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土地“活”起来 钱袋鼓起来 ——黄陵县以“三变”改革助推脱贫攻坚

延安日报 2017-12-09 03:49 大字

本报记者 刘小艳

近年来,黄陵县将农村“三变”改革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助推脱贫攻坚,为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脱贫攻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土地流转资源变资产

“流转费加上劳务费,一年算下来,能收入1万多块钱呢!今年薰衣草的长势特别好,照这种势头,我们的收入还会提高。现在,大伙儿都觉得日子是越过越美了。”在黄陵县店头镇腰坪社区结子沟村,60多岁的村民陈少荣高兴地告诉记者。

以前,陈少荣一直种着10多亩的玉米,一年下来收入也就4000多元。农闲时间,他就出门打工。由于年龄偏大很难找到活儿干,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自从村上土地流转后,他的日子是越过越好。

为进一步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黄陵县坚持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深化农村改革,全力推进“三权分置”。截至目前,全县农村土地确权颁证17200户,确权面积19.18万亩,流转土地4万多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21.2%,有力地推进了全县农村土地资源变股权,也为广大农民吃了个“定心丸”。

除了店头镇腰坪社区打造2000亩的公路沿线十里花海、万亩薰衣草庄园项目外,店头镇建庄村和双龙镇杜洛尾村的2120亩油牡丹种植基地,田庄镇慈乌河流域的564.6亩慈乌河黄帝内经中医文化谷等项目,已经带动全县1125户农民的5600亩土地变成了能赚钱的股权,每亩土地每年能拿到流转费500元,同时,农民在基地、薰衣草庄园、文化谷务工,每人每年务工收入达到1.4万元,较往年单纯种玉米,户均增收1.16万元。发挥资金效益资金变股金

今年以来,黄陵县把脱贫攻坚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推出了一系列产业发展新模式、新方法。探索以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产业发展资金、小额信贷、村集体经济收入等资金变股金的有效方法。

这一方法在光伏产业的发展上,效果尤为突出。

黄陵县田庄镇安沟村属于洛河流域一个典型的贫困村,2016年,村上抓住帮扶机遇,投资51万元发展光伏发电项目,为17户贫困户在村西北部的台硷地建设光伏发电站一座,户均年收入增加了5000元到7000元。在安沟村的示范带动下,韩庄村也成立了专门的光伏发电合作社,利用村里的闲置土地发展起光伏项目。

村党支部委员曹东锋说:“贫困户只需以个人名义贷款入股即可,然后售电收入由合作社分配,一部分用来分期还银行贷款,另一部给社员分红,每年可得1500元的保底分红,十年之后所得的发电收入全部由贫困户所得。”

目前,全县共有917户发展或计划发展光伏产业,其中贫困户751户;村民自建343户、集中统一建站26座,带动农户574户。在集中建站过程中,镇村指导农户每户按5KW的建设规模,采取自筹或小额贷款,将资金注入到合作社作为股金,仅此一项917户农民22年可增收3163.65万元,有效地实现了资金变股金。

引导村民参股农民变股东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发展和壮大村集体经济一直是困扰农村工作的短板。针对这种现状,黄陵县积极引导鼓励群众参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索洛湾村辖2个村民小组,共116户435口人。多年来,该村党支部紧抓黄陵矿业2号矿和黄陵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发展机遇,大胆尝试,推进“三变”改革,由全体村民入股,先后建起了粮食加工厂、村办停车场、现代化洗车场、运输公司等村级集体经济实体,发展了餐饮街区、沮河漂流、峡谷寨探秘等配套产业,解决了村集体产业转型和群众持续增收问题。

村集体经济好了,村民的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和有线电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费用全部由集体统一供应和缴纳,村民每人每年能从村集体享受分红福利8000元以上,2016年底该村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8万元,村民成了名副其实的股东。

索罗村只是农村“三变”改革的一个缩影。当前,在黄陵县广袤的农村大地,“三变”改革的步伐逐渐加快,脱贫攻坚也正在蹄急步稳地进行着。

新闻推荐

王益区为城市打造基层党建“样板”

“咱们社区智慧党建平台建设用了多长时间?”“辖区群众拿身份证到社区就能把水、电、气的费用交了?”“你们为群众提供这么多的服务,社区工作人员能忙过来吗?”“这个服务群众的办事流程好得很,让我用...

黄陵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陵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