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安塞新变化

陕西农村报 2020-07-03 00:32 大字

本报记者 刘俊

7月2日,“重走红色新闻路”陕西日报全媒体调研采访组先后走进安塞真武洞祝捷大会遗址、安塞文化艺术馆、安塞第二污水处理厂、贾家洼大棚花卉种植基地等,追忆红色历史,了解当地人居环境及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边区群众报》转战陕北驻留的第一站

7月2日,采访组走进安塞真武洞祝捷大会遗址,探寻遗址背后的红色记忆。

真武洞是《边区群众报》转战陕北驻留的第一站。在转战陕北的一年间,《边区群众报》与新华社西北分社、边区新华书店合并为西北新闻出版社,坚持出刊。

在延安保卫战中,这里举办了真武洞祝捷大会。《边区群众报》刊发消息,报道了大会盛况。一队队军民满怀胜利的喜悦从百余里外的山山岭岭赶到真武洞参加祝捷大会。这次大会,是陕甘宁边区军民对自己力量的大检阅,进一步鼓舞了边区军民的斗志,更加坚定了他们战胜敌人、夺取最后胜利的信心。

聆听“陕北天籁”

安塞素有“信天游故乡”之称,安塞民歌是陕北民歌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日,采访组成员走进安塞文化艺术馆,了解当地民俗文化。

“羊个肚子手巾呦,三道道蓝……”在安塞文化艺术馆内,驻馆歌手杜文宏为大家演唱一曲《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婉转回肠的曲调,让人感受到陕北民歌的魅力。

“陕北民歌,唱的就是我们生产、生活,我们在田间唱,在山头唱。”今年38岁的杜文宏向记者讲到,除了驻馆,他和团队其他成员经常下乡演出,把陕北民歌带给更多的基层群众。

近年来,延安市安塞区文化文物馆确立了以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为依托,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文化生活,挖掘民间文化资源,保护独具特色的陕北原生态民间文化艺术。如今,安塞剪纸、安塞民间绘画、安塞腰鼓、安塞民歌和陕北说书“五大文化品牌”正以独特的魅力彰显着时代的活力。

污水处理全覆盖

7月2日,在安塞区第二污水处理厂内一处监测点,工作人员从出水池里取出处理后的污水,透亮无味,水质已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与在一旁摆放着进水口浑浊污水形成鲜明对比。

近年来,安塞针对多年来城区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污水管网渗漏、镇村污水收集处理空白、延河自净功能差等问题,坚持标本兼治,精准施策,全力推进以水环境治理为主要内容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筑牢延河上游生态屏障。2018年,安塞区启动水环境系统治理工作,投资6.4亿元,先后对两座区级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并在全区11个镇(街道)新建15个污水处理站。目前,安塞全区基本实现乡镇污水处理全覆盖。

安塞将水污染防治与河道整治、绿化美化有机结合,平整河床、种植花草、实施生态湿地修复工程,建设生态湖,种植蒲草、芦苇等水生植物,延河水体自净功能进一步提升。

如今,延河岸边绿树成荫,河边的廊道、沙滩以及休闲设施,已经成为当地群众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花开安塞 振兴乡村

非洲菊、玫瑰、黄菊……在安塞区沿河湾镇贾家洼大棚花卉种植基地,一朵朵鲜花在大棚内竞相开放,惹人注目。采访组来到贾家洼大棚花卉种植基地,了解基地产业发展情况。

据了解,沿河湾镇通过招商引资,在贾家洼村建成一个综合性示范园区,占地面积460亩,主要种植玫瑰、非洲菊、百合、金丝白菊、黄菊、小雏菊及火龙果、葡萄、樱桃、草莓等。

园区成立以来,采取“镇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运营模式,将产业发展相对薄弱的边墙、贾家洼、碟子沟三个村的33户贫困户全部列为产业扶持对象,并以每户1万元入股公司,每年保底分红2000元,连分3年。3年后,贫困户可自主选择资金去留。截至目前,园区已分红1次,分红资金6.6万元。此外,园区常年可提供就业岗位,优先聘用本村和周边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

2019年,贾家洼村人均纯收入15315元,贫困户人均收入11487元。脱贫已经实现,致富就在眼前。

新闻推荐

安塞 产业就业双轮驱动助脱贫

本报讯(张刚记者白圩珑)今年以来,延安市安塞区沿河湾镇为促进全面脱贫,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按照“三排查三清零”百日行动...

安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