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区)域行·走近非遗之富县篇 艺术品类风格独具 千年文化乡愁永续
霸王鞭表演
?●鲁跃芳将熏画与旗袍融为一体
?●鄜州飞锣
记者 樊小帅 通讯员 吴龙迪 夏蓓蓓
在纤纤素手剪出的纹样里,在龙腾虎跃的秧歌舞里,在斧凿刀刻的清响里,在“隆咚锵锵”的回声里……富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几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里,慢慢地发光发亮,成为璀璨星河里必不可少的一颗。
近年来,富县不断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打造独具风格的“非遗”品牌,现已公布县级非遗项目100项,其中,14项列入市级非遗项目,熏画、剪纸、高跷、飞锣等6项列入省级项目,被誉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1 高跷:拟鹤以舞老少皆宜
在吉子现便民服务中心安子头村,孙氏家族里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幼稚孩童,都能踩起高跷走一走。高跷木腿有高有低,14岁左右的少年已能驾驭近两米的高度,10岁以下孩童的高跷也有50厘米。
锣鼓声最先响起来,四通八方的人便闻声而来。演出者早早就装扮好了,红脸关公、黑脸张飞、俏皮悟空……油彩在脸上描画,戏服一穿,云袖一甩,道具一拿,姿态便有了。在高墙上绑腿,捆扎结实,稍用巧劲,便可起行,踏着鼓点前进、扭动,人人如履平地,来去自如,围观者观之,无一不惊叹连连。
“2016年中央9套《远方的家》来录制高跷表演,2017年高跷队上了《开门大吉》栏目,现在不光是在国内,国外友人喜欢高跷的也不少。”安子头村村支书孙广义高兴地说,“这是个好事,孙家人一定要把它传承下去。”
2018年,高跷被评定为省级非遗项目。
2 霸王鞭:热情奔放 催人振奋
富县霸王鞭,又叫浑身响、金钱棍,是陕北常见的歌舞之一,据说起源于唐朝天宝年间。富县霸王鞭在原来翻身打转、缠腰踢腿的动作基础上,吸取了民间武术动作,进如武士挥战、巾帼催马,转若春燕翻飞,跃似蛟龙入水,催人振奋,感人喜悦。
“2012年县里文艺调演的时候,我带领着我的学生们登台演出,把咱的传统文化好好演绎了一回。”冯利说道。
冯利是富县高级中学的一名体育老师,最早接触到霸王鞭的时候就被它酣畅淋漓的动作所感染。后来了解到霸王鞭和传统武术有所结合,更是激发了他的兴趣,就将霸王鞭的动作学习融入到了自己的体育课中,将非遗项目变成了一种校本化的“活态传承”。学生们初次接触到这样的传统文化,在觉得新颖的同时,也为自己成为了“非遗”传承人而感到自豪,进一步提高了学习霸王鞭的积极性。
“动作是融进身体的记忆,现在咱们学校毕业的学生,多的不敢说,最基本的霸王鞭动作他们肯定都打得出来。”冯利骄傲地说道。
3 黑陶:泥土涅槃 美轮美奂
取窖里沉淀5~10年的泥,拉坯,一摊泥在王志刚的手里渐渐有了形状,烧制成黑罐后,在硬坯子上影雕,凭着手腕和指尖的力量,“噌噌噌”的清脆声响过后,一件件手工艺品栩栩如生。一一端详,即使是同一个主题的作品,却没有一件完全一样,这便是纯手工艺品的魅力所在。
100个不同“寿”字的百寿壶,100个不同“福”字的百福瓶,身着唐装的窈窕淑女,威风凛凛的老虎下山……每个黑陶作品姿态各异;梅瓶、胆瓶、龙瓶、看盘、双耳尊、玄武、圆鼎……每个黑陶作品形式多样;黄土风情、人史经传、动物植物、文学经典……每个作品内容丰富,历史长河中的林林总总,在小到手掌大、大到一人高的黑陶作品上活灵活现。
“影雕是以素描为主,刻刀的深浅来突显明暗调子,刻的深了就发白,刻的浅了就黑些,这样看起来就更加惟妙惟肖。”王志刚胸有成竹地说,“干这行23年了,我的黄河陶艺手工坊每年有上千个大人、小孩来学习制作黑陶,有时我也走进校园、走进社区,就想着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黑陶、制作黑陶、爱上黑陶。”
2018年,富县泥塑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4 熏画:“烟熏火烤”雅致有趣
描画、剪纹样、铺纸、喷水、熏火,黑烟熏熨后的纸张,渐渐干燥卷起,轻轻揭下,即露出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的画面,一幅古色古香的熏画即告完成。
小到10厘米左右的小幅画,大到米的组图、卷幅;小到民家故事、农忙丰收、鄜州八景,大到国泰民安、民族团结,熏画都能活灵活现的展现。一颗寓意“多子多孙”的石榴,一枝“鸟谈梅”便是夫妻和睦,翻腾漫卷的“云头”代表男性,“蛇盘兔”则是富裕祥和……每一个符号,每一个样式,都有着丰富而充满想象力的内涵。
“熏画起源于碗架云子,从明清时期流传至今。”交道便民服务中心曹家庙村的鲁跃芳从事熏画创作21年了,“从我记事起,我的外婆和母亲就会弄熏画,到我这都传了4代了。”
碗架,是农家厨屋的一种处置炊具、食物容器和餐具的家具,一般高约2米、长约2~3米、上下分3层的立式架板。每年春节前夕,巧手的女人们会用纸制作一套全新的碗架云子,贴在碗架上,给每层吊上带花帘子,雅致有趣。
时至今日,爱美的人们为了使熏画更加华美,发明了着色法,按照自己的审美需求,赋予作品不同色彩,使得剪、熏、绘融为一体,较之黑白色,彩色作品更为丰富多彩。
每年,鲁跃芳的熏画展厅都会吸引近300名省内外的熏画爱好者,一幅主题为“残疾人和正常儿童一样快乐”的熏画作品先后被日本、美国、英国友人购买。
多年来,涌现出鲁跃芳、缑竹梅等熏画传承人,在民间培养了一批熏画爱好者。富县的熏画艺术脱颖而出,引起了国内外艺术届的广泛关注。2004年,富县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熏画之乡”,2010年,富县熏画被陕西省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5 剪纸:巧手如飞妙剪生花
“剪纸的灵感大多是来源于生活,我就是大山里长大的,从小到大见过的东西都想通过剪纸表达出来。”家住富县张家湾镇的薛爱玲说道。
在薛爱玲的“富县剪纸传习所”里,四周的墙壁、落地的橱窗里,满满当当地摆放着她的作品,在她看来,这些剪纸不仅是作品,更是她内心深处的记忆。
“小时候就常常看我妈在煤油灯底下剪纸,亮光透过剪纸的缺口投过来,有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薛爱玲的剪纸技艺传承自她的母亲,不论是阴剪、阳剪、加太阳纹、月牙纹,在她看来都是再简单不过的技法。一张普普通通的红纸,在薛爱玲手中不出短短10分钟,就变成了一圈手拉着手开怀大笑的小人儿。
如今的剪纸,既是她的爱好,也是她的产业。很多与婚庆、开业、乔迁等有关的日子,总会有人找上门来购买她的作品。不仅如此,薛爱玲还将自己的剪纸、熏画技艺无偿教给周围的贫困户,让她们能多一门谋生的手艺。
富县民间剪纸艺术历史悠久。过去,为了营造年节气氛,广大劳动妇女手中的这一片纸、一把剪,赋予了纸张独特的寓意。将其贴在门院、窗格、屋内,具有避邪禳灾、象征大吉大利的作用。即便是现在,这些艳丽的剪纸,仍能为古朴的乡村带去浓浓的喜庆氛围。
“我们感到遗憾的是,这些年有些祖传秘方、特技表演艺术、建筑工艺、木工工艺等已经消逝或者逐步消逝。”文化馆干事樊学斌说,“对于特色小吃等进行生产性保护;对于被新文化代替、无法再流传下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录音、录像等数字保护手段,尽可能完整的收集、整理资料;还有些可以世代相传,具有民族性的实用文化,就要发扬光大下去。”
“扎实认真的普查建档,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特色文化的倾力打造,丰富多彩的展演活动,传习所的建设落地……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让富县的非物质文化得以保护、传承和发扬。”富县文化馆馆长徐传荣说。
6 飞锣:龙腾虎跃 风采依旧
“鄜州本是连山县,十二连城在河湾,铜钟铁甲水推击,龙王朝凤水台低……”在富县交道镇,我们遇见了飞锣的传承人刘文忠和刘过功,这段顺口溜就出自刘过功之口。
富县飞锣起源于唐朝,当时有鸣锣收兵一说,也是为了庆祝胜利的一种舞蹈。有四六成双,或八十成对,每人手持直径20厘米的铜马锣,身着骑士装,一手持锣,一手握锤,合拍敲打,飞舞跳跃,后来慢慢演变成如今的飞锣,由于最初是战士骑在马上演奏的,所以也叫马锣。
“一放假学生娃们都回来了,争着抢着打飞锣,村里人对这个事相当有热情。”刘文忠说道。
在富县交道镇景村,上到57岁下到14岁的人都会打飞锣。每年正月十五的秧歌汇演上,交道飞锣队人数都在100人以上,不少人慕名而来就是要一睹富县飞锣的风采。
富县飞锣动作幅度大,奔跑跳跃一气呵成,更有“绵羊顶头”“五马跑四角”“凤凰三点头”等花式动作。再加上刘过功等人在飞锣队中充当“说客”角色,顺口溜、吉利话脱口而出,常常逗得围观众人哈哈大笑,为传统飞锣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性。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张燕记者杜音樵)9月28日,“同心·牵手”民盟延安市委会2020年资助大学生签约仪式举行。市政协副主席、民盟延...
富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