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起生态牌“拐沟”变景区 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蝶变记

延安日报 2019-09-04 11:44 大字

南沟生态旅游景区鸟瞰图

本报记者 郑鹏

初秋的鼓乡,依然是花团锦簇,绿树掩映。大道两旁,国槐苍翠,绿柳扶风,格桑花开。走进位于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的南沟生态旅游景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的薰衣草花海,摇曳的花枝、海蓝的地砖、劲翠的草木……让人赏心悦目。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打破了传统的农业管理体制,南沟村借机打起了生态牌,按照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着力打造集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景区,生态效益正在逐步转化为促农增收的经济效益。

“2014年前,村子还是全区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交通闭塞,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调侃说南沟有三难:出行难、娶媳妇难、村干部干事难。”南沟村驻村干部张光红对记者说道。

2015年,在镇村两级党组织的不懈努力下,南沟村引进了本村外出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回乡创业,启动了集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南沟生态旅游景区建设。一期工程建成矮化密植苹果园、生态酒店、格桑花谷、沙地摩托和花样迷宫、儿童游乐、动物观赏及VR体验等项目,已于2017年8月建成并投入运营。2017年12月28日,在安塞区2018年元旦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延安市旅游局向南沟生态旅游景区颁发国家AAA级景区牌匾。

南沟村先后投资1200多万元,完成花草种植1500亩,绿化村庄2500亩,栽植常青树115万株、行道树4000多株,栽植连翘、丁香、红王子锦带、红叶碧桃等景观树种2.5万多株,进一步加强了村庄周围和主干道的绿化。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南沟村更注重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生态与旅游协同发展,进一步拓展了百姓增收致富路。2017年8月和2018年7月,南沟生态旅游景区连着办了两届乡村生态旅游节,多种形式、多样体验的活动,吸引了八方游客前来参观游览,而南沟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质的旅游服务更是倍受游客赞誉。目前,南沟村有果园3160亩,初挂果园1980亩,种植葡萄、樱桃、梨、红枣等160多亩。该村还建起了农家乐和休闲娱乐设施。

与此同时,南沟村的基础设施条件也得到全面改善,村里先后新修道路32公里,建成2个移民搬迁新社区,绿化造林6000亩,新修农田4000亩,建成淤地坝7座。“现在村里居住环境好了,公路硬化了,路边也绿化了,山上都修了果园,我们还能加入务工队,人均一天100块钱,一年下来能收入1万多元,光景过得越来越好了。”村民李世林开心地说。

今年54岁的张志莲因病致贫,她将家中12亩土地入股到公司,建起了苹果示范园。张志莲说,她和爱人在公司打工,工资能够满足家里的日常开销和治病买药,果园今年已经挂果,每年还可以得到收益分红,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据张光红介绍,依托生态旅游,他们在苹果销售方面还推出了“果树认养”项目,市民只要花300元就可以认养一棵苹果树,获得它一年的采摘权。等到收获季节,香脆的南沟苹果将送到“认养者”手中。“果树认养”这样的方式,既解决了农民卖果难,又开辟了销售新渠道,提高了农户收入。

延安惠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维斌介绍,他回到村里成立惠民公司打造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主要的目的,就是把村上的闲散资源整合起来变成资产,带领父老乡亲们搞乡村生态旅游,带动他们发家致富奔小康。

靠着生态旅游,南沟村的人均纯收入已从2014年的4600余元增加到2018年的15300元,打好了生态牌,南沟村从以前的“拐沟村”变成了景区,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

放眼今日的安塞,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一派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在绿色引擎的指引下,安塞守住了绿水青山,筑起了绿色脊梁,勾画出了塞北大地生态文明发展的亮丽风景线。

新闻推荐

安塞区供电分公司加快电力智能化改造升级 党员带头贴心服务 群众用电更加便利

本报讯(通讯员侯雄雄)“之前电价是每度1.2元,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帮我们进行户表改造以后,电价降到了每度0.65元,大大...

安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