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软实力”变为“硬产业” 安塞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小记

延安日报 2020-12-24 09:01 大字

记者 刘彦 通讯员 张志林

“课本上学过《安塞腰鼓》文章,所以特别想来实地看一看。”2018年5月25日,安塞区白坪街道冯家营村“千人腰鼓基地”开业,第一次来到安塞的外地学生左晴晴就赶上了,“在这儿看到了真正的腰鼓,气势磅礴,看得人浑身血液沸腾!”

安塞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不仅有腰鼓,还有剪纸、农民画、民歌、曲艺等民间文化艺术瑰宝,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黄土风情特色浓郁。2018年,安塞区按照“文旅兴业”发展思路,依托深厚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投资1.47亿元,建成了冯家营“千人腰鼓基地”、西营“信天游大舞台”、魏塔“东方毕加索绘画基地”三个民俗文化村,推出集腰鼓、剪纸、民间绘画、民歌、曲艺等于一体的黄土风情文化艺术实景演出,发展农家乐、民宿经营、民间文化艺术产品制作销售等文化产业,以文促旅,以旅带文,文旅融合发展,推动安塞文化旅游从“软实力”向“硬产业”迈进。

“以前都是在外面打腰鼓,要走出去才能展示安塞腰鼓的雄风。现在不一样了,是外边的人来安塞,来冯家营看我们打腰鼓。”打了40多年安塞腰鼓的曹元亮自豪地说,不仅有活干,还有钱挣。冯家营“千人腰鼓基地”累计接待游客46万余人次,创收2400余万元,直接带动182户建档立卡群众实现脱贫致富,村民收入大幅增加。

“想听纯正的陕北信天游,就来我们西营村。”安塞区金明街道东营村党支部书记瓮殿龙说,西营“信天游大舞台”建成以来,演出黄土风情文化特色剧目128场,日均接待游客量4500余人,年接待游客60万余人。

瓮殿龙告诉记者,村上围绕“信天游大舞台”,修复西营古寨,建成休闲采摘大棚和塞北牧场,配套建设了美食一条街和民宿产业,让游客来到西营可以听原生态陕北民歌,吃到纯天然瓜果蔬菜,住冬暖夏凉的陕北窑洞,真正品味一把地道的陕北人生活。西营民俗文化村还在景区规划建设了陕北民歌博物馆,进一步挖掘、培养优秀民歌手,让更多的安塞民歌手从“喜欢唱民歌”向“职业唱民歌”发展,把个人民间文化“软实力”转变为文旅产业发展“硬技能”,带动更多群众致富奔小康。

魏塔村位于安塞西南,油路弯弯入村,溪水潺潺离谷,窑洞排排错落。青灰宁静中,鸡鸣犬吠牛哞。小院堆起画作摞摞,其中既有专业院校学生之作,也不乏国内大师之作,还有村民老蒋自己数年来的积累……村中竖立的大磨盘上,画家范华题字“魏塔古村落”。

魏塔这个大山深处的小山村,何以有名?在于民风淳朴,在于古韵风貌。2018年,安塞区依托“剪纸之乡”“绘画之乡”文化优势,以古朴、自然、原生态风味浓郁为基本格调,建成魏塔民俗文化村,设剪纸、农民画艺术培训基地,绘画写生基地,剪纸、农民画展馆等项目,于当年6月1日开门迎客。魏塔民俗文化村将传统村落建筑载体、农民画、剪纸等手工技艺活态文化转化为特色文化产品,累计接待游客15万人,创收1000余万元,成为助力脱贫致富的新探索。

文化养民,文化富民。安塞区将文化植入旅游,用旅游传承文化,将祖辈传承的腰鼓、剪纸、民间绘画、民歌、曲艺等文化资源,转化为群众产业致富的力量,让百姓“生活在城镇、产业在农村、致富在旅游”的愿望逐步变为现实。全区累计直接带动群众3200人,人均增收2.2万元,其中贫困群众1100人;间接带动群众2.9万人,人均增收8200元,其中贫困群众3200人。安塞文化旅游产业从“软实力”向“硬产业”铿锵迈进。

新闻推荐

建行延安分行:金融科技开启“智慧城市”大门

当网上购物、自助缴费、预约挂号、在线支付等等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智慧城市”已经悄然来临,并将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点...

安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