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关于领导干部包扶低收入村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朱小虎
近年来,黄陵县委、县政府强力实施“煤油化工强县、特色产业富民、文化旅游带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受自然条件制约,长期居住在洛河、沮河、强河流域以及子午岭山脉一带3.8万群众仍处于低收入状态。2012年,黄陵县在册登记的250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2921户1.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1.5%。同年3月,延安市委、市政府发出了千名领导干部包扶低收入村的“动员令”。黄陵县迅速组织97名领导干部、百个部门单位、千名党员干部、组成包扶团队,进驻97个低收入村,倾情于民、倾力于心、致力于行,开展“一对一”包扶工作。
近期,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与县包扶办负责同志先后深入8个乡镇30个低收入村200多户低收入家庭,调查了解包扶低收入村工作。从调研情况看,两年来,97个低收入村累计投入各类包扶资金3亿元,实施项目983个,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包扶前的4000元增加到5840元,年均增长17%以上,910户3119口低收入群众基本实现了稳定脱贫的目标。
回顾总结包扶工作,主要采取六项措
施:
谋长远、圆“富村梦”。包扶工作启动之初,主抓三项工作:一是理思路。包扶前,97个低收入村中,仅有13个村发展思路明确,川道和城郊的多数低收入村,缺乏科学的发展思路。为此,各包扶领导和包扶团队沉下心、俯下身,深入走访调研,建立户情一览表,剖析贫困原因,理清包扶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县委、县政府在科学分析、综合研判的基础上,围绕统筹城乡发展主线,提出了“规划科学引领、产业提质增效、设施集中配套、实施梯次推进”的包扶工作总体思路,明确了“产业开发、设施配套、移民搬迁、技能培训、公共服务、组织建设”六大任务,突出治穷、治散、治愚、治弱“四个重点”,细化了“六有三化一提升”总体目标,即:产业有标准、设施有配套、生活有保障、娱乐有场所、组织有阵地、移民有安置,巷道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提升。二是绘蓝图。97名包扶领导坚持驻村调研、吃透情况、制定规划,结合省委“三问三解”、县委“百个支部联百村、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依据全县统筹城乡发展总规划,产业布局总规划,低收入村分布区域、发展现状、资源类型,按照现代果业支撑型、种养三产复合型、城镇社区依托型、企业园区带动型、移民搬迁安置型五种类型,因地制宜制定包扶规划。每个低收入村都形成了一个调研报告,签订一份目标责任书,制定一个五年包扶规划。三是定计划。各村在制定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年度计划,将脱贫人口、农民收入、技术培训等硬指标,落实到具体的包扶项目上。同时,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制度和贫困人口专项扶持资金政策,推行了“4385”分户帮扶工作机制。坚持干部到户、计划到户、台账到户、扶持到人“四到”原则,实行精准化、菜单化、覆盖化“三化”帮扶,做到扶志、扶业、扶学、扶残、扶病、扶居、扶老、扶困八方面的具体帮扶,使群众在收
入、住房、教育、医疗、养老五方面得到全面保障。全县千名干部“一对一”帮扶2921户1.5万低收入群众,为每户制定详细的帮扶工作计划,签订了双向帮扶工作承诺书,建立了动态工作台账,做到了户户有人帮扶。
——强产业鼓“钱袋子”。各级包扶领导干部将帮助群众增收作为首要任务。一是扶强扶弱扶信心。扶持产业强户大户,发挥示范作用。桥山镇吴家塬村创新土地流转方式,采取“返租倒包”的方法,组织农民将土地按照每亩700元的价格租给企业大户,企业大户引进300亩中药材种植项目,返过来以80元-100元/人/天的工价让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为企业“打工”,群众算了一笔账:该项目每年可为农民带来租地收入19.8万元,新增劳务收入8万元,人均可增收2599元。扶持产业弱户小户,共同脱贫致富。桥山镇聂洼村顺应群众呼声,依托地处城郊优势,多方争取扶贫产业到户资金,帮助10户群众发展玉米种植、庭院养殖、运输物流、三产商贸等产业,通过两年的帮扶,已全部脱贫致富。扶信心、扶自愿。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以渔。棚栽业是上翟庄村确定的新兴致富产业,为解决菜农技术缺乏问题,该村包扶农艺师和技术员多次进行蔬菜栽植、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点现场讲解、示范,详细解答菜农的疑虑问题。两年来,全县累计举办果业、蔬菜、畜牧、三产等各类实用技术培训2.2万人次,资助贫困大学生151人,劳务输出5600人次。二是“一加一带一联合”。为了建立起长效产业发展模式,按照“园区化、标准化、组织化、品牌化”的发展思路,推行了“公司加农户、大户带小户、合作联社员”的“一加一带一联合”产业发展模式。荣华富洋公司是陕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该项目采取“公司加农户”运作模式,与周边5000余种植户签订合作协议,同时吸纳季节性用工量2千余人次,年均带动项目区农民增收1000余元;阿党镇唐呼村果业大户刘双奎带领本村和周边果农管园子、存果子、跑路子、挣票子。隆坊镇星星沟村争取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实施了510亩循环生态苹果产业示范园建设,发展果业合作社1个,新建果库1座,购置割草机15台,吸纳会员168户,辐射带动周边4个村发展现代苹果产业。
——办实事解“燃眉急”。群众利益无小事。在包扶工作中,各级包扶领导干部围绕水电路汛房、山水林田村等群众亟需解决,又无力解决的大事,围绕群众吃住行、文教卫等实事、具体事,千方百计协调办理,解群众的燃眉之急。一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两年来,全县低收入村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3亿元,实施项目341个。完成移民搬迁4个村组563户2000人,维修改造人畜饮水设施39个,铺设饮水管网55公里,硬化通村公路、生产道路、村内巷道291.2公里,配套修砌排水渠199公里,危房危窑改造370多户,农电网改造29.88公里,安装路灯70多盏,绿化2.7万平方米,环境整治230处。村庄绿化、亮化、净化率分别达到60%、70%、80%,低收入村基础设施条件和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二是心系群众办实事。包扶干部围绕与群众切身相关的吃、住、行等基本生活及文化、教育、医疗、住房和养老等公共服务需求,下功夫、办实事。累计建成村
级文化休闲广场22个,配套健身器材228套,组织劳务输出6723人次,农家书屋、村级卫生室、人民调解室、便民服务室、警务室等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均达90%以上,农村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群众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零负担”。三是访贫问苦办小事。桥山镇上翟庄村村民白粉霞一直身受腰椎疾病困扰,行动不便,由于贫困,一直未诊断医治。包扶团队帮助白粉霞赴西京医院检查诊治,并为其争取2000元的困难救济金。白粉霞激动地说:“感谢你们,我今后要好好锻炼身体,过好日子”。据统计,全县广大包扶党员干部共为困难群众办理就医看病、子女上学、农资代购、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年节慰问等具体事项万余件,提供资金支持190余万元。
——解难题建“和谐村”。牵牛要牵牛鼻子,办事要找“窍门子”。针对部分低收入村发展停滞不前,赌博迷信成风,家族势力干扰,上访缠访闹事,村风不正、人心涣散等突出矛盾问题,我们积极开展“百人访千家、党员走万户”矛盾大排查活动,建立了市、县、镇、村包扶团“四位一体”的矛盾调处、社会维稳、突出事件协调机制。广大干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号准脉搏,对症“开方”,使许多长期未解决的矛盾迎刃而解。阿党镇丁村针对群众反映的班子软弱、机井承包、果园承包、土地纠纷等问题,抓住村级换届机遇,采取整建班子、法律调解等多种手段,一举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使村风迅速扭转。隆坊镇星星沟村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多年未划分庄基地问题,组织住建、国土等相关站所统一规划,统一回填地基,统一建设新居,解决了13户村民燃眉之急。两年来,各级包扶干部累计调处矛盾纠纷186件次,解决群众利益诉求60余件,受到了群众交口称赞,保障了低收入村逐步和谐稳定、人心思变、人心思富。
——打基础强“精神魂”。协助、配合乡镇党委、政府搞好村党支部、村委会、监委会以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建设,是包扶领导的重要责任。一强班子。联抓隆坊镇星星沟村的县地税局党支部多方筹集资金,为该村建成了全市一流的党员活动室,建立了村级人民调解室、警务室、图书阅览室、便民服务站、综治工作站。并先后两次组织村组干部考察学习,增强了村级班子的团队意识和凝聚力、战斗力及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两年来,97个低收入村已全部建立村级“三委会”班子和工会、妇女之家、共青团等群团组织,9个“升级晋档”四类村全部晋升到三类村以上,97个低收入村整体晋位达标率为90%。二带队伍。村级干部队伍除了“三委会”,还有“三支队伍”(带工资队伍、产业户队伍、低收入户队伍)和“六大员”(防火员、防雹员、计生员、信息员、无职党员以及大学生村干部)。各包扶团按照县上的有关政策、制度,全面落实了绩效工资制、离任干部补贴制、困难党员慰问制,深入推进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承诺制、党员培训等长效机制,坚持用“薪”管理,用心服务,为广大农村党员提供施展才干、发挥作用的“舞台”,使广大党员干部“有职有责、有岗有位、有位有为”。充分激发了党员干部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三转作风。如何转变农村干部作
风,重塑基层干部形象,针对这一问题,我县田庄镇田庄街包扶团在包扶工作中总结创新了“一定二领三促四评”(定目标,领任务,促落实,评实效)工作机制,依照年度工作定目标,村干部逐人落实工作任务;通过县级包扶领导、乡镇包村领导、部门联包领导三级联动促落实;项目资金支持促落实,跟踪检查督导促落实。实行领导点评,季度联评,民主测评,表彰比评,定期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受到群众公正评价。这一机制在全县包扶工作中提倡推广后,明显转变了干部的作风及形象。
——大练兵补“干部钙”。为进一步夯实包扶责任,我县在市上确定的97名包扶责任领导干部的基础上,创新推行了“1122”(每个低收入村由1名包扶领导,1个县级部门单位党组织,2名部门下派干部,2名乡镇驻村干部组成包扶团队)单村包扶工作模式。同时,每村确定了1名群众信息员,责任领导“包”、部门互动“联”、机关干部“帮”、镇村干部“抓”,分级分层夯责任,压担子、促落实、“补钙片”。一是部门干部看“实不实”。包扶责任领导人手一本“包扶日志”,明确填写要求,到村次数、具体时间、同行人员、走访农户数量、解决问题情况等硬指标。两年来,97名包扶干部累计进村到岗2235人次,记写工作日志3000余篇,县级部门参扶干部人均驻村每年不少于200天。特别是在抗击2013年7月份历史罕见强降雨过程中,广大包扶领导干部及县上参扶干部及时进驻包扶村,与广大群众风雨同舟,昼夜奋战防汛一线、救灾一线、灾后重建一线。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激动地说:“这样实打实的工作,多少年来是头一回见”。二是乡镇干部看“会不会”。乡镇干部被称为“万金油”、“千斤顶”、“稳压器”,全县97个包扶团队中,乡镇干部占到40%,在包扶团队中起着联系上下,协调左右的重要作用。乡镇干部工作的办法多不多、点子稠不稠、协调灵不灵,直接关系到工作落得实不实。桥山镇在全镇参扶干部中开展了以进村组、进家户、进田间,班子状况清、党员状况清、经济状况清、产业状况清、存在问题清、发展思路清,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为增收服务的“三进六清三服务”活动,坚持务实管用,分门别类挂号,设定目标时限,摸实情、办实事、真帮扶,全力解决群众的急事、难事、当紧事,确保活动问到“根子上”,议到“点子上”,做到群众的“心坎上”。三是村组干部看“能不能”。隆坊镇冯家河村一直是一个落后闭塞的川道小村子,没产业、没设施、没信息、没技术,群众闲着没收入。包扶工作开展后,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上干部一合计,几个干部采取“五户联保”形式,发展垂钓休闲渔业养殖25亩,建设标准化肉牛基地1座,大型养鸡场1个,带动贫困户发展“农家乐”1个,日均接待量20人次以上。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疗效”后,争相发展致富产业,如今的冯家河已经成为集养殖、垂钓、观光、餐饮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新农村。说一万句不如干一件事,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是群众对村干部最朴实的要求。实践证明,通过包扶工作提升了干部的能力、号召力和凝聚力,补上了联系服务群众的“钙片”,切实践行了“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路线。(作者:黄陵县政府副县长)
新闻推荐
本报讯(白冰)“咱们县城车流量大,我一直很担心小孩上学、回家路上安全问题,现在了解到政府将在全县开展交通安全治理,我的心一下塌实了许多。”端午节前,家住黄陵县城北街附近的刘云龙走进县政府听完有...
黄陵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陵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