榆林的限电形势。直到2005年,榆林终于彻底告别限电历史。

如今煤矿供电早已实现了双回路、双电源供电,真正做到了煤矿生产不停电的供电保障。老高说,从“没电”到“限电”,再到如今的“电可靠”,发展越来越快了。

2009年,60岁的高贵林依依不舍地脱下工装,离开干了一辈子的矿区。

退休后的高贵林,晚年生活过得十分惬意。一次高贵林陪孙子画画。孙子把天空涂成了灰色,公路上画满了载煤的大货车。这让他陷入了沉思。2015年7月的一天,高贵林带着孙子去附近山上游玩,发现多了许多高高的电塔。“这一定就是同事们念叨的特高压。听说榆横—潍坊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已经开工了。还要建陕西榆能横山电厂、陕能赵石畔电厂两座大型火电站。”高贵林说。

高贵林指着远处高高的铁塔对孙子说:“孩子,这就是运煤炭的空中走廊,以后拉煤的货车会越来越少,煤炭会变成电能随着这些铁塔银线输送到远方。”

回家后,老高还专门上网查了资料:发展特高压电网,以输电替代输煤,对送电端而言,建设大型的火力发电站将有效提升煤炭综合开采和转化电能效率,降低当地空气污染;对受电端来说,减少当地火力发电,从远方接受清洁电,是治霾的重要举措。

去年,榆横—潍坊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今年,陕能赵石畔电厂和陕西榆能横山电厂陆续投产。“最明显的改变就是干净了,交通也没有以前那么堵了。”生在煤海、长在煤海,已花甲之年的高贵林在亲历巨变后感慨道,“电力发展让我们全家人的日子变得越来越舒坦,如今,电力的发展也让家乡的天更蓝了。”

新闻推荐

此物只应江南有 如今陕北寻常见 黄陵县发展大闸蟹小龙虾养殖散记

●田庄镇安沟村党支部书记刘锋刚展示收获满满的虾笼?常延东摄本报记者叶四青通讯员白冰王超“前段时间和县城一家...

黄陵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黄陵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