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甘泉县退耕还林成效显著

延安日报 2012-01-16 20:58 大字

素有“美水之乡”之称的甘泉县,近年来,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因地制宜,在实现生态效益的同时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当地农村脱贫、农民增收、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对全县生态的恢复和发展及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甘泉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全县辖3镇5乡,117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8.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75万人,国土总面积2300平方公里。历史上该县是陕北地区主要的垦荒区,也是延安大生产运动的重点地区之一。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该县还仅是一个有5万多农业人口的小县,耕地面积60.9万亩,农村人均达到11.8亩。由于地处半干旱地区,年均降雨量仅为478.3毫米,加上长期的垦荒倒山头种地,使该县成为陕北水土流失重点县份之一。

至1999年以来,该县就坚持以生态环境建设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采取得力措施加快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步伐。在具体工作上,坚持“四个不动摇”的指导思想,即坚持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不动摇;坚持调整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不动摇;坚持以水兴农,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不动摇;坚持舍饲养畜,大力发展畜牧业不动摇。从2000年秋季起,按照“相对集中,连片治理,按流域推进”和“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原则,组织和动员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全面掀起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高潮。截至2010年底,累计完成国家下达退耕还林工程面积29.76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9.13万亩;配套荒山造林8.83万亩,封山育林1.8万亩,国家累计投资22503.5万元。退耕还林工程覆盖了全县3镇3乡116个

村委会,共涉及10718户47821名群众,全县农业人口人均受益达4706元。

为确保退耕还林工作能有效推进,该县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几套班子共同参与的退耕还林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全面负责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和成果巩固工作的安排部署、组织协调、督促指导、检查考核。层层夯实工作责任,制定出台了《关于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党政一把手退耕还林工作负总责的实施办法》等六个规范性文件,县政府每年年初都与乡镇签订退耕还林生产建设和产业开发目标责任书,将工作任务以硬指标量化分解,实行百分制考核,对年底有一项工作考核低于85分的乡镇,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其参与农村工作综合评比的资格。严格奖惩兑现,每年都要严格按照责任书的要求和县上出台的有关政策规定,抽调相关部门人员,对林业生产和产业开发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查和年终考核,实行重奖重罚。2001年以来,每年用于上述两项工作的奖励资金达80多万元。在工程建设中,该县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的原则,严格实行一张蓝图管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一鼓作气干到底、一把手负责到底的“四个一”工作机制,以小流域为单元,以两线(公路沿线、河流沿线)三点(县、乡、村所在地)为重点,坚持以户治理为主,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管护措施并重,连片治理,整体推进。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要求,对全县造林地块进行一次性规划,按小流域进行治理,分年度组织实施。一是抓好宣传教育。把宣传发动贯穿于实施林业工程的全过程,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大张旗鼓地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宣传了中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彻底打消了群众

的思想顾虑,为工程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定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并狠抓封山禁牧。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自由放牧对造林种草带来的危害,于2000年制定出台了《关于封山禁牧舍饲圈养的决定》,全部实行了封山禁牧、舍饲圈养。同时严把“四个关口”。即:严把作业设计关、种苗关、栽植关、验收关。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将计划任务和技术要求直接落实到山头地块,落实到小班,落实到农户。在种苗管理上,全面推行合同育苗。所有苗木都由林业部门统调统运,坚决禁止无“两证一签”的苗木上山。在栽植关上,突出生物措施,兼顾工程措施,引进推广了地膜覆盖、保水剂、生根粉、避鼠剂等实用造林新技术,确保了造林成活率。在工程验收上,严格实行村自查、乡复查、县核查的“三级验收”办法和村负责人、林业技术员、乡镇长、林业局长“四方签字”制度,对任何一个环节弄虚作假的都要追究其责任人的责任。与此同时严格政策兑现。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和“先补植,后检查,合格后再兑现”的程序,由林业、农业、财政、粮食、监察等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深入乡镇、逐村逐户进行核实,直接将补助钱粮兑现到户,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造林的积极性。

为了使山地大量退耕后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确保林业工程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该县针对实际,确立了“以菜为主,以畜为辅,菜畜富民”的发展思路,明确提出把蔬菜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首选产业,作为实现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决战产业,作为促进林业生产、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保障产业,通过在全县

开展“政策宣传到户、思路调整到户、产业实施到户、服务落实到户、增收体现到户”的五到户工程,引导广大干部纷纷进村入户,帮助农民建立致富产业。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该县以蔬菜为主的特色产业初具规模,畜禽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农民产业收入持续稳步增长,从根本上巩固了退耕还林建设成果。

通过几年的大力实施,该县确保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达到了95%以上,建设成效非常显著。生态环境明显好转,过去由于乱垦滥伐、倒山头种地形成的“谢顶头”、“络腮胡”,而今在夏季望去,群山苍翠,满目葱郁。劳山美泉、高哨和平等重点流域,经过近十年治理,已呈现出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生态环境开始向良性循环转变的可喜局面。森林覆盖率从1998年的36.5%提高到现在的57.5%。并带来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推动了全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随着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耕种面积大量减少,农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川台地上,大力发展蔬菜、草畜、林果三大产业,走高效设施农业的发展路子。过去以粮为主、广种薄收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逐步向多种经营、少种高产、精耕细作方向发展。还有一部分农民离土务工经商,从事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了较好的转移。同时促进了农民收入稳定增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该县积极鼓励农民大力发展以大棚蔬菜为主的设施农业,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为增收打下了良好基础,使农民的收入结构呈现了多样化,收入稳定增长。截至“十一五”末,全县日光温室大棚总量达到10780座,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670亩,畜禽养殖存栏总量达到81余万头(只),2011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49元,较1999年净增4574元。这几年,该县先后代表全省和陕北地区接受了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办、国家林业局、陕西省林业厅等上级部门的多次检查,均给予了高度评价。B⑧

新闻推荐

甘泉县产业化建设步伐加快

本报讯(记者刘晶实习生秦天)甘泉县通过政策扶持、效益引导、依法有序流转土地等举措,加快产业化建设的步伐。该县先后培育了劳山鸡业公司、现代农业示范园、联威农牧公司、丰裕种猪场、三利养殖专业...

甘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