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驮水的记忆 李学仕

延安日报 2012-07-13 20:14 大字

凡是曾经在陕北高原上生活过的人,都对这里缺水的状况有些体验,凡是曾经在富县塬上生活过的人,对缺水的体验尤为深刻。对于“驮水”这一解决塬区群众饮水问题的生产生活方式,大抵少有人没经历过。

那个时候,塬上的缺水比缺粮更严重,一盆水的使用,要经历好几个程序:先是洗菜,然后等泥土沉淀澄清后,再用来洗手、洗脸,最后给牲口喝。因此有“宁给一个馍,不舍一碗水”的地方乡俗。姑娘出嫁要先问男方水是否方便。也因此,每天到就近的水源驮水,成为每一个家庭雷打不动的主要生活内容。

舅舅家住在富县牛武镇北面的塬上,那里同陕北大多数旱塬一样,缺水。虽然村子里有用来蓄水的涝池,也仅仅勉强提供牲畜饮用。家家户户不得不到村前的沟底下去驮水。

因为小的时候,我曾经被父母寄养在塬上的舅舅家,上学的时候,大多数周末都是去舅舅家度过。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对于驮水的印象尤为深刻。

天刚麻麻亮,舅舅就给自家养的大骡子喂好了草料,配好了鞍具和水桶。正睡得稀里糊涂的我赶忙爬起身来,一手揉着惺忪的睡眼,一手牵着舅舅的衣角,在清冷的月光和驼铃声里,踏上了驮水之路。

水源离村子有十几里路远,从村前的山梁上下山,在山间上上下下好多次,才到沟底,再走出去很远一截路,才能到水泉旁。驮水用的水桶是用当地生长的柏树木板做的,结实耐用。走出村口,就听到村子里有人的吆喝声、牲口的叫声、驼铃的响声响起来,家家户户驮水的人都准备好了。走在半山上,也可以清楚地听到前面山梁上驮水人的喊骂声,无非是驮水的牲口如何的不听话。遇上有雾的天气,就只能听到浓雾里传来的铃铛声,看不到人。

后来,长大了些,舅舅农活忙,就派我单独去驮水,当然可以晚一点去。可是高高大大的大骡子似乎看我小,欺生,不好好走,我只好拽着骡子往前走,拽一步、走一步。而它还总是趁着人放松的机会在路边偷嘴吃草。草丛上的露水把衣服一直打湿到膝盖。在水泉旁,要用小桶把泉水灌进大木桶里,年纪小没有力气,提不动水,如果有村里的大人一起,还可以央其帮助,倘若没人,就只好小半桶小半桶地灌了。灌满水,驮水之旅就算完成大半了。回家的路相比之下轻松一些,不用拽着大骡子走了,跟在屁股后面赶着就行,偶尔吆喝吆喝就好。

有一次,正在水泉旁灌水,冷不防后面来了一个驮水的,毛驴身上的水桶一下子把我撞进了水池里,水不是很深,但是我吓坏了,被人拽上来,像落汤鸡一样狼狈地站在水池旁,冻得直发抖。

面对吃水困难,塬上的人每天不得不拖着疲惫的身体,牺牲掉早晨的休息时间、甚至一上午的时间去很远的地方驮水。也正因为这个缘故,栽植的苹果树迟迟没有效益。缺水、贫穷,连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别处的姑娘不愿嫁到这里,大龄青年越来越多。

2006年,听说舅舅家那边修通了柏油路,我去舅舅家住了几天。半夜里,听到鸡叫醒来,睡眼惺忪中催促舅舅备牲口去驮水。舅舅笑着叫我:路修好了,邻村打了机井,开三轮去拉一次水,可以吃俩月。现在谁还驮水吃,再说,驮水的大骡子早都卖掉了,换三轮车了。清醒了的我,也只有看到院子里那副水桶,才走出了梦境,走进了现实。

去年,舅舅搬进了花了十几万元才盖的新房子,水虽然还没通到家里,但是已经开始铺设自来水管道。这些年,生活条件好了,果农们的苹果也值钱了,家家户户都有座“金园子”,只要好好干,生活比蜜甜。风水轮流转,如今许多姑娘赶着要嫁到塬上去,不仅是因为有水了,而且也是因为有好日子过了。B⑧

新闻推荐

榆林市开展“七大战役”严厉打击经济犯罪

本报讯(李莉记者贾志敏)记者日前从市公安局获悉,榆林市各警种联合行动,将在全市范围内以打赢“七大战役”为重点,并公布举报电话,严厉打击各类经济领域违法犯罪活动,力争“破案会战”战果进入全省前列。...

富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富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