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看见美好 富县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纪实
?●移风易俗标语上墙
记者 樊小帅 通讯员 程博
美丽乡村众所期,三农惠雨沁心脾。近年来,富县创新举措,因地制宜,按照乡村振兴总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幅幅美丽乡村的新画卷正在鄜州大地徐徐展开。
产业兴起来,农民富起来
“以前种玉米,一年到头赚的钱都不够一家人吃饭。”富县直罗镇胡家坡村贫困户赵正富感慨道,“去年光我家12亩水稻就卖了3万多,日子过得总算有了盼头。”
地处子午岭山脉腹地,葫芦河绕川而过,耕地面积1.661万亩——尽管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但多年来胡家坡一直没能摘掉“贫困帽”。2016年县委、县政府经过考察调研,就如何解决农民收入低、不稳定的问题替农民算了一笔种植账,种植水稻的收入竟是玉米的4倍。说干就干,稻田恢复势在必行。2017年稻田恢复500亩,2018年增至1000亩,2019年增至1500亩,稻田面积逐年递增。据悉,胡家坡现已建成1500亩有机大米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总产量达到825吨,年收入330万元。
“致富户越来越多,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就有40户。”村支书赵玉亮说。
稻田俨然成为“聚宝盆”,胡家坡村按照“农业+产业+旅游”的模式,大力发展水稻、酒坊、旅游等产业,打造产业一体化,这让胡家坡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步流星。
胡家坡村的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产业发展新路子,解决了摆在县镇两级党委、政府面前亟待破解的一道难题,为全县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截至目前,全县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1万亩,年产量5000吨,总产值3500万,涉及农户5500余户,其中贫困户380户,户均年收入6000多元,水稻种植日趋成为县域川道地区脱贫增收的特色主导产业。
环境好起来,垃圾分起来
“从前,我们总羡慕城里人住得好、穿得好,现在我们这不比城里差,轮到城里人羡慕我们了。”说起村里的变化,富县牛武镇八条硷村村民陈延安一脸自豪。
“政府牵头、村委会实施、百姓配合”的建设方针使得八条硷村的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漫步村道,白墙青瓦透着古朴简洁,门前花园万花争放,点缀在整齐有致的巷道中……
“以前,村民把垃圾乱堆乱放,随手乱扔,一到夏天,苍蝇乱飞、臭气熏天。”说起村里的变化,牛武镇八条硷村村书记辛华斌感慨不已。
富县在农村以牛武镇为垃圾分类试点,并设有垃圾资源化处理站。收集员每天定时将全镇各村保洁员收集分类后的垃圾统一回收,在垃圾资源化处理站进行焚烧处理。
“可腐烂垃圾1吨能出150—200公斤肥料,减量化85%左右;不可腐烂垃圾1吨能出陶瓷灰10公斤,能做4块砖,减量化99%。”垃圾资源化处理站负责人郭永生介绍道。
“你看,垃圾站给的肥料上花,花长的可好了,垃圾分类就是好!”走进李继广家,小院整洁别致,一畦菜地打理的井井有条,火红的芍药花盛开在房前。
“户分类、村收集、环卫公司转运处理”的运行体系,“两次四分法”简单易行,让牛武镇的垃圾分类工作走在了全县前列。
现如今,富县相继在羊泉、张村驿等大乡镇建成垃圾资源化处理站,在交道、钳二等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内)建成垃圾中转站;在城区设立人民街、沙梁中学等试点,建设垃圾资源化处理站、餐厨垃圾处理站、再生资源集中回收市场,最终达到“进入填埋场的垃圾不会对水体和土壤产生污染,其他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置”的目的。
从以前“污水满地流,垃圾随处倾”,到如今“污水无害化,垃圾资源化”,富县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县委、县政府和人民群众始终坚持“美丽”接力。
文明树起来,乡风美起来
“烟酒菜统一标准,烟不超过20元,酒不超过100元,宴席不超过20桌……”2015年的一天,随着富县交道便民服务中心桐村广播里的一声通告,拉开了婚丧嫁娶移风易俗的大幕。同天,村里成立了“一约四会”,并根据村实际情况制定村规民约,同时还建立了便民服务餐厅,餐具、桌凳、炊具等用品,一应俱全。
“以前,村里人图排场、讲面子,过个事花费少则四五万元,多则10余万元,一场事过下来,主家筋疲力尽、负债累累。”提起旧风俗,村支部书记李圣昭感慨地说,“现在好了,有了理事会,刹住了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歪风邪气。”
如今,婚事新办、白事简办的新风尚在富县已深入民心,据统计,全县137个村已全部建立红白理事会。
乡村振兴是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将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绘出乡村振兴的绚丽画卷。
新闻推荐
搭上电商快车 做大“甜蜜事业” 富县张村驿镇发展中蜂产业见闻
●缑磊在直播带货记者樊小帅通讯员吴龙迪6月10日,在富县张村驿镇蜜之源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直播间里,一位名叫缑磊的...
富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富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