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苹果甜在百姓心窝窝 富县苹果产业“后整理”见闻

延安日报 2018-03-20 18:04 大字

本报记者 雷荣 通讯员 王前峰

初春的富县乍暖还寒,不期而至的绒绒雪花,使本已转暖的气温陡然寒冷了许多。

从县城出发,汽车行驶在富县的山塬上,只见一排排苹果树整齐地排列在山间平地上,只等天气变暖便开始抽芽、开花、结果。

2017年,从这里产出的57.1万吨苹果,不仅走进了国人的果篮之中,还飞往东南亚,走到了外国人的餐桌之上。

颜值越来越高、品质越来越好的富县苹果,如今已圈粉无数,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当地果农自豪地说,就是这不起眼的红苹果,让他们的生活甜进了心窝窝。

“果农就是老大哥”

塬上的风真大,扑面而来的冷风让人不禁有些微微颤抖。

吉子现镇尧科村62岁的果农张同洲没有待在家中,而是带着老伴儿早早地就来到了果园里。

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果园里整理修剪后的树枝。不远处,手法利索的老伴儿爬上苹果树,提着药桶,给果树涂药。“这个是截锯口,涂药是为了防止果树水分流失。”

闲谈中,张同洲告诉记者,他现在种植了11亩果园。由于技术没有做到位,已经连续三年歉收了,2016年产的苹果只卖了7万元。

“修剪、施肥、套袋,这些都是技术活儿。听说‘三兄弟\’不错,技术服务好,农资便宜,我家已经加入了他们的合作社,跟着专家学到了许多技术,以后果园的效益会好起来。”从树上下来的老伴儿对记者说道。

“三兄弟”是哪三个人?

“果农是老大哥、合作社排老二、我们公司是老三,他们就是‘三兄弟\’”。在富县绿平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党支部书记张广平的一番话打消了记者的疑虑。

张广平介绍说,绿地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是公司专门为服务果农成立的。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把分散的农户连接成一个利益共同体,通过制定、实施统一的生产技术标准,组织社员进行标准化生产,提升果品质量,延长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切以果农的需要为中心,合作社全力做好果园管理技术服务,企业做好后续的宣传、推广和销售。从产前农资优惠到产后高价收购,就是让苹果的品质越来越好,让果农的收入越来越高。”绿地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杰介绍道。

自从成为全国第一个整县通过良好农业规范生产基地认证的县区后,富县大力普及推广良好农业苹果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全县认证绿色苹果生产基地达17万亩,良好农业苹果生产基地25.2万亩,有机、安全、营养的“富县延安苹果”取得了大批量进入国际、国内高端市场的通行证。随着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遍地开花,农民的腰包也跟着鼓了起来。

2017年,富县苹果年产值达18.49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74.14%,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2183元,果农日子红红火火,生活甜甜蜜蜜。

如今,富县果农编起了顺口溜:“富县苹果无公害,优质苹果销国外,果农赚钱刷刷刷。”

“智慧果园卖果树”

去年,富县北道德乡东村出现了一件新鲜事:东村智慧果园里的16棵苹果树,被天南地北的都市人纷纷认购。

深圳的陈浩然就是其中一位。在网上看到富县认领“我的苹果树”消息后,当了解到可以远程实时观看果品生产的全过程时,他随即认购了一棵。

在工作之余,陈浩然都会拿起手机查看苹果树生长情况。看着枝繁叶茂的果树,想着日后亲手采摘的乐趣,不由自主地笑了。

同时,在远隔1000多公里的富县北道德乡东村智慧果园里的果农张育录也笑了。“以前只能卖500元左右的果树,现在一下子能卖到2000多元,要是再有更多人来认购的话,今年的收入就能增加不少哩。”

随着大数据的“走红”,2016年,富县在北道德乡东村精心打造了100亩智慧果园,吸纳果农43户。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精准防治病虫,一下子成为现代果园的示范园,引领全县果业生产实现了由传统粗放管理向高效智能方向的转变,助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走进智慧果园,“智慧”让人意想不到。小型气象站、高清摄像头、智能采集柜遍布果园;气候、土壤养分、水分、湿度可实时监测;就连果树开花、结果到成熟的每个过程,以及施肥、修剪、套袋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远程监控、查看。

“只要有网络,无论你身在何处,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远程一键操控。过去两个人一天才能完成的劳动量,现在只需20秒就可以完成。”在果园里,北道德乡经济综合服务站站长逯其强向记者一边演示一边介绍。

按照“苹果产业后整理”思路,富县北道德乡富旺合作社配套开发了“苹果销售一卡通”销售软件,实现苹果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

“在每颗苹果上,我们都会贴上二维码,给它们上‘户口\’。”富旺合作社工作人员向记者拿起手机,扫了二维码后向记者展示起来,“以后这颗苹果无论卖到什么地方,消费者都可以查看产自哪个果园、哪个果树、是否有农药残留等信息,实现生产信息透明化、网络化,让每个消费者都吃上安全、放心的富县苹果。”

“果园地里开直播”

走进位于南教场的富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记者耳边便传来一阵喊麦的声音。

推开虚掩的门,只见一个年轻人正在电脑前玩着直播,跟前还有一个小孩吃着苹果,不时做着鬼脸。

正在玩视频直播的人叫杨宝平,是一名苹果销售商。“现在网上直播很流行、比较火爆,观看的人很多,全国各地哪里的人都有。”杨宝平告诉记者,自从去年开始做上苹果销售后,就利用网络的方便和快捷,注册了直播号,做起了一名苹果主播,向他的“粉丝”宣传起了富县苹果。

只要不去外地,杨宝平每天都会直播两个小时,给每位进入直播间的人介绍富县苹果的生长环境、果品质量和口感优势。还搞起了观看抽奖活动,免费赠送苹果给获奖观众。

有时,为了有更好的镜头感,杨宝平还会带着3岁的儿子,让儿子边吃边直播,给镜头前的消费者味蕾上的诱惑。

“我现在有400多名粉丝,也能接到他们发过来的订单。跟我一起玩直播的还有9个人,大家感觉挺好的。”杨宝平笑着说,“等到秋季苹果成熟的时候,我们要把直播开到果园地里,让他们见识一下绿色、无公害的富县苹果。”

为扩大富县苹果知名度,拓宽市场营销渠道,富县在苹果品牌宣传推广上大做文章。举办各种苹果推介活动,多次参加全国的苹果博览会和研讨会。随着“富县延安苹果”宣传片在中央电视台《农业气象》栏目轮番播放,富县苹果的知名度也越传越远、越来越高。

在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孙青林坐在电脑前,忙着处理网上发过来的苹果订单。作为富县大学生村官联盟的创业者,他与全国各地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取得了联系,利用他们的平台推广销售富县苹果。并开设了淘宝企业店、个人店,手机微店、微分享等,销售订单在一天天增多。

“我们还组建了导游团队,给每位来延的游客推广富县苹果。现在看来已经‘吸粉\’不少,很多游客成为了我们富县苹果的‘果粉\’,回头客能占到四成左右。”孙青林介绍道。

“2016年,快递费用不高的时候,我通过网上销售,三个月就卖了1000多万,这在一般情况下是需要两年才能完成的销售量。最后卖到断货、无货可卖。”果商张国涛说道。

“去年,富县苹果线上销售额达到了1亿元以上。”孙青林说。

“分级冷藏赚大钱”

这几天,李浩泽很忙。

身为陕西子午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的他,每天都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将冷库中的苹果分级包装,发往全国各地1万多个分销网点。

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指挥发往广州的一辆车装货。按照最慢的速度,这20吨苹果3天后必须出现在广州的销售点。而在途中,全程温控在零下2度至零上2度之间,保证了苹果的最佳口感和最好品质。

在公司院子的四个角落里,妇女们10人一组、8个小组,将刚从库里拉出来的苹果挑选、分级、装筐,井然有序。

“从70规格起,每高一个规格,苹果的价格能多卖0.5元左右。苹果经过分级包装后,卖相好、卖价高、产值高。”李浩泽说,“去年公司的苹果销售额达到了1.2亿元。”

张世强是一名多年从事苹果销售的经纪人。2005年开始,带领客商走村入户,联系买卖生意。“以前果商会先购买苹果大户的果子,来压低全村的收购价格,导致很多果农的苹果卖不上好价钱。”

果商精明,富县的果农也很会算账。看到这样的情况对自己不利,便不再低价卖给他们,而是选择存放在冷库。每斤只需出两毛五,就可以存放到第二年。在这期间,果农随时可以选择出库自己售卖,也可以通过果业公司售卖。

子午实业有气调库16个,存放着1万吨苹果,其中有公司收购的,也有果农存放的。一进果库,一股沁人心脾的浓郁果香扑鼻而来,让人不禁深呼吸几下。环顾四周,一排排整齐码放的箱子里,装满了一颗颗又红又大的苹果,阵阵果香从箱子中飘散而出。

“富县现在有气调库的果业公司60个,可存放苹果19万吨。”跟果农特别熟悉的富县果品营销中心副主任唐钟信介绍说,“算下来,入库的苹果经过分级包装,每斤能多卖1元左右。”

去年,富县全年苹果总产量57.1万吨,苹果分级采收率达到99%。目前,富县已建成了大型苹果交易中心——吉子现果品交易中心,再过1个多月,全县2条最先进的外国品牌选果线将正式投入使用。

“那时,苹果的分级更准、效率更高、效益会更好。”李浩泽说。

新闻推荐

扶出农村新气象 富县审计局帮扶茶坊村小记

通讯员袁红丽本报记者常青“以前吃水要跑到十几里外的村子去拉。农忙栽烤烟的时候,要等多半天,可误事了。现在好了,审计局帮扶我们村后,维修了水窖,自来水都通到家里了,真是太方便了!”春季乍暖还寒时节...

富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富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