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阴之战

延安日报 2020-11-17 06:02 大字

“雕阴”戳记灰陶罐

春秋时期各国版图

战国时期各国版图

秦收复河西之战

延安市文物研究所《文物延安》展区秦汉时期的展柜里,有一件出土于富县钳二乡伏龙村的灰陶罐。这件灰陶罐高25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14厘米,肩腹部饰抹断绳纹,肩部戳印“雕阴”二字。这件灰陶罐的出土地——伏龙村,据传战国时期秦国在此地俘虏了魏国大将龙贾将军,因此得名。

“雕阴”指的是战国时魏国的重要城邑雕阴城,位于洛河岸边,也就是现在富县与甘泉县交接处。2300多年前,为了争夺河西之地,秦魏两国在这里进行了一次大型战役,史称“雕阴之战”。最终秦国打赢了这场战争,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为什么秦魏两国对这块“河西之地”如此看重呢?这主要是因为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河西之地,大体在今天陕西关中平原东部,黄河以西、洛河以东的广大地区,这片平原堆积了深厚的沃土,十分适宜农业生产,自古便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对秦国来说,河西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占据河西,对关东六国进可攻,退可守。《大秦帝国》里秦孝公这样描述此地:“秦东关防,险在桃林,势在河西,二者缺一不可。”只有牢牢占据河西高原,才能居高临下,有效控制桃林高地的关防要塞。

在春秋早期河西之地属于晋国,秦国为了跟晋国抢这块宝地,先后多次发动战争,但无一取胜。无奈之下,秦穆公才转而向西发展,成为西戎霸主。春秋末期,晋国国力衰退,秦国趁机收复了大块河西之地,最终晋国保住了河西的黄河流域,秦国则占领了洛河流域,两国大致平分了河西的土地。

战国初期三家分晋后,虽然最大的敌人消失了,但由于国内守旧势力过于强大,加之秦人民风剽悍、私斗成风,完全不拿君主当回事,秦国内部权力斗争激烈,频繁更换君王,不能形成强有力的统治,国力衰退得也很厉害。从晋国分裂出的魏国看到秦国衰落,便打起了秦国的主意,准备在晋国已有河西之地的基础上,继续蚕食秦国的领土。

当时的魏国位于中原的中央,拥有最肥沃的耕地,农产品的收入在各国之上。魏王魏文侯内修德政,外治武功,知人善用,任李悝为相,制定法律,调整赋税,使社会得到长时间的安定;任用西门豹在邺城一带兴办灌溉工程,使魏国富上加富;拜吴起为将,强兵扩土,灭中山、败齐国,破关中。公元前389年,秦惠公起兵50万与魏军决一死战,吴起在阴晋一战中以5万之卒大败秦军,秦国河西之地全部沦丧。从此,魏国一跃成为中原的霸主,傲视群雄。

可惜魏文侯死后,他的后人没有他的雄韬伟略,魏武侯好战喜功,在位期间东征西伐,得罪诸国,且不善用人,使吴起离魏投楚。魏惠王目光短浅,肆意妄为,刚愎自用,导致人才大量流失,孙膑弃魏投齐,商鞅离魏投秦。致使强大的魏国慢慢走向衰落。

就在魏国衰退的同时,秦国却逐渐强大起来。魏国国力强盛之时,流放到魏国的秦献公是个英明贤德之人,他羡慕魏国的强盛,倾心学习魏国的各种优点。回到秦国后,秦献公就立马效仿魏国实行彻底改革,包括废止人殉、迁都栎阳、扩大商业活动、编制户籍和推广县制等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使秦国的实力开始由弱变强。

到了秦孝公时,任用离魏投秦的商鞅进行变法,鼓励人口增殖、重农抑商、奖励军功、编制户口、实行连坐之法,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同时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产,出现了“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全国百姓以私下斗殴为耻,以为国家立下战功为荣。秦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随着国力增强,秦国就有了开疆拓土的需要。公元前332年,秦惠王派十几万大军攻打魏国的河西重镇雕阴。魏军被迫迎战,双方激战两年多,最终秦军大胜,全歼魏军八万人,并俘虏了主将龙贾。这一战导致魏国武卒匮乏,已经完全无力反攻,只得将河西郡拱手交给秦国。

至此,秦国将黄河以西的土地全部收入囊中,掌握了黄河天险,控制了东进中原的要道,同时也为后来灭六国,一统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闻推荐

稻花香里说丰年 富县水稻产业发展走笔

●机械收割记者樊小帅通讯员夏蓓蓓袁世欣金秋十月,在富县直罗镇胡家坡村,2100亩稻田被染成了金色。稻田里喧嚣着机械轰...

富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