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寺湾镇张家沟村***调查 ——延安新区管委会***工作纪实
扶贫干部到贫困户家中走访贫困户养殖猪后,有了稳定的收入。
时下,***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作为革命老区的延安,扶贫工作进行得怎么样呢?6月23日,本报记者以甘泉县下寺湾镇为重点展开了一番调查。在该镇贫困人口最多的张家沟村,记者发现,这里的扶贫工作进行得有声有色。
基本村情
贫困人口全镇第一
“张家沟村是全镇贫困人口最多的一个村。该村脱不了贫,我们的扶贫工作就落后了。”6月23日上午,记者来到下寺湾镇了解情况时,该镇党委书记白延生笑着说。
从白延生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张家沟村是延安市新区管委会包扶的村子,该村位于下寺湾镇以北4公里以外的拐沟中。村子于2016年由原锁崖窑村撤并至张家沟村,全村目前辖石畔、崖窑底、锁崖窑、张家沟、杨崖窑五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178户808人,2017年在册建档立卡贫困户58户159人,识别后建档立卡贫困户54户145人,其中2017年贫困户25户63人,已脱贫户29户82人。低保户22户50人,残疾33人,五保户2人。总耕地面积10431.2亩,其中川台地面积915.4亩,山地9515.8亩(已退耕6066.7亩)。农民经济收入以养殖业(鸡、猪、牛、羊)、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要收入。
“新区管委会是从2015年开始包扶这个村子的贫困户的,两年多来,在他们的大力扶持下,帮扶对象的日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带你们到村子里去看看,看变化有多大!”在白延生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张家沟村了解情况。
村民
“帮扶后,第二年就摆脱了困境”
“管委会帮扶我家后,第二年我就摆脱了困境。没有他们的帮扶,给我资金和项目,我家的穷日子还不知道要过到啥时候。”今年64岁的戴自珍说,2015年以前,他们家除过种地,没有任何经济收入。为了给孩子结婚,全家欠了20多万元的债务。2015年春天,延安新区管委会包扶她家后,最先从养殖业开始,出钱为她家买了60头猪娃。“当年就把债还了一多半。60头猪出栏后,一头猪能卖2000多元钱。”戴自珍说,除过养猪,在新区管委会的帮扶下,她家还养了50只鸡,光土鸡蛋一项,一个季度就能收入3000多元。另外还有2个大棚,一个大棚的收入也在一万元左右。
“今年下来,我家就彻底脱贫了,日子越过越好。我真的很感谢新区管委会,他们让我家翻了身。”戴自珍说,对往后的日子,全家人都充满了信心。
“我们都有病,媳妇连床都下不来。延安新区管委会主任贾珉亮结对帮扶我们家后,现在啥都好了。”今年72岁的景致宏说,因为生病,他没办法从事重体力劳动,爱人也常年卧床不起,家里穷得叮当响。2015年延安新区管委会精准到户扶贫后,根据他们家的实际情况,先从看病入手,出钱买药,然后又给他们家50只鸡娃饲养。通过2年多的帮扶,他的病好了,原本卧床不起的妻子,现在也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了。
新区管委会
“老乡脱贫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那是新区管委会派下来的扶贫干部,他天天都在这个村子里忙着。”在该村村委会院内,白延生指着一名小伙对记者说,对方就是该村帮扶的第一书记刘峰。
谈起新区管委会在该村的扶贫工作,这个精干又有些腼腆的小伙子说:“扶贫是我们单位的重点工作之一,单位派我来这里搞扶贫工作,我就要对得起领导的信任。老乡脱贫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刘峰详细向记者介绍了帮扶情况。从他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自开展***工作以来,延安新区管委会包扶团队的领导干部始终坚持定期开展入户走访活动,深入困难群众、老党员、残疾人五保户家中了解他们的困难和意愿。多次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掌握群众关心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责任,明确工作时限,实现结对帮扶工作常态化、制度化。2016年锁崖窑村撤并至张家沟村后,延安新区管委会包扶团队及时调整包扶方案和计划,始终坚持从村容村貌整治、幸福小院建设、产业扶持及健康扶贫“四位一体”的扶贫模式狠抓落实,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生产、生活质量。
“我们先从村容村貌入手,让大环境先能跟上时代。”刘峰介绍,针对破旧杂乱的农户庭院和坑坑洼洼的村庄道路,新区管委会多方筹措资金,把解决村容村貌,提升群众致富信心作为首要任务来抓。一是对原锁崖窑村***对象25户及整村推进62户群众共290孔窑房进行统一改造。二是对村内主巷道进行水泥硬化,硬化主巷道长约3公里,宽4.5米;入户巷道进行砖铺硬化,硬化入户道路长约5公里,宽3.5米,彻底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三是在村庄道路沿线实施绿化工程,栽植新疆杨490棵、金丝柳530棵、云杉200棵、桃树及杏树420棵,如今绿树成荫,实现了村庄美化、净化。四是在村内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组织党员群众清理公路沿线、村内巷道、房前屋后垃圾,并购买137个100L的活动垃圾桶,确保每户一个,人居环境面貌得到了明显提升。
具体行动
幸福小院建设温暖民心
从刘峰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通过走访、调研,针对全村土窑居住群众和空巢老人的情况,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为了落实困难群众安全住房的问题,在锁崖窑村民小组和崖窑底村民小组各建设幸福小院一处。两处幸福小院共计建成平房24间,幸福小院配套建设了小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目前已安置全村土窑户及空巢老人14户26人。54岁的高秀娥从简易房子搬到了幸福小院,为了解决她的日常生活,在新区管委会的扶持下,办了便民商店,并养殖了50只蛋鸡,有了稳定的收入。村上的高龄老人薛凤英和身有残疾的儿子张树明从土窑洞搬进了幸福小院生活后,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她的身体也好了许多,每天都坚持在小广场进行锻炼,儿子张树明身残志坚,也坚持打零工,供养老母亲。
记者还了解到,新区管委会包扶团队在充分了解村情民意的基础上,结合市场的需求,确定了围绕“菜、畜、果”及特色致富产业,按照“一户一法”的扶贫方略,全面覆盖,不留死角,确保“户户有产业,家家有收入”。
两年多来,他们通过养殖产业助脱贫、弓棚产业助脱贫、特色产业助脱贫等方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帮助贫困户脱贫。在产业养殖方面,筹措150万元资金,在石畔村民小组芊掌沟,为村民建起了千头规模的养猪小区1个,引导养殖户走“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小区配套建成彩钢顶猪舍9间及工作房、饲料房、防疫房12间,并完善水电路等设施。贫困户叶炳成一家6口人,父母常年患病,两个女儿都在上学,生活十分困难,在包扶团队、镇政府和村队干部的共同努力下,为他担保贴息贷款20万元,发展养猪产业。他本人也十分努力,开始养殖4棚猪,320余只,第一年就实现盈利35万元。还有村上贫困户高成荣,生活也十分困难,借着养猪小区的东风,发展1棚猪,第一年实现盈利13万元,还掉贷款还挣到8万元,实现了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在弓棚产业助脱贫方面,筹措30万元资金,在锁崖窑村民小组建设大弓棚蔬菜基地一处,建成弓棚10棚,引导群众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全部种植西瓜和小瓜,棚均收入达4000元以上,提高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能力。57岁的贫困户任云,供两个女儿念书,经济负担很重,通过帮扶种1个弓棚的小瓜,有稳定的收入,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随着甘泉雨岔大峡谷旅游的持续升温,新区管委会包扶团队计划全面扶持有条件的贫困户兴办农家乐,拓宽脱贫致富的渠道。56岁的贫困户曹仲林就是村内涌现出的致富典型,虽然他家中有6口人,但没什么产业,生活一直很困难。发展养猪小区他积极报名,通过养猪,第一年就收入了9万元;发展弓棚产业他又种了两棚小瓜,第一年收入了8000多元;如今又是第一个兴办农家乐的贫困家庭,利用他家就在村庄主干道边上的优势,他收拾出6孔窑洞和三间平房,为到峡谷旅游的游客提供农家饭和窑洞住宿,每天的收益都很可观。有了曹仲林的带头,村内其他几户也在积极筹办农家乐。文/图记者雷鸣
新闻推荐
日前,市纪委对5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进行公开曝光。这5起问题是:甘泉县市容监察大队队长张泽斌违规为女儿大操大办婚礼问题。2017年2月3日,张泽斌在办理女儿婚宴事宜中报备了20桌,实际待客36桌...
甘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