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区:“鼓乡”大地绿涛涌

陕西农村报 2019-09-11 08:59 大字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退耕还林20年系列报道

本报记者 程立忠

延安市安塞区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经过二十年的接续实干与不懈努力,退耕还林取得了明显成效。“鼓乡”大地绿意盎然,退耕还林后续经济产业生机勃勃。

8月27日下午,“延安市生态文明建设及退耕还林20周年”采访团来到安塞区沿河湾镇方塔村。今年60岁的刘高明是方塔村高石狮组村民,全家8口人共有70亩土地。退耕还林前,他家主要种植玉米、豆子和烤烟等农作物,全年收入不足1万元。实施退耕还林后,他家退耕了40亩的沟洼地,栽植了槐树,每年政府给他每亩补助160元,他就栽种了23亩苹果树。苹果树挂果后,他家每年至少有十余万元的收入。“真得感谢国家退耕还林的好政策,让我们都富起来了。”刘高明高兴地对记者说。

方塔村属于安塞区方塔流域治理区域,治理前,沟壑纵横,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靠种玉米等粮食作物,人均收入少。1999年以来,安塞区稳步推进全流域系统治理,方塔村退耕还林2229亩,积极探索生态与经济互补方式,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使流域治理走上了良性发展道路。

沿河湾镇镇长郭占彪对记者说:“在方塔流域治理中,农民普遍参与其中,不仅把陡坡地、荒地退耕还林绿化,使森林覆盖率增加,而且农民种植山地苹果等经济作物也增加了收入,许多外出打工的农民返乡务果。”

安塞区按照“综合治理、主攻造林、育苗先行、产权到户、禁牧封育”的总体思路和“新造补植并重、营造管护并举”的原则,全面落实区、镇、村、组、户五级管护责任,保证了退耕还林工程稳步推进。把退耕还林与禁牧封育、农田水利建设、农村产业开发、农村能源建设等方面相结合;大力推广舍饲养殖,鼓励引导养羊户对羊实行“双改”(改良品种,改放牧为舍养);坚持以贫困村为主,围绕项目建设、扶贫异地搬迁、产业开发等兴建高标准农田;围绕棚栽、草畜、林果三大主导产业开发,制定了扶持优惠政策,设立了产业开发奖励基金。截至目前,全区发展设施蔬菜6.1万亩,2018年蔬菜产量33.2万吨,产值9.8亿元;建成畜旅结合的“塞北牧场”5个,“家庭养殖场”635个,羊子饲养量达21万只,人工种草保留27.5万亩;苹果栽植达40万亩,其中挂果19万亩,年产量9.3万吨。

“以棚栽、草畜、林果为重点的农村主导产业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70%以上,使安塞区退耕还林工作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同时,结合扶贫开发,实施异地搬迁,集中安置,更是促进了当地植被的恢复。”延安市退耕办总工程师白应飞说。

退耕还林实施20年来,不仅改变了安塞山川大地的面貌,更改变了这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了由黄变绿的历史性转变。

新闻推荐

退耕还林二十年 山绿水清人变富

●安塞区技术人员正在育苗?●甘泉县石门乡杨家河村的村民在查看扶贫产业园的核桃长势?●洛川县的果农正在采摘...

安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