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水文化耀古今 ——甘泉县加强文化工作侧记
甘泉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灿烂的历史文明,拥有以陕北说书、“甘泉莲花灯”为主的民间文化;以美水泉、秦直道为主的历史文化;以豆腐干、美水酒为主的饮食文化;以劳山战役、红军会师地为主的红色文化,这四大文化构成了甘泉文化发展繁荣的独特资源优势。以此为基础,今年以来,甘泉县拉开了文化工作的重头戏。
领导重视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领导重视,为甘泉县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为了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5月23日专门召开了文艺座谈会,该县县委书记任小林参加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并邀请到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张晓兵、延安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王延雄、延安山丹丹文化艺术公司经理曹军民、延安青年学者吉胜利等知名文化人士为甘泉文化建设把脉。近年来,甘泉县委和政府部门把文化建设摆上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深入研究了意识形态和宣传文化工作新情况新特点,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建设,切实把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理论水平高、熟悉文化工作、善于驾驭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局面的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县委宣传部门参与到县级管理的宣传思想文化单位领导干部的考察、任用和管理中。同时,重视加强文化领域干部培训,全面提升文化干部队伍素质能力。制定文化改革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更是县委政府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表现。如今,该县努力建立健全文化投入稳定
增长机制,规定县财政每年新增财力中用于文化建设的资金比例不低于2%,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同时将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确保宣传文化工作经费逐年增加。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力度,让城乡群众广泛享有优惠或免费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并建立项目补贴、政府采购、以奖代补、基金制等多种投入方式,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投入机制。在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的基础上,该县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成立由党政“一把手”牵头,分管领导负责,有关部门参与的加强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县级领导联系重大文化项目制度,督办建设进展,协调解决建设中的问题。
思路明确 为文化建设寻找前进方向
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该县第二十次党代会后,该县紧紧围绕以“民间文化、历史文化、饮食文化、红色文化”为内容的四大特色文化,确定了今后文化事业的总体发展思路:加快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挖掘、整理、传承传统文化,创新现代文化,打造以陕北说书、甘泉莲花灯为主的民间文化;以美水泉、秦直道、南老山为主的历史文化;以豆腐干、美水酒为主的饮食文化;以劳山战役、中央红军与陕北
红军会师地为主的红色文化的四大文化。同时,推动建设一批文化产业项目,把生态休闲旅游作为优势产业来培育,按照“红色旅游在延安、生态休闲到甘泉”的发展思路,发挥甘泉独特的文化优势、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资源优势,以“美水、美食、美酒、美景”文化为主题,把甘泉打造成延安休闲旅游服务园区。以美水文化和绿色生态为基调,打造江南水乡风格,依托廷安中心市区,把劳山川建设为娱乐休闲度假区;依托劳山国家森林公园,把东沟川建设为生态观光旅游区;依托甘泉历史文化,将“甘泉八景”尽快纳入延安旅游线路,提高甘泉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措施得力 灿烂文化普照美水之乡
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保护中,该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挖掘、搜集、整理县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成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9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3个,确定了以美水泉、秦直道、劳山森林公园、雪地会师地、香林寺、白鹿寺、湫沿山周恩来遇险处、石门雄关等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为“甘泉八景”,不断加大策划、包装和开发、推介力度,力争使这些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的景点早日成为延安旅游的重要组成
部分,集中彰显甘泉的文化特色,把文化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此外,该县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一品一艺”:“甘泉莲花灯”和甘泉书画。其中甘泉书画近几年共有近百余幅作品在全国及省市获奖。目前全县已有40多人成为国家、省、市书协会员,有300多人的书画人才队伍。“甘泉莲花灯”从1998年挖掘整理以来,每年都作为代表性艺术形式参加全市春节文化展演活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和完善,已成为在全市有广泛影响,深受群众欢迎的艺术表演形式,已经是甘泉县的一个文化品牌。近年来,凡是市、县举办的重大文化活动,“甘泉莲花灯”都作为代表作品参演。同时,该县县委、县政府还提出了建设“一乡一特”及“特色文化村”,初步确定以石门乡的“傩鼓”及“花鼓”和桥镇乡的“陕北说书”、下寺湾镇的“舞狮子”和“大秧歌”、道镇的“书画”、劳山的“社火”、“转九曲”、城关镇的“唢呐”等为基础的特色文化定位。
在该县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甘泉的艺术作品创作也是高潮不断,由郑天祥创作的长篇小说《美水传奇》,庞爱莲创作的散文集《年影儿》,李全文创作的诗集《面河而歌》等一大批书籍先后出版发行;由上官永祥等创作的《送化肥》、《足浴》分别在延安市首届农民艺术节中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由卫引龙创作的歌曲《正气
换民心》、《千年美水养正气》等歌曲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早在2009年“五·一”文艺晚会和延安市第四届小戏调演中推出了一批独具该县美水文化的文艺精品,其中有反映美水泉故事的陕北说书剧《美水县令》,有再现当年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该县道镇象鼻子湾会师盛况的情景歌舞剧《雪地会师》,有展现金戈铁马秦始皇雄风的歌舞《秦直道》,有体现该县传统艺术奇葩的舞蹈《甘泉莲花灯》,有表现似水流年美丽无比小江南甘泉的歌舞《我们甘泉好地方》,这些作品把该县浓厚的历史文化,激荡的红色文化,丰富的黄土风情文化和特色鲜明的美水文化及火热的现实生活,形象生动地展现到了观众面前,集中展示了甘泉近年来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新成就。2010年甘泉县委县政府与延安电视台、延安山丹丹文化公司联合拍摄了20集延安方言连续剧《美水人家》,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描绘了“美水之乡”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该剧于2011年“五一”前后在延安电视台、甘泉电视台播出,得到了延安及甘泉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赞誉。为了让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文化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文化创新热情得到充分激发,文化创业实践得到充分推进。为此,该县将文化惠民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现已完成了4个乡镇2个中心社区的综合文化站建设。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有综合办
公楼及小型活动广场,各乡镇综合文化站总投资达到950余万元。同时,县图书馆建成了面积400㎡的阅览室,图书藏有量达到4万册,征订各类报刊杂志65种,年均接待读者10000余人次,办理图书借阅20000多册。县文化馆充分发挥其群众文化活动的主力军作用,积极开展琴、棋、书、画等各类业余兴趣班10余个,同时采取分片包干的方法对城区每个人员集中场所进行群众文化指导。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办了20余个青少年兴趣班,成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有力阵地,青少年的乐园。为方便居民休闲、娱乐、健体,该县还修建了中心广场、美水广场以及投资5000余万元建成的全县最大的体育活动中心,极大地便利了城乡群众的娱乐与健身;如今,为了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给全县举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和全民休闲健身提供一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场所,该县将投资236万元对甘泉县中心广场舞台进行改造,目前,该县中心广场舞台正在进行改造。为了活跃农村文化生活,该县还为56个行政村配备了村组文化活动设备,秧歌服装3600余套,锣鼓150余个,其他乐器600余件,完成了37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101个行政村建成了农家书屋,建成了119个村文化室,成立了9支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每年在全县乡村放映电影1400多场次。同时,还完成了劳山乡、下寺湾镇、桥镇乡、城关镇、道镇5个乡镇的基层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任务。目前,电子阅览室安装电脑50台,共接待阅览人数13000人次。
美水润沃土,甘泉谱华章。展望“十二五”,甘泉正由文化资源大县向文化强县迈进,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五彩奇葩必将绽放在美丽的美水之乡。D⑧
白延香
新闻推荐
本报讯(张波)今年以来,甘泉县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稳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通过拓宽引资渠道、搭建融资平台等措施,使很多事关全县发展的重大项目落户甘泉,有力的推动了甘泉县...
甘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